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喜迎党的十七大:百姓话民生-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03:27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喜迎党的十七大:百姓话民生-食(图)

  省城某超市山西特产展区

  

喜迎党的十七大:百姓话民生-食(图)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四季都有新鲜水果,每天都吃健康水果成了居民的享受。

  

喜迎党的十七大:百姓话民生-食(图)

  中秋节、国庆节期间,全省市场供应充足,绿色、营养、新鲜的食品自然会有好的市场前景。

  (照片由记者部提供)

  郑老汉的扁担情

  今年暑假,在青岛读书的郑鹏回到老家陵川。一天,他在家安装电脑,发现角落放根扁担。看这件“文物”和周边摆放的电器格格不入,他拿起扁担就要把它扔出去。他的父亲郑老汉急忙蹿过去,把扁担抱在怀里,就像一个金疙瘩。

  郑老汉大名郑河山,家住陵川县马庄村。这个村十年九旱,全村没有一口井,村民靠涝池水、浅坑水、小沟水勉强度日。从老汉记事起,扁担是家里最重要的家什,每到缺水季节,他的父亲就是用扁担挑上两只桶,来回10里地才能挑来一担水。郑老汉长大了,又接过了父亲双肩已磨得铮亮的扁担。因为缺水,他不能外出务工,只能留在家里承担挑水 “重”任。1995年,村里用三轮车到外面拉水,郑老汉的扁担才退了休。但是拉回的水,每立方米要10元钱。2003年,陵川县实施了 “东水西调”工程,远在百里外的磨河水引入了村中,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每立方米才3块多。水是方便了,可那根用了几十年的扁担,郑老汉却一直舍不得扔。 “虽然扁担没了一点用处,但给后人留下了纪念,也知道当时吃水的不易。”他对记者说。

  据了解,5年来陵川县投资3852万元,完成各种人畜饮水工程231处,解决334个行政村,8.1万人的饮水困难,全县25万人口已有20万人民群众饮用上了卫生安全的清洁水。

  本报记者 李志军 本报通讯员 石攀峰

  徐阿姨买菜记

  周末无事,一个人溜达到了菜市场。一边是刚刚上市的新鲜蔬菜,一边是菜贩们忙碌欢快的笑脸。迎面碰上邻居徐阿姨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有带着露水的嫩黄瓜,空运来的鲜荔枝,还在甩尾的活虾,叶子翠绿的鲜桃。徐阿姨笑着说, “以前,人们喜欢买冷冻室大的电冰箱储存鸡鸭鱼肉,而今讲究吃富于营养的鲜活食品。唉,这主妇越来越不好当。”

  她走到一家粮店里,问老板说:“有没有刚进回来的玉米面?我们家老头就爱吃玉米面粥。”徐阿姨一面从粮店拎着称好的玉米面走出来,一面叨咕着: “现在的人吃腻了精米白面,困难时期吃伤了的小杂粮和山野菜,又上了餐桌,还说是健康食品,价钱也不便宜呢,可人们都买回去吃。电视、报纸每天都讲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

  一转身,徐阿姨进了一家便利超市,她看着货架上的各种饮料笑了, “你看牛奶就有多少种,多得不知道买什么好。人们有时有几句牢骚话,但咱老百姓都承认,涨归涨,嚷归嚷;买归买,吃归吃;都吵着东西贵了,可桌上的饭菜还是一天比一天丰盛。”

  经济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国人餐桌的 “内容”正悄然发生变化,正由原来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

  本报记者 郭 艳

  消失了的问候语

  “您吃了吗?”这句昔日最流行的见面话现在是很少听到了。打开网络,点开城市的介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美食地图”。现在,对老百姓来说,吃炒饼丝、驴肉甩饼容易,想吃川、鲁、粤名菜也不是难事了。

  吃,对长治居民来讲不再是吃饱的事,而是怎么吃好,吃出健康来的问题。根据长治市统计调查报告显示,鸡蛋、蔬菜、水果、奶制品成了长治人餐桌上的 “常客”。从量到质的变化,是营养摄取比例的上升。

  家住紫房住宅小区的李阿姨,每天早早就赶着上菜市场买新鲜的蔬菜。她说现在菜市场、超市要什么都有,什么新鲜就买什么。要是赶上节庆、生日的,全家老小就下饭馆,虽然花销多点,但图的不只是方便,更多的是为了把自己从锅台碗柜中解放出来,去享受美食和服务带来的乐趣。

