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博士3次赴南北极科考讲述极地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09:11 南海网
博士3次赴南北极科考讲述极地故事
海南定安籍年仅35岁的谢周清博士从1998年至今曾3次赴南北极地科考。

  谢周清博士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1972年生于海南定安,初中就读于琼海加积中学,高中就读于海南中学,高中毕业顺利考上中国科技大学,之后留校工作。现为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极地环境研究室副主任,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与冰冻圈”中国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记者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到了正在德国考察的谢周清博士。谢博士对家乡情深意切,却苦于工作繁忙,难以经常回乡。以下是记者与他的对话。

  记者:敝报近日推出征服世界之“极”的海南人系列报道,您接连3次去南极北极考察,是家乡的骄傲。

  谢博士:感谢家乡的关注,首先有个概念需要纠正一下,我没有征服世界,只是在国家各个部门和本人所在单位支持下,有幸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到南北极从事实地考察并与同事们一起作了一些研究工作。

  你们的创意很好,今年正好是国际极地年,是国际极地科学研究的奥林匹克盛会,普及极地科学,让更多人了解极地对全球变化下的响应和反馈,从而增强我们的环境意识是一件好事。

  记者:南北极考察具体何时?

  谢博士:具体考察时间如下:从1998年11月1日至1999年4月1日,在中山站参加中国第十五次南极科学考察;在2003年7月15日至2003年9月16日乘雪龙船参加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在2004年8月1日至2004年8月23日参加中国北极黄河站首次科学考察。

  记者:您能常回家乡看看吗?

  谢博士:我2003年曾经回海南西沙群岛考察。此后两次赴北极考察,随后,到美国密执根大学访问,现在又受德国洪堡基金会邀请在德国做访问研究,除2005年结婚回老家看望父母,这些年还没有时间回去,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常回去看看。

  尽管现在不能常回去,不过,我通过媒体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密切关注的,作为国家985和211大学的教员和科学工作者,如果可能的话,我想通过你们的报纸表达对新海南大学的祝福,希望在各方努力下使家乡大学早日进入211大学行列,更好培育人才。

  博士已经两年未进家父母支持儿子走四方

  谢周清的叔叔在定安三小当老师,一提起“谢博士的叔叔”,定安三小的老师们立刻热心帮记者找人,说谢博士在定安家乡的名气很大,他曾去南极、北极考察,真是了不起!

  经谢周清的叔叔指引,记者来到谢周清父母的家中,这是一个简朴的普通家庭。谢周清的父母现已60多岁,退休后一直在海口居住。两位淳朴而慈祥的老人对记者说,周清常年在国外考察,回国的日子很少,回家乡的机会更少。知道他忙,两位老人得知他回国后,会结伴到合肥看望儿子。2003年,他到西沙考察时曾回过家乡;2005年,他结婚时又回来一次。那次刚到海口又去三亚,第二天又回定安老家,没几天就回合肥了。

  “他在国外考察,经常打电话回家报平安,1998年,他到南极,电话打不通,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了他。回到

澳大利亚后,他才打通电话。”谢老先生说,既然把儿子献给了国家,就不能因为家庭琐事拖累他。

  两位老人拿出珍藏的儿子照片,从照片看,谢周清英气勃勃,儒雅俊秀。

  初中同学报料称少年谢周清喜欢气功

  看到本报推出的“勇闯世界之极海南人”报道后,在海口工作的胡志强先生自豪地对记者说,他的初中同学谢周清曾去南极北极考察过。

  胡志强说,1988年,他和谢周清都是嘉积中学初三(6)班学生,谢周清性格沉稳,不太爱说话。他的成绩一直非常出色,语文、数学、英语各科很平衡,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嘉积中学的红楼上,谢周清教我练气功的情景,一边练,一边解读,什么是‘小周天’。”胡志强说,在所有同学中,谢周清是最有成就的一个,是走得最远的一个。前几年嘉积中学举行校庆,老师和同学们议论起他的成就,没有不佩服他的。那一次他虽然没能回校参加同学聚会,却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电,可见他对故乡有很深感情。极地考察故事多多科学家成了“多面手”

  到南极、北极考察的经历给谢周清博士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

  在2003年7月,他乘雪龙船参加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前往北极毕竟是不同寻常的冰雪之旅,充满艰辛,有时要冒生命危险。出发前,船上先进行防身训练,每人都要学会射击。谢博士也端起冲锋枪,就像一个出征的战士。

