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隐形翅膀”让女囚好梦成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10:40 《法律与生活》杂志

  文/季承志 张倩

  对于在高墙内服刑的女性罪犯而言,身陷囹圄之中,除了失去自由之外,还有许多解不开的“结”让她们魂牵梦绕,牵肠挂肚。

  在古都南京,美丽的雨花台南麓,掩映着一个错落有致的城堡式建筑群,这就是年轻的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南京女子监狱。

  2007年5月2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带领全国各省司法厅局领导一行70多人来南京女子监狱进行考察,盛赞这里的各项工作做出了成绩。摆放在醒目位置上的各种奖牌更是凝聚着女警们辛勤劳动的汗水,记录着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

  女儿与母亲见面

  南京女监有一个希望艺术团,演员全部来自女犯,表演的许多节目取材于女监犯人的真实改造生活。2007年3月8日,在观看艺术团演出时,《人间真情》节目深深地打动了笔者,于是,笔者专程采访了剧中原型——女监3监区服刑人员王华。

  王华,女,1975年生,山西省阳泉县人,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6个月。2005年6月9日晚10时许,该犯伙同他人,在江苏镇江市润州山路,利用在温州美容美发店做服务员之机,充当内应,伙同樊某等人窜入店内,对该店店主苏某实施抢劫,劫得人民币360元及手机一部,共计价值人民币1290元。

  在监区分管民警的带领下,女犯王华来到了谈话室。她中等身材,齐耳短发配着五官匀称的瓜子脸。一开始,她有点局促不安,脸上不时泛起红晕,谈到伤心处,不禁哽咽。

  王华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她却找到了一个如意郎君,结婚后与丈夫恩爱有加。丈夫主外,在煤矿打工;她主内,在家辛勤劳作,加上王华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很快小夫妻俩就买了大彩电、盖起了大瓦房。在丈夫兄弟五人中,可算首富。不久小俩口又生了一个宝贝女儿,一家三口日子过得和美甜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丈夫在一次矿难中不幸死去,犹如晴天霹雳,把这个家庭的顶梁柱砸断了。王华悲痛欲绝,万念俱灰。一万多元的抚恤金被丈夫的兄弟瓜分了,她都浑然不知。更令她不能接受的是丈夫尸骨未寒,公婆却硬逼她嫁给丈夫那个已经50多岁且又聋又哑的二哥。王华一气之下逃到女友处,后经女友介绍嫁给了一个30多岁的光棍汉。光棍汉一开始对她还不错,后来却变了,常常酒后打她,她忍受不了折磨,又回不了自己的家,因为房子给丈夫兄弟霸占了。她走投无路,只身带着女儿,来到江苏镇江打工。

  来到镇江,她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只好在美容院做起服务员,每月500元收入,勉强够母女俩糊口。在这期间,王华认识了男朋友樊某(现在江苏某监狱服刑)。正因为认识他,使她走进了监狱大门。

  樊某好逸恶劳,不务正业,曾经“几进宫”,与王华同居后他不出去挣钱,只靠王华养活。他嫌王华赚钱太少,便劝王华做小姐,王华不肯;他便诱使王华一同打她打工的美容店老板的歪主意,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交代的抢劫那一幕。案发20多天后,当她和男友在出租房被抓时,出租屋只剩下孤苦伶仃、尚不懂事的女儿一人,从此母女天各一方,杳无音信……

  2005年10月,王华被押送南京女子监狱3监区服刑,据分管民警介绍,当时王犯整天目光呆滞,经常一个人偷偷蒙在被窝里流泪,女儿的身影在她的眼前晃来晃去,一次,她梦见女儿蓬乱着头发,满脸是灰,坐在大街旁边的人行道树下啼哭。“谁给她饭吃?上哪儿去住?生了病怎么办?有谁能收留她?”一连串的问号搞得她大脑发涨。难熬的夜晚,王华常常在噩梦中大喊大叫,民警找她谈话,她表现得精神恍惚,眼皮低垂,只是机械地支吾着,嘴里嘟囔着“谢谢警官关心”等一些搪塞话。

  王华的言谈举止和萎靡不振的状态,引起了分管民警和监区长的注意。分管民警只要值班就第一个把她找去问寒问暖,使她感到监区民警对她特别关心。由于她是外省籍人,家中长期无人接见,并且没有经济来源,身上的换洗衣服都困难,于是监区长就带头捐衣服给她,分管民警还鼓励其他女犯把多余的生活用品送给王华。在监区服刑人员心中,民警对王华特别关爱。监区长还经常鼓励王华参加监狱组织的帮教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还安排改造较好的犯人与她结对帮扶。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民警的关爱使王华感情的闸门被开启了,长期憋在心头的话语像潮水般地放纵奔流,她把自己心里话掏给了值得信赖的女警官。

