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老人17年资助400学生 称索要报答是自私(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9日05:47 东方今报
老人17年资助400学生称索要报答是自私(图)
看起来有点“寒酸”的老人17年资助了400名寒门学子

  □今报记者 夏友胜 韩争强/文图

  62岁的慕振奎有40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是他10多年来掏出近40万元血汗钱,无偿资助的贫困学生。有的“孩子”从得到资助后甚至从没给他写过一封信,打过一次电话,但慕振奎不在乎也不计较这些。

  “把助学金亲手交给孩子们,这事就算完了,再想要报答没意思,那叫自私。”昨天,这位有着“河南省百佳慈善家”光环的老人这样看待“回报”。

  “寒酸”老人17年资助400名寒门学子

  花白的头发,发白的夹克,打皱的皮鞋。昨天,记者初见慕振奎,没想到他是这身打扮,仔细一看,他的衣领上还有个五六厘米长磨烂的口子。而他不足15平方米的狭小办公室里,最显眼的是一个用易拉罐削掉一段制成的烟灰缸。

  这让人根本无法和他“许昌市绝缘材料厂厂长”的身份联系起来,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位看起来土得掉渣的老人,17年来竟然捐资助学近40万元,受助学生超过400人。

  慕振奎助学始于1990年。一次他出差在火车上遇到陪烧伤的父亲乞讨的陈某,陈某是山东巨野县人,才8岁,因家穷上不起学,只好跟着父亲流浪。“恁小的孩子咋能天天流浪呢,该在学堂上学啊!”慕振奎了解实情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即让陈某回老家读书,他坚持每年寄去1000元钱,直到陈某初中毕业。

  管起“闲事”,慕振奎“一管而不可收”,直到今天。“每帮助一个贫困生,就等于认了个孩子。”慕振奎说。至今他的“孩子”已遍布各地,大多是在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高中、许昌市十四中等学校认下的,其他孩子是通过媒体或在街头结识的。

  少则300元、500元,多则8000元、10000元,慕振奎在这些孩子求学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地给他们学费和生活费,将他们送进教室。

  “不用写信和打电话,记得回报社会就中”

  “不用写信,也不用打电话,只要记得回报社会就中。”与社会众多助学者截然不同的是,慕振奎每次总要和被资助者谈谈话,并再三嘱咐被资助者。

  2002年8月,《许昌晨报》报道了考上重点大学的丁某、姚某,因交不起学费难以去学校报到一事。慕振奎和妻子黄文提着个破布兜找到报社说:“这俩孩子的学费,我帮他们拿吧。”当《许昌晨报》记者问起两位老人的姓名时,他们说什么也不愿意说,并提出“苛刻”的条件:报纸不能报道他们,但要亲自见见两位准大学生。

  当天下午,丁某、姚某分别接到8000元和7000元的学费后,慕振奎夫妇却笑着始终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不用问叫啥,以后也不用写信或打电话,毕业后有能力了,能记住回报社会,我们就高兴”。

  后来在写收据签名时,慕振奎才在无意中暴露了自己的名字。

  “再请媒体报道,就取消助学活动”

  从2003年起,慕振奎在许昌职业学院设立助学金,每年拿出1万元钱,资助10名非许昌籍的贫困大学生。当时学校搞了个隆重的发放仪式,并邀请了当地多家媒体的记者。慕振奎一看,非常不悦,并向学院相关领导提出“警告”说:如果下次再这样,他将取消助学活动。

  此后,每年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发放助学金,地点都改在学院的团委办公室,参加者只有有关老师和受资助的学生。

  昨天下午,许昌市十四中校长张巧荣在电话中向记者讲了件尴尬事:慕振奎年年都拿出4000元,用于资助贫困生、奖励优秀教师,今年又把钱“涨”到5000元。为表达谢意,张巧荣在教师节后受全校师生委托,特意决定请慕振奎吃个饭。但还未把话说完,慕振奎就当即谢绝,并挂了电话。

  “助学想要报答没意思,那叫自私”

  认下400多个“孩子”,按理说,慕振奎的中秋节和国庆节应该特别热闹,电话和短信会应接不暇,事实上,他只接到“孩子”们的五六个短信,电话也寥寥。

  平时逢年过节,来自被资助者的问候也不多。谁谁来过几次信,谁谁哪年打过电话,谁谁毕业前给他发了短信,慕振奎当着记者的面,逐一述说,甚至个别短信的内容,他也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不过,10多年来他从不保存资助名单,也不留被资助者资料。

  尽管绝大多数“孩子”接受资助后,很快就没了音讯,甚至从未联系过一次,但慕振奎一点也不在乎,“把助学金亲手交给孩子们,这事就算完了,再想要报答没意思,那叫自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