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百姓入赣传奇系列之徐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30日11:07 江南都市报

  徐孺子与江西徐姓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 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 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那么,徐稚与江西徐姓乃至世界徐姓 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徐姓的诞生

  省谱牒研究会徐孺子文史源流研究室主任徐杰教授给记者搬出了一套民国二年兴修的(即公元1913年)《徐氏大 成家谱》,这套族谱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三套“南州高士徐氏”族谱之一,全套17本,是在永修发现的,另外两套则 分别保存于我国台湾省和美国。这套族谱从徐姓远古世系开始,对徐姓的由来和传承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徐姓源于公元前22世纪左右,夏王封黄帝第九世裔孙伯益之之若木于徐(今安徽泗县附近),建立徐国。徐国历经 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传至第33代徐偃王时,由于周穆王的相对衰弱,徐偃王利用时机大行仁义, 广结人心,结果如《韩非子五蠹篇》所记载的:“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一说为3 2国),徐国的国力大为扩张,大致北自今天的鲁南苏北,南到皖中浙东,全都变成了他的势力范围。周穆王为巩固周朝政权 ,便在他即位后的第十七年(公元前985年),联合其他诸侯派兵把徐国消灭了。徐国被灭后,徐偃王逃到了彭城一带的山 中。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江苏徐州也因此而得名。

  徐偃王败亡后,周穆王为安抚徐国人民,将徐偃王的儿子宗,复封为徐子,由诸侯国而为子爵,古徐国自此逐渐衰败 ,徐国的后裔,由于失国之痛或得不到妥善的安置等因素,便有人“以国为氏”,而姓了徐。

  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战国时,徐国在公元前512年被吴国所灭,此后徐国的后裔便全面称为徐氏,先是散 布在江淮一带,之后再逐渐流传至全球。由于徐国强大时包含了鲁南苏北一带,而这些地方在汉朝实行郡县制度的时候,属于 当时的东海郡,几千年以来,徐氏便以“东海堂”为堂号。

  “北徐”后人徐审言入赣

  据《徐氏大成家谱》记载,黄帝第67世裔孙徐审言“东汉建武年间,浙东太末龙邱人,后游豫章并定居于此”,从 而成为入赣徐姓首人,这也是“北徐”最主要的一支。

  徐氏后人大致可分为“北徐”和“南徐”。据《左传·昭公三十年》记载,吴国灭徐后,“徐子章禹断其发,携其夫 人,以逆吴子。吴子唁而送之,使其迩臣从之。遂奔楚。楚沈尹戌帅师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这说明章禹带领 一批人逃到夷邑(又作城父邑,今安徽亳县东南城父集)。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章禹十三世孙徐诜,为秦庄襄王相 ,其六世孙徐光,为西汉下邳太守,徐光的玄孙徐安仁有二子,分为北、南两支:长子徐丰为北祖,次子徐霸为南祖。然而传 说中,早在秦朝时,徐氏后人徐福,便以求仙得道之名率童男童女五千人东渡日本,在日本行教化之举,从而成为日本的“司 农神”和“司药神”,但由于徐福本身为太监,加之传说色彩太浓,故而这支几难找到后裔。

  从夏朝至秦初,徐姓一直活跃于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的江淮地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徐姓已经发展到河北、山 西、陕西、甘肃、江西、浙江、广西、四川、湖北等地。唐朝时,徐姓始入福建和广东,明末入我国台湾省。由于徐姓主力早 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中原地区的频繁战乱对徐姓的伤害相对较轻。尤其在宋、元、明时期,徐姓在赣浙苏闽四省繁衍最盛 ,在江苏,还形成了东海、高平、琅玡、濮阳、东莞五大望族,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东方大姓。

  据徐杰考证,如今的浙江、福建东部等地的徐姓基本上是“南徐”的后代,而江西、福建大部分,湖南、湖北、四川 、广西、广东以及东南亚一带,则多为“北徐”后人,从目前的分布来看,“北徐”后人占了全球徐氏约70%,由徐审言曾 孙徐稚缔造的“南州高士徐氏”则占了全球徐氏的一半左右。目前国内徐姓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等 省为多,大约占了全国徐姓的六成以上。在海外,则以泰国的徐姓较多。

  徐审言即“北徐”徐丰的裔孙。据《徐氏大成家谱》记载:“丰生明,明生审言,审言生昌龄,昌龄生恭叔,恭叔生 孺子”。

  徐孺子与“南州高士徐氏”

  徐稚,字孺子,出生于公元97年,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其家贫,以耕种为业。据《徐氏大成家谱》记 载,徐孺子生于南塘沙村(疑为今下沙窝一带,难以详细考证)。史载,徐稚清贫自乐,淡泊自守,曾四次察举孝廉方正,五 次辟召为宰府,三次举为茂才,均未赴任。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屡为陈蕃等大臣举荐,终不为官,人称“南州高士” (南州即豫章郡)。据传,徐孺子广采博学,天文、地理、历算、占卜无一不通,于宁帝建宁六年(公元168年)去世,与 当时的豫章太守陈蕃流传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佳话流传于世。

