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喜迎党的十七大:百姓话民生-衣(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03:27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喜迎党的十七大:百姓话民生-衣(图)

  图为省城某市场服装区的一角

  

喜迎党的十七大:百姓话民生-衣(图)

  太原市解放百货大楼里琳琅满目、物美价廉的衣装,吸引来不少顾客。

  

喜迎党的十七大:百姓话民生-衣(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在穿衣上也不仅仅满足于实用,也开始注重花样款式和品牌了。图为代县两位农村妇女正在细心挑选合适的衣服。

  本报记者 李联军摄

  (除署名照片外,其余照片均由记者部提供)

  煤矿工作服的“变奏曲”

  2003年,26岁的刘海军成为阳煤集团三矿一名井下工人。第一天上班,就和父亲刘有元呕了一肚子气。

  事情说来不大。下班后父子俩人唠嗑,聊起井下的情况,刘海军说,“穿上那破衣服,整个一乞丐。”刘有元发了火,“破衣服老子穿了20多年……”刘有元也是阳煤集团三矿的一名井下工人,父亲眼中,孩子挑三拣四,就不是一个煤矿工人的料。然而儿子心里,“说的都是事实,老爸发那么大的火干吗”。

  事情在2004年发生了变化。这一年10月,三矿投资153万元,对单位原有洗衣房进行了整修,购置了大容量的洗涤、烘干设备及缝纫机。投资81万多元购置了4820套新工服,并且对4300余名从事井下一、二线生产的职工工作服实行了公管。

  新工作服一改几十年的老款式,衣服的设计在考虑井下风大、潮湿等因素后,又赋予了时尚理念。集中焕发新装之前,三矿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新装展示演出,作为“演员”的刘海军穿上新工装,和师傅们在台上走起了模特步,台下的笑声和掌声此起彼伏。

  刘有元还是觉得,煤矿工人每天在井下,衣服好谁看,再说一月必须换洗三次也真麻烦。工会领导的话让他改变了看法, “新形象才能反映新企业”,可不,刘有元现在也觉得,“每天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上班,心情也好了很多,儿子的想法看来是对的”。

  本报记者 白雪峰

  孙建珍“四变”话穿衣

  见到孙建珍是在高平市红星小区11号楼,一身以淡黄色为底色压着黑网格休闲服,使得51岁的人看上去只有40岁。 “能不能透露一下您保持年轻的秘密?” “有什么秘密?只是舍得花钱买衣服打扮自己啦!”孙建珍打开了穿衣话匣子,并且说的有条有据,让人连连称是。

  “要说这穿衣的变化,依我看主要有四个,首先是从 ‘普通到品牌’,以前穿衣服只顾颜色和样式,现在可不一样了,人们更注意品牌。”孙建珍指着在场人的衣服说。大家纷纷回应: “是,讲的有道理。” “第二个变化是从 ‘高平到省城’,过去手里有两个钱,就是在本地消费,现在是经常去太原、郑州买衣服。第三个变化是从 ‘实用到时尚’,我儿子和媳妇为追求时尚,今年不穿去年的衣服。”孙建珍的爱人插话道: “你也一样,要不你怎么讲起来一套一套的。”在场的人都笑了。谈笑间,孙建珍打开衣柜,指着里边的衣服说出了第四个从 “单一到多元”的变化, “我前几年穿衣是一天到晚一件衣服穿到底,现在锻炼身体是运动衣,单位上班穿正装,外出旅游休闲装……”

  这几年,无论走在繁华的街头,还是忙碌在绿色的田间,就是回到温馨的家里,人们都会感觉到着装穿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变化老百姓最有体会,最有发言权。高平市东城办城东居委会的居民孙建珍的穿衣“四变”,确实道出了群众衣着变化的特点。