  消费者 “嘴刁了”,逼得餐馆的经营者不断在 “特色”上做文章,地段选不好,或者没什么特点,用不着多久就会关门。在八一广场边上,记者发现一家餐馆顾客盈门,走进去一看,无论是灯光、桌布还是植被的布置都花足了心思。这家饭店的老板告诉记者,客人对就餐环境的要求比以前苛刻多了。聪明的老板只有找准了老百姓想花钱少、味道好、环境好的最佳结合点,才能赚到钱。

  本报记者 芦燕娟

  醉香苑里聊火锅

  说火锅是朔州人的最爱,一点也不过分。尤其在寒冬腊月,吃饭时分几乎每条大街都能闻到火锅的香味。一样的吃火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却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在素有 “朔州食品街”的平朔路,首家推出港澳豆捞火锅的醉香苑酒店吸引来如潮的食客。9月3日,记者慕名而来。虽未中午时分,却已顾客盈门。记者和临桌的三口之家聊了起来。30多岁的卢先生在地税局上班,今天中午懒得下厨,就领家人来尝尝鲜。他自称是火锅的 “铁杆粉丝”。上世纪末,等单位有客人了,自己才能跟着解解馋。尽拣着肉点,几乎不要其它。现如今,只要自己想吃,就来 “撮一顿”。菜谱却发生了变化,鲜菜和菌类成了涮火锅的主打菜。

  酒店的厨师长韦立进师傅做火锅将近30年了,对朔州人的火锅情结记忆尤深:“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到晚上家家火锅店都是满满的。小饭店一晚上也能消费三四只羊。人们吃饭求量不求质。现在不一样了,顾客口味提高,我们也跟着改进了。牛羊肉、虾、鱼、蟹都是现杀现做。店里不仅有手工切的牛羊肉,还有海鲜。”

  “朔州人吃火锅,从多吃肉到多吃菜,由涮牛羊到涮海鲜,反映的是朔州人的饮食观念由求口感到求营养健康的变化。我们正是适应这一变化,适时的把南方的火锅引到北方来。所以生意才这么火!”酒店董事长乔维国一语中的。

  本报记者 安 玉 本报通讯员 王华栋 赵东梅

  热闹的“饭市”

  9月2日中午饭时分,记者路过文水县桥头村,被村西郭根英大娘门口的 “饭市” (农村特有的现象,许多人在吃饭时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边休息)所吸引,也想凑凑热闹。劳累了一上午的人们端着饭碗,坐在一处谈天说地,拉呱着如今的好日子。

  “又是面条,天天吃面条。” “能吃些啥呢,今天不待动,炒了些西红柿,做碗汤面。”武变叶和秦二青搭茬着。

  “现在说自己手头松吧,交通方便,想吃啥只要有上城里就能吃上。”“有吃不上的,现在想吃窝窝头就吃不上,能买来,但咋就不如以前吃香呢?”

  82岁的郭根英老人还惦念着窝窝头,老人说: “俺这么大年纪了,啥年月都赶上过,现在的日子是好活尽了。早在30年前,5天领5斤小麦,磨成面舍不得吃,过年过节待客人。10年前,家里还是粗粮、细粮搭配,那窝窝头和红面擦圪蚪 (擦尖)吃起来真香,现在却怎么也吃不香了。孩儿们的吃食更多,从垃圾堆里看到红红绿绿的袋袋就瞧得出……”

  郭根英年轻时是村里的督查员,到现在还关心国家大事。老人告诉记者: “瞅着了吧,看俺们邻里处得多好。俺老了,就盼着人们和和美美,家家平平安安。党要召开十七大了,俺们农民的日子会更好的。”

  本报记者 薛 梅 本报通讯员 马智勇

  厨房里的“新家当”

  “瞧,这是我们老两口去年添置的,接出来的水直接就能喝,一夏天都不用烧水,可方便了!”住在榆次榆液社区73岁的李蔚霞指着自家厨房的活性水生成器高兴地说。

  只见,李大妈厨房里的“新家当”还真不少,热水器、微波炉、电冰箱…… “这个桌子也是新换的”她指着餐厅里的餐桌说: “小儿子说 ‘好马要配好鞍’,就给我们买了一套精致的水晶餐具,小巧玲珑的,有碗、碟子、汤盆,还有专门盛鱼的长盘子,都能用得着!”她拿出一个漂亮的水晶碗一边看,一边感叹: “你瞧,有多细腻,多小巧,花纹多好看,以前的那些粗瓷大海碗都光荣‘下岗’了。现在吃鱼吃肉多了,饭量也小了,用这碗,大小正合适。”

  一直站在旁边的老伴儿接上了话茬: “以前做饭是啥便宜买啥,这几年不一样了,那是想吃啥就买啥,家里还买了关于饮食的书,我们学着合理搭配膳食,粗粮也重新回到饭桌,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我今年77岁了,精神头很好,大家都说我像60多岁!”

