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闻喜:憨厚丈夫与残疾妻子的恩爱生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7日11:37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闻喜:憨厚丈夫与残疾妻子的恩爱生活(图)

  尽量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闻喜:憨厚丈夫与残疾妻子的恩爱生活(图)

  瞧我做的布鞋多漂亮

  

闻喜:憨厚丈夫与残疾妻子的恩爱生活(图)

  夫妻俩恩恩爱爱

  9月底的闻喜县上邱村,秋高气爽,一片繁忙。

  苏和卿家的院子里,金灿灿的玉米棒堆在水泥地上,散发出缕缕芬芳。郭爱珍正坐在地上,两手搓着玉米。人们都说,新收的玉米最香,她要赶紧磨成面,尝尝鲜。旁边是一岁的小外孙,胖墩墩地坐在地上和她嬉戏,这一老一幼的两个人脸上绽满笑容。屋檐下的牵牛花依然盛开,整个小院自然祥和。然而在这欢乐的背后,却有着一串串虽不惊天动地但也感人至深的故事。

  不是因为相爱,而是出于同情,我们走到了一起

  郭爱珍不会走路,出出进进,只能凭借两手和臀部慢慢移动。郭爱珍说,她一岁时,患了小儿麻痹。从此,双腿就不听使唤,软绵绵地像是布娃娃的腿,没有知觉,如同摆设。

  有腿却不能走路,看着儿时伙伴们蹦蹦跳跳欢乐的倩影,郭爱珍懊恼、沮丧。想想自己日后的生活,不仅不能自立,还要别人照顾,泪水常常伴着她满脸的愁云。日后的遭遇也的确让她极度伤心。“别人给自己介绍了很多对象,不是瞎子就是瘸子,没有一个正常人。即使如此,他们还嫌自己不能走路而不要自己。直到29岁,她还与父母相依为命。”看着自己不争气的双腿,郭爱珍悲观泄气,不敢想象今后的生活,甚至想到了轻生。

  正当她沉落于生活低谷时,苏和卿出现了。苏和卿给这朵即将残败的鲜花注入了充足的水分。从此,也改变了她人生的轨迹。

  苏和卿是河南巩义人,做的一手好木匠活。上世纪70年代末,他打工来到闻喜县的一个砖窑上。此前,许多人给他介绍过对象,不是对方看不上自己,就是自己看不上对方,直到34岁还是孑然一人。

  郭爱珍的二姑看着苏和卿为人憨厚,生性开朗,就给他介绍郭爱珍。第一次见面,苏和卿的心就被深深地震撼了。“她不能走路,父母又年迈,兄长姊妹也已成家,谁来照顾她?”苏和卿说,郭爱珍那天尽管刻意打扮了一番,但脸上依然荡满悲观与失落的表情。“当时,我觉得他也不可能娶我,他是那样帅气,那样健全,又有手艺,娶了我不就等于背了一个包袱。那天相亲,我只是一个应付。”郭爱珍红着脸说。然而,当介绍人问苏和卿时,苏斩钉截铁地说:“定了,我就和她生活一辈子。”这使所有在场的人都出乎意料,郭爱珍更是心花怒放。“如果是光凭她的身体,我肯定不会和她结婚,但听了她不幸的遭遇和考虑到她日后的艰辛,我的心就非常难受。我觉得她可怜,她也是人,也需要温暖,需要关怀。我就产生了怜悯之心,决定和她走到一起。”苏和卿承认,当时完全是出于一种同情,而非真爱,但后来就不同了。

  苏和卿和郭爱珍的关系定下来以后,苏和卿就在郭爱珍母亲家后面的土崖上凿了3孔窑。结婚时,仅有4个碗、一个饭桌、一把椅子。没有热闹的婚礼,没有亲人的祝福,“我用自行车推着郭爱珍,就这样入了洞房。”

  从此,苏和卿把郭爱珍当作自己的终生伴侣,细心地照顾起她的饮食起居。日后,他们甜甜蜜蜜,恩恩爱爱,不仅有了两个孩子,而且还建起了二层楼房。

  父亲来后,看着我的窘境,老泪纵横。从此,他每年都要送钱过来。最后,因为帮我而自尽

  苏和卿今年60岁,个头不算很高,黝黑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留下的沧桑,也凝聚着他的喜悦与兴奋。

  当初和郭爱珍结婚两年后,他还没敢告诉老家的父母兄妹,他怕父母接受不了郭爱珍不能行走的残酷现实,而逼自己回家。“女儿快出生了,我母亲给他拿上路费,让他回河南老家报喜。”郭爱珍亲昵地看着丈夫,自从苏和卿出现在她的生活中,郭爱珍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时时笑逐颜开。现在,他们已经融成一体,谁也离不开谁了。

  苏和卿回忆说,当时回去后他没有把实情告诉家里人,但父亲执意要来看看。来的路上,苏和卿逐渐把郭爱珍的不幸与遭遇讲给父亲,苏父还劝道,只要能合得来,身体无所谓。然而见到郭爱珍和他们的家时,老人还是老泪纵横。苏和卿兄妹6人,他排行老三,他父亲当时边哭边说,兄妹中,苏和卿最苦。但苏父很通情达理地说:“既然走到了一起,就应该互相善待。”