  本报记者 李全宏

  从理发店到美容美发店

  “请问人多吗?能不能排上队?”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从门外伸进头来左右张望着。 “只要等一下就好了。”美发店的老板小邢一看有人忙招呼进来。这是一家刚开了半年的小店,二十多平方米的美发店里坐着七八个客人,显得有点拥挤,小邢也很是忙碌。

  小邢走到姑娘面前: “你是准备剪头发,还是烫一下?” “天气凉了,我打算烫烫头发。”姑娘抬起头说。 “你打算烫个什么样的?”小邢探寻地问道。 “我也没想好,不过要合适我的衣着,还要有个性。”一会儿,姑娘洗好头发坐在了美发镜前。小邢一边询问着姑娘的职业,观察着她的着装和性格,一边麻利地翻飞着手中的剪刀。

  面对记者的采访,小邢笑了笑,头头是道说起他的美发经: “现在人们不只讲究穿衣,还讲究打扮。不再是只要把长头发剪短那么简单,要根据每个人的发质、头型以及职业、性格做出有个人特色的造型来。个性的展现才是现代人需要的。”小邢接着说道: “我这里才刚刚起步,现在很多大型的美发店已经不只是单纯地美发,他们还将美容、美体、健身都融成一体,以多样化迎合人们的需要。”

  从小邢的美发店走出来,我突然发现曾几何时大大小小的理发店几乎都改名叫美容美发店或是造型屋了。以前上发廊是去理发,如今上发廊,多的是去美容美发。随着时代发展,从理发到美发,其内涵变了,变得越来越崇尚个性,越来越崇尚自然。

  本报记者 郭艳

  旧衣服再送人拿不出门了

  “这衣服买的太多了,柜子里塞的满满的,每回一换季都得折腾”,普通市民路女士的 “怨言”,很真实地道出了长治百姓衣着的变化。

  路女士说,前几年工资不高,有点钱也只能养家糊口,只能逢年过节才能买件衣服。可现在,她家的衣柜里,挂满了不同款式的正装、运动服,甚至还有几件时髦的晚装……买件上千元的衣服也不再是梦想了。她告诉记者,别说自己的衣服多得放不下,就连她老公也是什么休闲装、西装、毛衣、衬衫满满的一柜子。

  路女士还说,以前回老家都把一些穿过的旧衣服当作 “好东西”带回去,现在农村也开始讲究了,再送旧衣服根本拿不出门了。

  如今,随便走在长治哪一条街上,衣服店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仅英雄中路一条街上,记者粗略地数了数,就有30多家专卖店。

  现在对普通老百姓来说, “一衣多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一月多衣” “一日一衣”早已习以为常。根据长治市统计部门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加19.1%,仅衣着消费就增长了16%。

  衣服多了,档次也提高了。长治大街小巷几乎都有洗衣店,有的一个小区附近就有三四家。而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穿衣也在不断追求档次,每人几乎都有几套高档衣服,干洗店也随之多了。

  本报记者 芦燕娟

  小店铺里走出美丽新娘

  国庆节前,在榆次金公主花嫁喜铺里,从北京回到老家榆次举行婚礼的小刘来这里选婚纱。徜徉在高贵典雅、轻灵飘逸的婚纱中,小刘内心的欢喜溢于言表: “原来心里还有顾虑,怕榆次的婚纱太土气,穿出去没法见人,没想到北京、广州的新款婚纱在这儿也能见着,太好了!”一会儿,身着西式婚纱的小刘款款走到我们面前,“像仙女下凡,真美呀!”在场的人都不由赞叹起来……

  金公主花嫁喜铺的老板柳忠爱介绍说: “这几件婚纱是我上星期刚刚从广州进回来的,别看咱们地方小,外面流行的婚纱这儿也有。”柳忠爱一边整理婚纱一边和记者聊,她说近几年榆次人的穿衣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大家选择的婚纱乡村气息浓郁,款式上也相对保守。这两年,大家眼界开了,选择更加多元化,顾客们有时还给她提意见,出主意,甚至有顾客拿从网上下载的婚纱式样来,让照着样子买。

  “婚纱如果成了 ‘古董’,谁还敢来?毕竟一辈子就一回嘛!”店里的小王幽默地说, “现在的年轻人都追求个性,要求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最近这些年,先后有3万多新人从我的小店走向红地毯,我们也算是婚纱变化的见证人嘛!”

