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喜迎党的十七大:百姓话民生-住(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03:27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喜迎党的十七大:百姓话民生-住(图)

  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不仅提升着太原城市的形象,也是人居环境变化的印证。

  

喜迎党的十七大:百姓话民生-住(图)

  省城天蓝水碧,人们荡舟迎泽湖上,尽情享受生活乐趣。

  

喜迎党的十七大:百姓话民生-住(图)

  一排排漂亮的小楼,一行行葱茏的绿树,盐湖区辛曹村农民的居住环境让人羡慕不已。

  (照片由记者部提供)

  移民于三蛇的幸福生活

  山的后面还是山,喊一嗓子音声就散了。都说老辈人留下的黄土亲,可驮担水得走五里路,进趟城得出一身汗,连三轮车爬道坡,也像得了气喘病……八月的关河,收藏了一年里最好的风景,满眼都是绿和绿的果实。移民于三蛇面向村后的山梁作“不堪回首”。他说:关河往下就是黄河,村前这条路往东是平鲁,往西是内蒙古、陕西,能去的地方多着呢。

  于三蛇住的村子叫偏关县辛庄窝移民新村,都是从周边卫家窑、张家埝搬下来的,有115户、620口人。虽然姓杂族孤,但聚在一齐心劲足,小铁门一关,小巷子一扫,满像城里的胡同。偏关县把这个村列入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资助近400万元建起背山靠河傍路的4大排300多间房屋,于三蛇只是其中一户。

  大街上一个铁拱门上写着喜气的三个大字:致富苑。靠里第二排就是于三蛇家。老伴王桂英是个干练精瘦的农家妇女,迎进小院,侍弄的花花草草扑面而来。平板房对面的羊舍里,30多只白绵羊、黑山羊“咩咩咩”叫个不停。正房贴白瓷砖,配上大玻璃窗显得十分敞亮。在厨房里一拧开关,“噗”一股蓝火苗冲出来,头顶的灯也是沼气灯。家里新置的直板电视,大冰柜放在耀眼地方,从相框里看到,两个娃娃都在城里上学,大的读高中,小的读初中,靠左的一间空房子堆满了粮食。女主人切开西瓜,洗出红桃、苹果和煮熟的玉茭,摆了满满一大盘。还说晚来些日子就能吃上海红果了。坐在炕沿上,记者问到他的收入来源,于三蛇说:开三轮车上山种着32亩地,解决的是温饱,剩下的大半时间进城、上工程打工,能收入2万多块钱。

  对今后的打算,于三蛇说:俺们赶上了好时候,政府该免的免了,该保的保了,种地还有补贴。听说跑买卖赚钱,下一步俺想把羊呀、皮呀、瓜呀、粮呀倒腾出去,多赚点钱。

  本报记者 班彦钦

  回迁户的喜悦

  俺家屋住在黄华街,

  过去出门就格紈(看)不着天。

  除了灰,就是烟,

  炉格渣(灰)谷堆(堆放)了一条街。

  的会(现在)住的是单元楼,

  暖气、煤气样样有……

  在晋城,这首方言顺口溜几乎家喻户晓。初秋的傍晚,迎着扑面的凉风,我们漫步黄华街上,感受着方言中所描述的今昔变化。

  凤西社区马来旺老人正在家里看报纸,老太太正在用电磁炉煮面条。两居室的单元房收拾得干净整洁。

  谈起住房条件的改变,老人风趣幽默,“那变化是相当的大”。老人说,过去住着平房,晴天灰雨天泥,夏天热冬天冷,一家几口挤在小房子里,想方便必须去几百米外的公共厕所。小街弯弯曲曲,路面坑洼,大车进不来,拉一车煤只能拉到巷口后一筐一筐往家里抬。火灭了还得劈柴烧,老人因为烧火被飞起的柴屑扎瞎了一只眼。2003年,旧城改造开始了。马来旺尽管对旧居也有着不舍的情结,但是作为一个老党员,他依然带头搬出了旧居。

  几年过去了,黄华街改造完成。树绿了,花开了。笔直宽阔的马路,优雅精致的橱窗,眼花缭乱的广告,令人心旷神怡。马来旺老人按政策回迁了两套六十多平方米的单元房,和儿子一家对门住着。不仅居住条件好了,灰尘少了,家里好收拾了。冬天有暖气,夏天用空调,做饭有煤气,上厕所不出门,干什么都方便了。

  现在,老人每天都会到楼下的花园里转转,和老街坊们唠唠家常。老人告诉我们:是党和政府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教育子孙们报答党的恩情。