  徐孺子死后,其后裔称为“南州高士徐氏”,尊他为一世祖,汉朝末年时,徐孺子已经是名声在外了,徐氏也逐渐以 江西为中心,进一步向南方传播,江西也由此成为南方徐姓的集散地了。据徐杰考证,除赣州尚未确认外,目前江西的徐姓基 本上都是徐孺子的后代,“南州高士徐氏”在唐朝时期分为江西五大支派。

  其一是以徐孺子的第40世裔孙南唐徐韬为祖的,徐韬后来从南昌迁至浙江了,之后又返迁江西,如今江西北部的大 部分,包括南昌、临川、进贤、丰城、崇仁、万年、乐平以及鄱阳的大部分,都是徐韬的后代,明朝的开国元勋徐达也是徐韬 这支,朱元璋便曾亲自为其撰写谱序家世。

  其二为新建、余干支,由唐末徐温衍生,徐温生延休,延休生铉公和锴公,铉公成为新建的始祖,锴公则被尊为余干 县徐姓祖先。这支后来还迁移到了江苏,成就了西山徐氏,徐霞客即为这支。目前,新建、余干支大概有10来万徐姓,而西 山徐氏则繁衍到了20多万人。

  其三为修水、北沥支,也是唐朝分化而出,在修水有5万人之众,南昌县北沥有3000人左右,武宁、铜鼓、南昌 县蒋巷、德兴市天门以及余干还有1万多人。

  其四为九江地区支,包括鄱阳一部分、都昌、湖口等地,有10多万人,还在安徽的西南部繁衍有15万人之多。安 徽省潜山县万岁山徐氏宗祠联便称“一派出鄱阳,于江于淮于河于汉;二支分皖岳,有松有柏有梓有楠。”

  第五支为江西南部支,包括万载、宜春等地,现有10多万人,后来更繁衍到广东、福建及我国台湾省等地。如今万 载还有一支从广东回迁过来的,共6000多人。

  徐杰说,除此之外,徐姓在江西还有汉朝时衍生的高安米峰支,有近2万人,南昌县南新乡有3000人也属另外的 一个小支派。

  孺子亭与徐氏宗祠的历史

  徐孺子的高风亮节深深影响了南昌世代人,如今的孺子亭公园和孺子路便是很好的见证。由于孺子终身不仕,后人为 纪念这位布衣平民,特建“高士祠”。据陈弘绪《江城名迹记》所载:“高士祠在东湖南小洲上,即旧孺子台,一云孺子亭。 南唐时重建。范士为像,俨然汉代衣冠。”孺子亭于三国吴永安年间(公元258~264年)始建。明初,太宗许方在此立 高士祠。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徐孺子后裔徐樟立亭于祠北。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 ,南昌知府卢廷选,在此垒石植柳。至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重修。孺子亭在历史上曾多次兴废,三国、西晋、隋、 唐、宋等许多朝代都曾进行兴修或重建,并先后更名为聘君亭、思贤亭,终以孺子亭命名至今。八年抗战时,孺子台被日寇推 入湖中,亭亦残破,仅存骨架。

  1979年,南昌市政府改造西湖,开辟公园,并拆除残亭重建,以沿湖耸立的孺子亭为主景围湖造园而成孺子亭公 园。1983年10月,新亭落成,此亭为重檐六角选尖式,亭畔湖水潆回,叠石成山,柳色成烟,再现了“豫章十景”中“ 徐亭柳烟”的景观。1984年10月1日,孺子亭公园落成开放。彼时园内除已恢复修建的孺子亭、孺子墓、碑廊这些历史 古迹外,还结合休闲公园的特点,配建了曲廊、观鱼廊、赏荷亭等,如今的孺子亭公园已然免费开放,成了人们游览、休憩的 好场所,而孺子亭也成为许多徐姓寻根的必经站之一。

  当然,孺子亭公园内的孺子墓并非真正的徐稚之墓,据考证,其墓原在绳金塔附近,早已被毁。同时,关于徐孺子故 里和徐孺子墓的争执依然不绝于耳。

  据《徐氏大成家谱》记载,后代为了纪念徐孺子,曾在邻近孺子亭的珠市街兴建了徐孺子祠堂,即徐氏总祠,可惜后 来被战火所毁,如今原址变成了珠市小学。丰城市隐溪村如今还有为纪念徐孺子而建的,祠堂内悬挂着徐稚的大型画像和“敦 睦叙伦”的巨大牌匾。丰城市人民政府已将该祠堂命名为“徐孺子家祠”,并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文/图记者黄浦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