  本报记者 周慧芳

  裁缝铺老板开起服装店

  今年43岁的赵秀枝是运城市二郎庙金街秀秀服装店的 “老板”。6年前她从临猗县三管乡来到运城市,靠着自己的裁缝手艺,在亲戚院里租了一间15平方米的房子开起了裁缝铺。她说她由裁缝变成老板是居民生活变化引起的。

  “我的衣服做得好,价钱也要得低,一开始生意很不错。尤其是到了换季和春节前,我收的活做不完,还到村里找帮手。”赵秀枝侃侃而谈: “这样干了3年时间,到大前年的时候我的裁缝铺就慢慢不行了。为啥?没人来做裤袄了。一开始我很奇怪:我的裁缝技术比以前大大提高了,价格也基本上没变化,怎么找我做活的越来越少了?腊月间我接的活全是些修修补补的小活,就连平时总来找我的一些大姐大妈们也不见登门了。我急了,去找几个我的老用户打听。她们对我说, ‘咳,前几年我们做衣服总是早早就到市场去扯布料、选扣子什么的,不仅我们麻烦,还得让你点灯熬夜地劳累哩。今年不去费劲了,到商场买件衣服就行啦。’她们有的还说,做的衣服不如买的好看,价格也不见得贵。有人还劝我不如停了裁缝铺去卖服装。2005年春,我停了裁缝铺,在这里租了一家商铺开起服装店。以前经常找我做衣服的那些人又找到我店里来买衣服了。我现在主要经营5个品牌的中老年服装和童装。我舍不得丢掉裁缝手艺,就把用了几年的缝纫机搬到店里,抽空给老主顾们免费修补修补衣服。”

  本报记者 管喻

  生活品位一天比一天高了

  从集贸大楼的服装小贩,到专卖店的经理;从三千元的成本,到近百万元的压货;从批发市场选货,到境外定单送货……王老板的服装生意越做越大,钱也越赚越多,店也越扩越大。

  国庆节前的一天下午,记者在大同市城区校场街商业区的时达精品服装专营店见到了这位又准备扩店的王殿成经理。他讲述了自己的起家史:2001年,我在城区集贸大楼卖衣服,三千元起家,当时衣服物美价廉,人们讲究结实美观,利润不大,一年下来也能赚万数来块钱。2002年下半年生意就不太好做。人们开始对品牌衣服看好,没办法我开始卖一些中档衣服,开始不敢多进货,可没多长时间就发现销路很好,一年多又疲软了,不少顾客开始青睐高档衣服,选择专卖店购物。于是我搬出了大楼,代理了两个国内品牌的衣服开了家专卖店,就这样逐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店面换了三四次,代理的服装也由国内品牌变为国际品牌。他反问记者,人们生活品位是一天比一天高,不扩店行吗?

  谈到今后的打算,王老板说:“十六大以来市场环境特别好,城市居民已开始追求生活品位,这给我们商户带来很大商机,下一步不仅要把现在的这家服装店再提高一个档次,同时要在一些县区开设分店。说这话时,王老板的信心十足。”

  本报记者 赵志成 本报通讯员 杨晓明

  鞋子见证时代变迁脚印

  记忆深处有这么一首歌 “新鞋子还没有缝好以前,先别急忙着把旧鞋子脱……”这反映了过去人们生活的节俭。而现在人们脚下的鞋子,不仅反映出了季节的冷暖,而且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10月7日,记者来到专营皮鞋的平鲁皮货金龙店,店里正在换季促销。记者看到府南小区30多岁的郭女士正在挑选一双靴子,她是平鲁皮货店10年来的忠实消费者。“过去我们穿鞋子凑合着穿,小时候一直穿姐姐穿完的旧鞋子。现在我的鞋子可多了,圆头、尖头、方头,浅脸的、深脸的,凉鞋、棉鞋、靴子,镶水钻的,有扣饰的,我家鞋柜里的鞋不下20双,每年光在这里花的钱就有2000多元。关键要穿出时尚,穿出个性来。谁不想趁年轻打扮打扮自己?”