  “嘀……”门铃响了,原来是张大爷的几个老伙计来了。李大妈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并沏了壶好茶,一个和谐温馨的 “快乐下午茶”时间开始了……

  本报记者 周慧芳

  山泉涌进千万家

  “我们公司在这个住宅区有150家用户,每个月他们消费1000多桶山泉水。我们每个月至少要给全市居民家里送去1万桶山泉水呢!”9月11日,记者在运城市新区魏南路荟萃花园门口见到运泰饮品有限公司的郭总经理,他说这几年运城市居民在饮食上变化最大的标志之一就是 “家家都喝开了桶装的天然水或纯净水”。

  郭总经理以前在某机关从事后勤工作。5年前,他发现饮用桶装天然水和纯净水开始时髦起来。于是就和妻子商量,辞职办起了专门生产和销售桶装天然水的运泰饮品有限公司。他们与解州镇的村民合作,在中条山上建立了自己的“绿色水源地”,利用清冽的山泉水经过过滤加工,装成一桶桶水质甜美的“天然水”。

  “这两年我们的生产销售额都是成倍增长。天热的时候都供不应求。我们不用推销,用户就打电话过来了。什么原因?因家家户户都喝开了桶装水。我们的桶装水不仅卫生环保,饮用十分方便快捷,而且冷饮、泡茶口味都很好。虽然喝桶装水价格高,一桶5元钱,还要买饮水机、用电,但没人在乎。”

  我们正说话之间,旁边的一位老太太突然插嘴说:“旧房子都换成了新房子了,谁家现在还喝锅烧的或壶烧的开水?我们家的暖壶早就不见了。全家早上冲鸡蛋、冲豆奶粉,用的都是桶装水。煤气火都不用打开,就把早饭吃了。”

  本报记者 管 喻

  再也不喝高氟水啦

  9月3日,听说阳高县马家皂乡集中供水工程启动,记者慕名来到该村采访。在村民李玉仁家,喝着甘甜的饮用水,65岁的李玉仁激动地说:俺们再也不喝高氟水啦,再也不用担心吃水影响健康的事啦。

  李玉仁和记者拉开了家常,“过去,俺们祖祖辈辈喝高氟水,全村大多数人牙齿黄、骨节痛,年龄大了,受氟水中毒的影响就更明显,老人们一个个都佝偻个身子。为改变这种状况,村里也试着打了井,可还是含氟高,可喜的是,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现在俺们再也不受这个罪啦。”

  村党支书陈永安接过话茬: “去年,省委、省政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提出了饮水安全,让群众吃上标准水,喝上放心水,俺们村列入工程实施范围,从去年至今,省市县投资56万元,打了深井,安装了除氟设备,困扰全村684户2158口人祖祖辈辈饮用高氟水的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

  正在该村调研民情的县委书记曹世平告诉记者:阳高县28万人口,受氟中毒影响的有51506口人。从去年至今,相继投资2000多万元,解决了2.3万口人的饮用高氟水问题。再用3年时间,将彻底解决全县群众饮用高氟水这一难题,让群众喝上标准水、放心水,还群众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本报记者 赵志成 本报通讯员 吴廷录

  以绿色家庭构建节约型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我觉得特别好。对于我们这年纪经历过艰苦生活的人来说,勤俭持家早就成为生活的习惯、下意识的举动了。有亲戚朋友来,看到我家厨房、卫生间里大大小小的水桶、水盆,开玩笑地说:“你家能评 ‘绿色家庭’了。”

  “绿色家庭”是这两年的提法,其实多年来,我家就非常注意在用水用电方面的节约。这两年搬了新家,新房里卫生间的盥洗设备是单位统一安装的。按照一般人的习惯,在洗面盆里洗过脸,拔掉水塞,洗脸水就流到下水道去了。看着真心疼啊!我们特意请人在旁边多装了一套盥洗设备,这套设备下面有个软管,可以把洗过脸的水接到盆里,这样就能另作它用了。在节电方面,在保证使用的前提下,灯管能用小瓦数的绝不用大瓦数的。对孩子们我提醒他们: “快把那个房间灯关了。”对小孙女我也总这么说。