  看着苏和卿对自己百般殷勤,无微不至,郭爱珍觉得自己应当坚强起来,在苏和卿的帮助下,她试着下炕,出院,看到了外面色彩斑斓的景象。

  苏父住了20天走了。临走时,给他们留下900元钱,反反复复劝苏和卿好好对待郭爱珍:“既然走在了一起,就要承担起男人的责任来。”父亲在巩义县城(已改市)上班,每月100多元的工资。当时,从闻喜回巩义8元钱的火车票,但从巩义回老家还有30公里。父亲只拿了8元钱,苏和卿还想给拿2元,父亲无论如何也不要了。

  闻喜火车站,父子两人抱头痛哭了一场。自此以后,苏和卿的父亲每年春节都要来闻喜和儿孙团聚,每次来都要把一年的积蓄带上。临走时,又只拿路费。“我的一个嫂子知道父亲把钱给了我后,就和他大闹。最后,老人被逼得没办法,上吊自尽了。”提起这些伤心的往事来,苏和卿痛哭流涕。现在,苏和卿的柜子上摆着他父亲的照片。中秋佳节,举家团圆,他更加悲痛万分。

  老人的去世,使他更加珍惜和郭爱珍的时光。郭爱珍说:“苏和卿宁肯自己受委屈,绝对不让我受半点委屈。”郭爱珍至现在做过三次手术。两次是生儿女做的剖腹产,一次是切除子宫肌瘤,都是苏和卿床上床下,里里外外照顾着。“要是没有苏和卿,我也许死过几回了。”苏和卿成了她精神和生活的重要支柱,她非常喜欢苏和卿。郭爱珍毫不掩饰地说:“苏和卿是个大好人。”

  新房盖起来了,但还有3万元的外债。不过,只要坚持,没有过不了的坎儿

  苏和卿的家在上邱村村西,临街是4间平房,平房后面是4间二层楼房。白色瓷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彩照人,这是苏和卿2003年建的新宅。“当时,施工价格还便宜,每平方米30多元,现在涨到了100多元,就那样,还花了8万多元。”看着房屋,苏和卿满脸喜悦。建房时,郭爱珍4位兄妹除了借给他们钱外,每人还资助了3000元,这使原本拮据的苏和卿轻松了许多,但现在还欠着3万元的外债。

  苏和卿家的土炕比别人家的要矮10多厘米,为的是郭爱珍好上下。尽管如此,郭爱珍还要借助一个小板凳,一手扒着炕沿,一手拄着板凳,靠臂力和腹部拉动整个身体。每上一次炕,都会大汗淋漓。下炕,更是令人“惊讶”,两手抓着炕沿,“砰”的一声,身子就“摔”在地上。这样的惊险动作,日复一日,郭爱珍每天都要反复进行几次。

  苏和卿家的灶台也比别人家的低,苏和卿下地劳动时,郭爱珍就在家里做饭。做饭时,都是郭爱珍臀部下面垫着一个草片,一点一点地蹭来蹭去。她家常便饭什么都会做,面条、馒头……为了方便用水,苏和卿在水龙头上接了一根塑料软管,用时放在锅里。就连放面的瓮及一些手头家具,也是直接放在地上。郭爱珍说,这样家里虽然显得乱点,但用起来很是方便。

  苏和卿的女儿已经出嫁。苏和卿说,女儿以前找过一个对象,对方嫌家里太穷,房子太旧,婚后怕拖累,就吹了。当时,为这事全家人很是伤心,家穷房旧连找对象都受到了影响。苏和卿决计要舍弃住了20多年的土窑洞,建一处“洋气”的楼房。他要让别人看看,一个残疾人的家庭也是自强自立的。可喜的是,现在的女婿看上的不是楼房,而是苏和卿心地善良、勤劳持家的女儿。

  郭爱珍的针线活做得非常好。她女儿给记者拿出一纸箱郭爱珍给外孙做的布鞋,有单鞋、夹鞋和棉鞋。鞋上绣着有吉祥意义的花草、飞禽和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都是郭爱珍一针一线缝的。她说:“这鞋孩子们穿上舒服,没有化学成分,保健。”记者发现,省城许多鞋店都出售手工布鞋,开发手工布鞋也是一条出路。郭爱珍也有此意,但一直没有找上合适的渠道。

  今年夏天,运城市民政局给郭爱珍送来了一把轮椅,现在,她出门方便多了。看着外面精彩的世界,她常常激动地热情盈眶。

  苏和卿的儿子今年上高二,虽然每年都要花三四千元,但这是他们的希望,希望他能考上大学,彻底改变家里穷困的面貌。但苏和卿常常为儿子筹钱而发愁,他现在村里的一家蜂窝煤厂干活,出一个蜂窝煤能挣5厘钱,有时候还停机,一月下来,也就是200多元。“只要有勇气,只要坚持,没有过不了的坎儿。”送记者出门时,苏和卿胸有成竹地说。

  本报特稿 转载必究

  首席记者 邢爱田 文/图

  (编辑:白云飞)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