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四千少数民族扎根宜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09:17 无锡日报

  今年41岁的壮族妇女黄美丽,1988年从广西嫁到宜兴市徐舍镇兴堰村,生活贫困的一家人在当地村干部帮助下,承包了村里一个打水站,并种植了20多亩水稻田,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两间旧平房变成了新楼房,逐渐摆脱了贫困生活。记者昨从宜兴有关部门获悉,像黄美丽这样的少数民族“新市民”,目前该市约有近4000人,共分为布依、壮、苗、彝、土家等36个民族,在当地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创业道路上“编织”着各自的幸福生活。

  “在这块富裕的土地上,只要人勤快,早晚都能走上富裕的道路。”今年38岁的彝族妇女赵风雨,是众多少数民族创业者中的一位典型。当年她从老家贵州嫁到宜兴市杨巷镇后,家庭条件是“一穷二白”,但赵风雨和丈夫并没有气馁,他俩向亲戚朋友借了几千元钱,搭起大棚种了一亩多地番茄。两个人起早摸黑,苦学技术,亩产量达到5000多公斤,当年就收回了成本。现在夫妻俩把种植面积扩大到3亩多地,每年净收入达到2万多元,日子逐渐火红了起来。穆斯林青年马玉带着5名同乡在宜兴开办一个拉面馆,由于保留了兰州拉面的风味,又融入了当地人的一些饮食习惯,生意相当兴隆,他还获得了由无锡市宗教局、工商局和卫生局等部门联合颁发的创业荣誉证书。

  一些少数民族“新市民”自己富起来后,还通过传授创业技术和经验,带动周边群众走上致富道路。万石镇苗族姑娘谭瑜静发展草莓种植,她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虚心向专家请教,摸索出一套大棚草莓栽培技术。几年下来,种植面积从2亩多增加到7亩多,年收入达十多万元。她把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周边的贫困妇女,并积极帮助联系销路,带动她们走上致富道路。瑶族姑娘赵花香,14年前从湖南郴州嫁到丁蜀镇渭渎村后,拜师学艺做起紫砂茶壶。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断地摸索钻研,她的技艺有了很大提高,并在当地小有名气。她还在村上带了10多个徒弟,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摆脱了贫困的生活。赵花香的事迹后来还被宜兴电视台拍成了专题片《瑶家妹》,成为了当地贫困妇女的致富典范。

  宜兴少数民族“新市民”在创业过程中,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芳桥镇壮族妇女莫继珍,丈夫不幸因车祸住院,全家陷入困境。当地镇村领导获悉后,上门鼓励她发展生猪养殖,并为她提供了猪舍和启动资金,镇农服中心工作人员还送来了养殖技术。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莫继珍的养猪规模目前已发展到100多头,年出栏生猪300头,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悉,近年来,宜兴先后共有近200户少数民族家庭得到扶助,150多名少数民族贫困生获得就学资助,80多位少数民族群众在有关部门帮助下解决了就业问题。

  (闵德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