  现在社会上的浪费还是非常多,比如公共场所的用清亮的自来水冲厕所,我就觉得很心疼。我希望:改造城市管道,冲马桶用循环水,政府机关带头节约等等。每个家庭如果都能搞成绿色家庭,那么会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大有帮助。

  尉培华

  ﹙太原铁路技校退休教师﹚

  小家大事

  “你说一个家里,吃水都成了问题,这还不是大事?”,说这话时,盂县路家村镇闫家沟村村民张海德一下提高了嗓门。现在每天一到晌午,不管外边有什么事情,老张都要赶回家,进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水龙头,把家里能盛水的大缸、小盆都接个满满当当。虽然现在村里只是定时供水,但是比起去年“闹水荒”的日子,老张已经很知足。

  给张海德一家的用水带来安全和方便的是闫家沟村去年实施的饮水安全工程。如今,这项工程已经解决了全村800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挖煤害苦了闫家沟人”,张海德说。由于受附近煤矿采煤漏水的影响,闫家沟村的饮用水源受到了污染。刚开始是水质受到污染,水的颜色发黑,两年前,就连被污染的水都枯竭了。为了满足人畜用水,村民不得不四处找水。两年中,村民每周要到村子5公里外的乌玉村拉水。因为要买其他村的水,除了在运费上的花销外,一吨水要负担12元钱。

  针对在盂县部分农村的水质、水量、取水的方便程度及水源供水保证率都达不到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标准的实际情况,去年,盂县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其中提水工程18处、引水工程5处、蓄水工程1处、水处理工程1处。目前,共解决了38个自然村、16709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在上级水利部门的帮助下,闫家沟村以深井水为水源,配以水泵电机,建起了供水塔,配备专人管理,定时开闸放水,一吨水仅需2元钱。

  老张说,这几年,个人家的小事都成了政府关心的大事,这体现了政府对普通老百姓的关心。党的十七大马上就要召开了,老张希望记者能在报纸上说说他的心里话:“今后各级政府能把工作的立足点更多的放在事关普通百姓的小事上,说白了,小事不小。”

  本报记者 白雪峰

  看广告 挑饭店

  走在临汾街头,饭店一家挨一家,创意饮食广告招牌更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有一个广告牌上写道:“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走近一看,方知是“山珍宝”。西餐店也不少,“比格比萨”“欧克圆顶”“宾库西餐咖啡屋”“麦当劳”“巴西烤肉”等等,一个个饭店招牌像一张张精制的名片,让人们尽情挑选。

  临汾市工商局的统计表明:2002年底,全市餐饮业有5476家,到今年6月底,增加到9141家,专门挂西餐牌子的由7家增加到33家,其中还不包括有西餐业务的其他大饭店。

  市工商局企业科科长薛俊峰对记者讲,这5年,临汾市餐饮业有3大变化:一是餐饮业品牌多样化。 “金大都” “唐尧大酒店” “五洲大酒店”等一大批民营饭店上星级,餐饮业服务逐步与国际接轨;同时, “川仔成都酒楼” “深圳鸡煲” “湘味源”等全国地方特色饭菜进入临汾;“永济饺子稍子面” “蒲县杂粮削面”“曲沃羊汤”等晋南特色饭店也深受市民欢迎。二是饭店、饭菜档次提高。随着城市改造步伐加快,路边小棚棚饭店几乎没有了,新开饭店全都装潢一新。卫生条件好了,价格更实惠了,老百姓能吃得起了。2002年以前,饭店一条桂鱼300多元,现在普遍降为60多元,当年的中、高档饭菜上了老百姓的饭桌。再说麦当劳,一份二三十元,中、小学生每周吃一次也不为过。三是饮食文化得到发展。过去逢年过节,人们忙于买肉买菜,在家里招待亲友,现在节日进饭店的多了,既省事又干净。以前人们讲究大鱼大肉,并且常常在饭店猜拳行令,现在人们选择保健食品,就餐时也文明多了,饭店里几乎静悄悄。临汾人现在确实在挑着吃。

  本报记者 李宏伟

  (编辑:闫芳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