  平鲁皮货店从1995年建店之初的几十平方米、几千元的投资发展到现在5家连锁店,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卖场,用鞋子见证了时代前进的脚印。经理史克明介绍,第一家店面开在平鲁区的井坪镇,以经营当地产的皮衣为主,兼营着一些小品牌鞋子。现在,平鲁皮货店逐步形成了5个连锁店,有30多个高中低档品牌,上千个款式。销售额比当初建店时翻了几十番。

  本报记者 安玉 本报通讯员 王华

  霓裳张扬都市时尚色彩

  女孩爱美,黎春也不例外。一年四季的衣服,挂满了衣橱,看得人眼花缭乱。 “我每个月花在买衣服上的钱,有三四百元呢!”她笑着对记者说。

  黎春20岁刚出头,供职于吕梁市电信公司。参加工作后,为把自己尽量打扮得花枝招展,并展现个性与时尚,黎春经常逛商店搜寻,还不时把款式各异的衣服大包小包提回家。 “好多衣服都是穿一两次后就束之高阁了,这孩子真的有点浪费呢。”黎春的妈妈嗔怪她。

  从 “衣冠不改旧家风”到 “乱花渐欲迷人眼”,从 “裹肤遮寒”到“锦上添花”,今天的吕梁,不同品牌不同风格的专卖店争奇斗艳,国内外流行的名牌服饰琳琅满目,大街小巷处处张扬着动感时尚的都市色彩,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在吕梁世纪广场商业区,正和家人逛街的胡小姐对记者说,前几年买 “阿迪达斯”、 “背靠背”这样的品牌衣服得去太原,现在吕梁的品牌专卖店渐渐多了起来,档次也越来越高。

  在注重衣服品牌的同时,人们更强调服装的 “绿色环保”和 “保健功能”。安踏专卖店里,32岁的曾先生望着老婆穿的一套米黄色的全棉运动套装,笑着直点头。他对记者说,以前买衣服只讲样子,讲实惠,现在讲环保、讲舒服,讲品牌,价格已经不是第一的了。

  本报记者 薛 梅 本报通讯员 任志宏 马永刚

  隰县人不再“穷穿”了

  上世纪末, “隰县人穷穿”在临汾出了名。

  隰县是临汾西山的一个山区贫困县,立地条件差。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为改变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隰县穷,但隰县人思想开明,特别是穿衣十分讲究。隰县人进了大城市,言谈举止,衣着打扮,根本看不出是山里人。

  这几年,再没听人说隰县人“穷穿”了。国庆前夕,在隰县波司登男装专卖店,老板秦俊杰对记者讲,穿衣打扮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标志之一。他在县城经营服装十几年,生意挺好。以前,隰县人买衣服,只要求穿着得体,并不讲究面料,价格都很便宜,他也就薄利多销。这几年,人们手里有钱了,开始追求品牌、款式、面料,销售量虽然与以前差不多,但利润大多了。隰县人爱穿,名副其实了。

  近年来,隰县以富民、壮企、强县为目标,全面实施农业兴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科技兴县四大战略,县域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全县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645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4078万元,今年上半年已完成3022万元,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由2002年的3475元增长到2006年的4900元。

  隰县人由 “穷穿”到 “爱穿”,虽然一字之差,但折射出山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内在变化。

  本报记者 李宏伟 本报通讯员 史勇辉

  组稿:山西日报记者站 省城记者部

  策划:记者部

  (编辑:闫芳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