不支持Flash

重点林区贵州省:从木头财政到生态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6日18:44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贵州9月26日消息(记者孟海 通讯员侯莹、王庆江)国家重点林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收起一把砍树的斧,打出一张旅游的牌,从当年的“以木换粮”的木头财政,走上了今天“生态立州、旅游活州”的生态旅游经济。

  黔东南曾经长期是国家重点工程用材的主要供应地之一,有着420多年伐木的历史,在解放后的数十年间,无论是政府财政,还是农民的生活,都是靠伐木换来。

  在80年代,曾经流行一首歌曲叫《清工放排》,描写和赞扬的是80年代前,流经黔东南林区的清水江两岸全民伐木、满江放排的沸腾与自豪。黔东南州林业局退休老局长刘启仁就曾是当年的伐木英雄,他告诉记者,在80年代,老百姓基本上都从事木头生产,不然就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叫“以木换粮”。重点林业县的财政收入木头要占到80%,是典型的木头财政。

  然而,再茂密的森林也经不住常年累月大规模的砍伐,黔东南全民伐木的结果就是森林的锐减和生态质量的下降。

  刘启仁说,当年只要有困难就到木头上打主意,财政收入压力大以后,对山上索取太大,树越砍越小,质量越来越差。

  黔东南州地处长江、珠江的源头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重大。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黔东南的天然林全部禁伐,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禁伐范围进一步扩大。对木头的强烈依赖使政府财政和老百姓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黔东南州州长助理、州旅游局局长刘涛说:“要找到一条既适合我们州的州情,又能够尽快解决老百姓的收入问题,那还是要打原生态这张牌,打民族文化这张牌,这正好是我们的优势。”

  黔东南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服饰、银饰、民俗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黔东南州党委政府最终的选择是:建设一个以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大州。从2002年开始,黔东南州开始实施大规模的乡村旅游战略。当年的林场伐木工人和农民纷纷变成了农家乐的老板。昔日以伐木高产出名的雷公山林场变成了国家级森林公园,记者在这里遇到了从伐木工人到农家乐老板的杨智文。

  记者:“为什么想到做这个农家乐?”

  老杨:“因为是旅游景点嘛。来人最多的时候一天有500人,收入有1000多。”

  在雷公山的脚下就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西江千户苗寨,这里有着一群群醉倒苗乡的游客。

  一位北京来和游客告诉记者:“不仅仅神秘,它体现了我们国家一种文化的深度。”

  今天的清水江,那满江的木排已经不见踪影,蜿蜒而来的是连绵茂密的森林、鼓楼旁、花桥边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和一群群兴味盎然的游客。黔东南州州长助理王涛高兴的说,短短5年的旅游开发,黔东南州已经完成了从木头经济向生态旅游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他说:“就是要你把你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展现给游客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现在致富很快。既能够保护生态植被、又能够保护我们的民族风情,还能赚钱,这种活动他肯定愿意做。”

  近年来,黔东南累计投入旅游建设资金11.85亿元。方圆800公里的旅游大环线,被誉为“世界最大的民族博物馆”,被世界旅游组织定为全球18个“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首选地之一。去年全州接待境内外游客25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17.5亿元,年度增长33.6%。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