  本报记者 李志军 本报通讯员 许瑞嵘 韩丽萍

  临县农民住新房唱变迁

  “俺家盖起小洋楼,装潢摆设数一流,汽车开到院里头,城里人有的咱都有。”这是临县黄白塔村农民苗青今年住进小洋楼后自编的一首秧歌。

  近五年来,昔日贫穷落后的贫困大县临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农村的变化更令人欣慰。5年来,该县已有30万农民告别了破烂的土窑洞住上了新房。由于有了生活新环境,有81个村,10.1万人基本达到小康。

  逢年过节,临县农民就用传统的地方秧歌自编自演讴歌党的好政策、讴歌脱贫致富后的变化和喜悦心情。仅有200多人口的兔坂镇圪垛头村大力发展红枣产业,在吕梁成为出名的红枣新农村,由此,该村去年就告别了破烂的土窑洞实现整体移民喜迁新建成的枣康新村,村里的人们家家住着小洋楼一个个都扬眉吐气,特别是年上六旬的村民李三喜感受身边农村如此巨大的变化,饱含激情地唱到:家家户户盖新房,年年月月有余粮,男男女女新衣裳,钱钱串串存银行。

  口咬甘蔗上台阶,步步高来节节甜。玉荐村农民王双喜看着村里家家住新房,就自编唱出了一首秧歌:住新房、迈大步,发展养殖和林牧,养鸡养猪又养兔,到处栽起摇钱树,你不想富也得富!

  本报记者 刘明亮 本报通讯员 刘生锋

  仇大爷“分”家

  76岁的仇喜贵大爷有六个孩子,家住阳泉矿区。孩子大了,把家分开,这事仇大爷和老伴想了很多年。事情拖到去年才办妥,说到底,都是因为房子。

  仇大爷老家河北井陉,年轻时来到阳泉,成为阳煤集团四矿的一个工人。仇大爷结婚时,18平方米的小房看着简陋但很温馨。

  第一个孩子呱呱来到人世,但这种快乐并没延续多久,随着老二、老三的降临,狭窄的小屋更是拥挤。老仇无奈之下,小院里建起第一个小屋。从老大到老六,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当年的小仇也慢慢变成了老仇,家里唯一的变化就是更拥挤。高低床、小旮旯,作为机电工人的老仇在开发家庭住宿空间上发挥了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

  孩子们啥时才能长大,等几个闺女出嫁就好了。 “分”家是老仇和老伴时时刻刻的念想。有一天,老仇的大女儿出嫁,之后是二女儿三女儿,冬天漏风,夏天落雨的小房宽松了没几年,外孙们又先后搬了进来。

  2003年开始,阳煤集团开始了棚户区改造,仇喜贵一家住了40多年的18平方米小屋在烟尘中成了平地,之后老仇一家搬进了90多平方米的新房。这一年,阳煤集团棚户区改造竣工25万平方米,有3200多户中低收入的职工告别自建房、临建房,迁入新居。房子大了,孩子们反倒一个个搬出去了,住进自己的新房。

  老仇终于“分”了家,闲来无事,以前的老街坊在一块唠嗑。老仇才知道,原来老哥几个这么多年想的都一样。

  本报记者 白雪峰 本报通讯员 郭玉田

  住别墅的“老万”村民

  朔州有个 “老万村”,红顶白墙、栉比相连的别墅和单元楼,显得十分亮丽。

  “老万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行政村,而是由老万炉业公司带领几百户农民经过20多年艰苦奋斗,在应县魏庄村建设成的新村。

  早在1999年,公司采取集体资助、员工集资的办法,建起首批54幢欧式二层小楼。2002年,公司又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单元楼48套。到目前,已有81户住进了建筑面积268平方米的别墅,有72户住进了128平方米的公寓楼,有100多户原来的特困户盖了新房,娶了新娘。

  在邢安东老大爷的别墅小院里,老人喜滋滋地说:“不仅在这里有房子,今年,老大掏三四十万元在应县城买了楼房,老二和老三也准备在城里买房子,房子多了,想在哪里住就去哪里!”交谈中我们得知,由老万公司而带动建成的 “老万新村”,每户中至少有一人在老万公司上班。他们不仅住上了新房子,在家里呆闷了,还天南地北地逛游。前些年,38位60岁以上的老人逛了北京城,一些妇女游了苏杭二州,走进大上海,今年他们又要去海南度假。

  憧憬未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邢立力深情地讲,随着企业的发展,我们还要把“老万新村”往东继续扩建,要建一个集商贸、文化、科技为一体的综合大楼,使广大农民活得有滋有味。

  本报记者 安玉 本报通讯员 杨甫

  居住改变生活

  居住改变生活,说起这个,去年刚搬了新家的刘宏深有体会。

  走进位于延安南路一小区内的刘宏家,家里整洁温馨。这是一套两室两厅,客厅内还摆着一个硕大的鱼缸,看着里面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给这个三口之家平添了许多乐趣。