  考察船从大连出发,经过日本海、俄罗斯海、由白令海峡进入了北极圈的冰雪世界。进入北极圈时正值凌晨,祖国夜色正浓,这里太阳还远远地挂在天上,体现出极地独特的景色,看起来怪怪的。本来,每当考察船向北移动一个纬度,船上广播就要发通知,让大家拨表调时间。可是,调整太频繁了,有时在深夜通知,很多人就错过了,手表总是“不准”。

  由于海上风浪汹涌,加上时差造成的不适应,除了资深水手,很少有人不晕船的。尽管船上伙食还不错,大米、蔬菜和肉类都不缺少,可是大家没有什么胃口。睡觉也成问题,床铺就好比摇篮,晃来晃去,经常有人被从床上摇晃下来。多亏船上床铺安装得不高,摔下来也不至于受伤。

  由于船上人手少,许多具体工作都要科学家们亲历亲为。身为科学家,在船上船下要进行仔细观察,缜密思考,同时也要干很多粗活重活。在考察船上,他们既是搬运夫,也是操作工,端盘子、拖地,什么活都干,中外科学家都一样,个个成了多面手。

  最使谢博士难忘的是7月28日,他的生日,朋友们在船上给他送了

贺卡,开了聚会,唱着祝福的歌,使他忘记了冰天雪地的寒冷,深感温暖。北极活跃着顽强生命烧烤会引来了北极熊

  在北极圈中,虽然天寒地冻,却不是孤寂世界,活跃着许多顽强的生命。海鸟飞舞鸣叫,追逐着船只;海豹、海象在冰雪中悠闲自在,栖息玩耍;巨大的鲸鱼头上喷着水柱,时隐时现。

  2003年9月3日,考察工作基本完成,雪龙号即将返程。为表示庆祝,大家在冰原上搞了一个烧烤会,一边唱歌跳舞,一边动手烤肉,烤得肉香四溢。夜里,大多数人回船上去了,只有两拨人还留在冰原上的帐篷里。谢博士听到有人叫“北极熊!”他身穿睡衣,披件外套,匆忙跑上甲板,举着“掌中宝”拍摄。他看到三头北极熊跑到一个帐篷前,把帐篷扑倒了,撕得稀烂。当时,冰原上还有另一个帐篷,里面睡着几个人。他们没有带移动电话,也没有带枪,非常危险。船上立即采取措施,先是开枪驱赶熊,没有见效。多亏直升机紧急起飞,把冰上的人接回船上。这是一头母熊,带着两个刚长大的孩子,在寻觅食物,考察队烤肉的香味把它们吸引来了。1米厚的冰块也不安全科考时差点掉进冰窟窿

  北极圈的天气非常恶劣,变幻莫测,也许刚刚还能看见队友,可眨眼之间伸手不见五指。冰面温度都达到零下10℃,冰下温度则更低,冰块厚度达到1米以上,可是冰块常常会“无声无息”地融化,这为科考带来许多意外危险。

  谢周清本人就经历了这样一次意外,幸亏当时反应及时,才避免严重后果。那次他的任务是采集北极固体、气体、液体样本,所以人必须要站在冰块上,尽管每次科考队员上冰块时,首先要由专人骑

摩托车进行探测,然后在冰块上插上红旗表示是安全地带,但这样的探测也不能保证冰块厚度的绝对安全,险情偶尔存在。

  有一天,他穿上特制服装带上仪器设备来到一块离“雪龙号”船约一、二海里的冰块上,正当专心致志采集样本时,突然,一条腿掉进冰窟窿中,身体瞬间直往下降,他立即扑向前方,降低身体向下的重量,使尽力气把腿从冰窟窿中拔出来,而穿在脚上的约一尺深的靴子却沉入海底。这件事令人后怕,如果人掉下去在15分钟内不能救出,生命几乎没有挽救的可能。因为,冰地底下的温度太低啦。

  探寻污染怎影响环境 在企鹅粪中寻找线索

  科学家们赴极地科考的最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极地环境。

  1998年12月,在南极的夏天,谢周清欣赏了庞大的企鹅家族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科学家们想探寻工业革命200年来,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企鹅有机体中的物质组成。当时考虑最可能的解决途径是从堆积起来的企鹅粪的历史变化中寻找答案。他们采集到4管泥芯。

  后据分析,这是一段大约“3000岁”的泥芯,从中可了解到企鹅种群数量波动过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