  小刘说自己特别喜欢养鱼,可以前连想都不敢想。这以前,他们一家人是住在解放东街上一间平房里,没有卫生间,连厨房也是公用的,别说养鱼,想给孩子单独买张书桌都摆不开。

  在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像小刘这样的家庭住上了建筑质量好、设计合理的成套住宅,用上了方便卫生的自来水,拥有独立的厨房。超市开到小区门口,打个电话就能送货上门,洗衣店、理发店就在小区内,走几步就到。在农村,也开始讲究房屋的设计和设施的配套,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村子里,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农家房,还引得不少城里人“眼谗”呢。

  据统计,长治市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8.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4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1平方米和1.3平方米。

  在居民生活越过越红火的同时,生活的外部环境也更加优化。到去年年底,长治市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203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40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1平方米。今年,长治市还将在全省率先创建宜居城市。

  本报记者 芦燕娟

  家住榆次

  不知不觉中,太原和榆次变得越来越像同一座城市。

  就拿“小武”来说吧,她和爱人都在太原工作,却选择住在榆次。

  “小武”名叫武瑞芳,在太原建设路上的一家电器城工作,她聊起当时在榆次买房的缘由:“2004年我刚结婚,打算买套房子,我和爱人有空就在太原的各大楼盘转,一圈下来,觉得太原的房价对于我们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太高了。后来有朋友建议去榆次看看,一看还真不错,不仅房价相对便宜,环境也不错,而且太原正向南发展,就决定在那儿买了。”

  “那你上下班来回跑,感觉方便吗?”听到记者的问题武瑞芳笑着说:“我早上八点从榆次顺驰小区出发,坐901公交车,半个小时就到单位了,比有些家住太原的人还快。我的同事小张,家住太钢,过来要一个小时呢!”

  武瑞芳感觉有一点不方便的就是通讯费用有点高,因为太原和榆次毕竟还是两个城市。“不正在同城化嘛,以后取消了异地漫游费,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武瑞芳说。

  随着太原榆次同城化速度的加快,像武瑞芳一样跨城居住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在购买住房上出现更多选择,从“居者有其屋”向“宜居城市”发展,从“繁华”向“清静”转变,购房更加理性。像武瑞芳一样的人们相信,他们作为太原榆次同城化的住房先行者,必定会在更多方面享受到同城化带来的实惠与便利。

  本报记者 周慧芳

  “老临汾”的见证

  “就写咱临汾人又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了。”10月7日一大早,在临汾市鼓楼广场晨练的人群中,老干部王德贵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

  王德贵今年78岁,曾先后担任乡宁、霍州、洪洞三个县的县委书记,是临汾发展的见证人。王老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临汾过度发展煤焦铁企业,环境污染使得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很差。2000年,临汾市区二级天数只有14天。当时他作过一首打油诗:进入寒冬,三天无风,尘烟遮日,百米不清,老人呛鼻,车开雾灯……

  2003年以来,临汾市委、市政府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将环境保护摆在全市工作的首要位置,打了一个又一个治理污染攻坚战,市区二级以上天数增加到2006年的202天。前不久,市环保文艺宣传队的节目中,有一过路老头与市领导的对白:我认识你是市委书记王国正,祖居老家在万荣;我认识你是市长李天太,来临汾之前在阳泉。你们在临汾上任后,狠抓环保有美名,为确保圣洁水源地,把污染企业果断关停……王老说:“这不是文艺创作,是书记和市长去年12月的一天深夜突查污染源时的真事情。临汾这几年治理污染确实决心大,居住环境变化大。我现在每天上街要戴茶镜,空气变的新鲜,阳光有点刺眼。”

  本报记者 李宏伟

  干搭垒居民的一个梦

  “什么时候自己也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在同煤集团四老沟煤矿山坡上干搭垒棚户区居住了28年的焦建忠一直梦想着……

  2007年2月,焦建忠老两口搬进了6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提起在干搭垒的生活,老焦不愿回首。干搭垒是矿山棚户区居民自建房的统称,简言之是干石头垒起的土坯房。老焦告诉记者,他的干搭垒2间共50平方米,就建在半山腰。坡上的平房区没有公共厕所和垃圾场,没有下水管道,到了夏天蚊蝇乱飞。

  今年63岁的焦建忠退休前是大同煤矿集团四老沟煤矿掘进队队长,曾有3次机会买到企业建的楼房,但终因家庭困难都放弃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和妻子节衣缩食,为两个儿子各自买了40多平方米的一套小楼房,女儿结婚了也有了一套不大的楼房。儿女们也曾想把他老两口接过去住,可看着孩子们不宽敞的房子,老焦怎么也 “不忍心”搬出他的干搭垒。

  2006年4月17日,同煤集团煤矿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开工,老焦成了第一批搬迁对象。 “党的政策就是好!我真是做梦都在笑。”说这话时,老焦笑的特别甜蜜。

  本报记者 赵志成

  彭毛赖的“城市新生活”

  国庆节前夕,我们走进小店区亲贤社区彭毛赖的家。客厅铺着乳白色的大理石地板,卧室书房铺着枣红色的木地板,屋里错落有致地摆放了发财树、兰花等绿色盆景。墙上装着空调,书架上摆满了书,书桌旁边还摆放着一台电脑,特别是书桌旁边的墙上还挂着诸葛亮的《后出师表》精装木刻牌匾……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刚由村民转变为社区居民住的房子。

  一说起这几年来的变化,老彭更是打开了话匣子。十年前,全家住的还是平房,家里的收入主要依靠仅有的几分地,靠种菜、卖菜生活,每天起早贪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00年,村里通过大开发、大建设,第一次给每个村民免费分了30平方米的住房,他家分了一套100来平方米的单元楼,搬家那天全家比过春节还高兴。

  之后,从居民楼再搬到亲贤社区最高档的高层住宅小区,居住环境一次比一次好。正在建设中的城南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学府公园就在他家的对面,到了明年一下楼,他就能到公园里去健身娱乐了。用老彭的话说:“现在就是生活在天堂里。真想不到,这一辈子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老彭感慨地说:“这都得感谢党的富民惠民好政策啊,也要感谢我们村里有一个讲团结、敢想敢干、能够带领亲贤人走共同致富的好班子。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 曹秀娟 本报通讯员 李明全

  玉门河的变迁

  玉门河,多好听的名字!翻开太原市城区地图,顺着迎泽大街过汾河桥往西,有一条通往太重厂的大道——前进路,玉门河恰好从这条路腰间穿过。

  别看玉门河名字好听,过去留给我的却是令人厌恶的景象:十几米宽的河道里,长满了一人多高的野草,一条翻着泡沫的黑色浊流从中间流过。一阵风吹过,草叶伴着塑料袋在空中飞舞、盘旋,散发出刺鼻的恶臭。

  2002年,我退休去了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一待就是四年。今年被太重返聘又回到太原。当我再次看到玉门河时,不禁为眼前的美景惊呆了——沿河两岸是洁白的花岗岩栏杆,游人可沿着长满鲜花绿树的沿河大道,尽情欣赏依依垂柳、清波荡漾的美好景色。夜晚,2万平方米的水面上流光溢彩,阵阵清风送来醉人的芳香。

  听邻居们说:从去年夏天起,太原市政府开工修建玉门河公园,挖掘机将河道中的污泥、杂草和垃圾彻底清除,河底全部用混凝土硬化,河道的两侧修建高、宽各2米的暗涵,污水从暗涵中通过并实施净化。

  从太重集团供水公司引来中水入河,每年可为玉门河输送洁净的清水30万吨,一座占地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园林公园展现在人们眼前。

  曹克顺

  这里的残疾人笑了

  薛新家是河津市僧楼镇旭红村的一位肢体残疾农民,自2005年搬出1958年盖的危房后,先后租过房,寄住过侄子家,在该村养殖场凑合过。年轻时当过民办教师、做过化验员的他,在妻子难产死后,一直过着独居生活,一度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

  今年5月,河津市残联启动的 “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如一缕春风为他带去好消息。在政府、亲人和自己的努力下,薛新家盖起了砖混结构新房,他的脸上荡起了久违的笑容。国庆节期间,薛新家告诉笔者,他从心里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就像一场及时雨,让他找回了自尊,他将在 “风雨中站起来”,走自己的路。

  据了解,年初至今,河津市就残疾人生活、工作等方面启动了 “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 “春元凯盛活动”“促进残疾人就业”等三大惠民项目。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河津市委、市政府以“落实民生指标,提升幸福指数”为根本,重视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思路。

  就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来说,本着 “扶贫不扶富、救急不救贫、贫中选贫、危中选危”及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经过前期调查核定对象、与扶贫对象签订责任书、完工后经验收兑现补助款等环节,最终确定了5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进行改造。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激发了残疾人对生活的热爱。

  截至目前,全市18家福利性企业共为千余名残疾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该市贺家巷一位患眼疾的郝女士说,自己有了残疾证,也在福利企业找到一份工作,虽说收入不高,但再也不觉得自己是家里的累赘了。

  本报记者 卢志峰 本报通讯员 樊青珍 魏娜

  (编辑:闫芳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