  原来,她在看守所里听民警谈过,她的女儿被送到男友樊某在苏北的老家了。具体他家在什么地方她并不清楚。分管民警和监区长一方面安慰王华不要着急,说民警会尽力帮助她找到女儿,要求她安心改造;另一方面向监狱领导和监狱管教部汇报,征得同意后,开始多方打听王华女儿的下落,并通过其在江苏某监狱服刑的男友询问情况,询问其家庭住址,并与当地政府取得了联系。经过一次又一次地询问、一次又一次地查找,终于从王华男友哥哥那里打听到了她女儿的下落。

  监区长立即给男友的哥哥写信说明缘由,男友的哥哥终于回信了,还寄来王华女儿的照片并附上了电话号码,当监区民警决定破例让她与女儿长时间通话时,王华望着警官,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2007年2月29日是王华所在监区亲情帮教的日子,不少同犯的亲人都来了,当警官喊王华的名字时,她还以为警官安排她去帮忙倒茶水,可当听到“你女儿也来了”时,她顿时不知所措,见到牵肠挂肚、日思夜想的女儿,王华感慨万千。看着女儿懵懂的眼神,看到省吃俭用抚养女儿的男友母亲,王华心中暗暗下决心:一定好好改造,以感谢监区长、警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从此我要打消轻生的念头,鼓起生活的勇气,争取早日回归社会,承当起做母亲的责任!

  事后王华才知道,是监狱和南京电视台促成了她母女相会。自此,她的一颗感恩的心更热了,积极投入到改造中去。原来她连辅助工也做不好,现在的她,不仅劳动积极,还当上了缝纫工,并多次被评为劳动标兵,每月都能拿上6~7分的奖励分(原来她每月只能拿2~3分)。此外,她还努力学习文化,参加了扫盲班学习,并于今年上半年获得了监狱“大会表扬”的行政奖励。

  在结束对其采访时,分管警官把王华的一本日记本拿给笔者看。日记本首页上面有省委副书记张连珍的题字:美好明天。原来这是省妇联专门送给女监犯人的。日记本取名为“心语集”,用于民警与犯人的沟通。

  2007年3月26日 星期一

  今天,我非常高兴,尊敬的警官,您让我打电话,白天没有打通,晚上又让我打,使我终于和日思夜想的女儿通上了话,我感谢您对我的关心。

  分管警官批语:你能和孩子通上话,作为警官也高兴,希望你踏实改造。

  辍学子女走入学堂

  在女监民警刘晓慧的陪同下,笔者来到7监区采访女犯李云。在采访前,笔者看了她写的文章《春风化雨润我心》,对其有了初步了解。

  李云,家住苏北。因触犯刑法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2006年8月投改到南京女子监狱。刚入监时,面对漫长的刑期,想着那破碎不堪的家庭,她心如死灰,痛不欲生。因为她的案子比较复杂,一家人几乎全被牵连,丈夫畏罪自杀;姐妹4人,3人服刑,1人在逃;父亲又不幸遭遇车祸,车毁人亡;家中只留下年迈的母亲和3个刚刚上学的孩子,最大的14岁,最小的8岁;由于没有收入,3个孩子不能上学。家中的惨状时时萦绕在心头,她整天精神恍惚,以泪洗面,无法投入正常的改造。

  端坐面前的李云,今年36岁,小学文化,身高1.6米,长得五官清秀,比入监登记表上的照片显得胖一点。一开始,她对采访有明显的抵触情绪,一问三不知。她冷冷地对笔者说,她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包括她自己。

  据了解,李云喜欢音乐,在闲聊中,笔者与她谈得最多的是流行音乐方面的问题。她对笔者说,她喜欢流行音乐,特别喜欢听有刺激感的音乐,每次唱歌她都很投入。笔者称赞她对生活充满激情,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正义感,而且富有浪漫气息的人。

  一席话打开了她的话匣子。她含着泪诉说了心中的苦闷。她对丈夫一往情深。因为喜欢唱歌,她在歌舞厅认识比她大10多岁的丈夫,丈夫对她疼爱有加,但因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两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在5年内生了3个孩子,2女1男。在沉重的家庭负担之下,她与家人一道铤而走险,伪造货币,结果使全家人陷入沼泽,家破人亡。时至今日,她仍对丈夫的畏罪自杀而心有余悸。

  由于一家人死的死、坐牢的坐牢,3个不懂事的孩子便成了她最大的牵挂。她担心他们无依无靠,没钱上学,最后流落街头,被坏人唆使走上犯罪道路。

  “监狱对我确实不错,我思想波动与监狱无关。我要感谢监区长和分管警官以及党和政府。”于是,李云就把她曾经写过的思想汇报交给笔者:

  监区长和分管警官了解我思想状况和家庭情况后,经常找我谈心,帮助我调整心态,教育我要勇于承担法律责任,要勇于面对现实,振作精神,积极改造。同时,监区领导和监狱领导多次与我家乡的政府联系,了解我的母亲和3个孩子的生活情况,想方设法帮助我解决3个孩子的上学问题。

  2006年元月18日,家乡政府领导亲自到监狱对我进行帮教。他们教育我要认罪服法,服从管教,争取早日获得法律奖励,回家与亲人团聚;然后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家乡政府专门开会研究我的孩子上学及抚养问题,决定由当地福利院抚养我的3个孩子,政府每月出资2400元人民币,以后孩子上学和医疗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人,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事,怎么会有这样好的政府!让我整天提心吊胆的3个无辜而又无助的孩子终于有了着落!

  他们还把我孩子的生活照片带来了……

  更使我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的是2月12日,当地政府及福利院的领导将3个孩子送到我面前,福利院院长称我儿子为干儿子,当我看到日思夜想、牵肠挂肚的孩子时,我无法控制自己,紧紧地搂着孩子,亲亲这个,疼疼那个,激动、悔恨、感恩、痛惜,我百感交集,泪如雨下!家乡的领导就像孩子的亲人一样,对我孩子百般疼爱,还特地把3个孩子上学情况拍成电视短片,让我放心,以解我的后顾之忧!

  尽管李云在遭遇生活的磨难之后,有些沮丧,但对社会各方的关爱仍然充满感激之情。

  聋哑犯的回家之路

  在南京女监,聋哑犯有30多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文盲犯。监狱专门为她们举办了培训班,帮助她们学习文化,培养规范意识。

  在培训班,每次上课,有一个聋哑犯都抢着坐在第一排离老师最近的座位上,目不转睛地听课,但她自创的手语谁也看不懂,监狱教学进程也使她一时适应不了。而负责授课的民警却从她专注的神情、急切的目光中感受到她对知识和沟通的渴望。

  她是谁?

  她叫杨红艳,是个聋哑犯人。

  杨红艳,1984年生,家住黑龙江省鸡东县,2004年11月至12月间,该犯伙同他人在安徽省合肥市、江苏省南京市等地,趁人不备,采取拎包的方式,窃得财物。其中,该犯作案多次,窃得财物合计人民币13000余元。2005年1月10日,杨红艳被逮捕,2005年11月2日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后投送到南京女监服刑。

  杨犯刚入女监2监区时,由于是文盲,又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她连表达自己的意愿、与人沟通交流都很困难。警官找她谈心也无从下手。问她家住什么地方,她离家已经四五年了,不但对家里一无所知,甚至连家的具体地址都说不清。对她来讲,想要回家重新找到亲人,大概比梦还虚幻。但每逢其他服刑人员刑满释放时,她总是眉头紧皱,眼泪汪汪。

  杨犯的一言一行没有逃过所在监区监区长的眼睛,监区长想:“是不是她也想家?”要知道她所思所想必须让她懂得手语,先让她进扫盲班学习。在扫盲班,监区民警针对她的特殊情况改变了教学方法,首先利用手语、肢体语言、表情等与她进行“对话”,让她反复练习,使她能够看懂、接受。慢慢地杨红艳开窍了,终于看懂并学会了手语。

  女子监狱内部电视节目播放《监狱新闻》还特地配备了手语,让杨红艳这样的犯人能够了解监狱的改造政策。

  在一次民警个别教育谈话中,杨红艳嗑嗑巴巴地打着手语,“述说”对家人的渴望和重找家人的心愿,并对所犯罪行流下了忏悔的泪水。民警了解情况后,经多方查找,终于找到杨犯家的准确地址,并且与当地派出所取得联系,派出所同志十分热心帮助查找,但最终发现,杨家因家庭困难举家到哈尔滨打工,对其他情况则一无所知。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地派出所民警从杨的一个远亲那里得知,他曾在哈尔滨某个工厂附近见过杨红艳的弟弟。当地民警马上通知女监,并上门做这个远亲的工作,请他务必找到杨犯父母,经过一番波折,失散的聋哑女终于找到了父母。

  原来,杨红艳在2岁时因病没有及时治疗变成聋哑人,父母一直都很内疚,因此对她关爱有加,百依百顺。由于没上过学,与人交流有障碍,杨红艳长大后变得任性、不听话。一次与父母赌气就离家出走了。她父母由于家庭困难,无力举家寻找,并且迫于生计,全家搬到哈尔滨打工。

  得到杨红艳的消息,父母又气又疼,气的是女儿不争气走上犯罪道路;疼的是一个聋哑女孩独自流浪,肯定是吃了不少苦头。监狱民警通过电话将杨红艳的生活改造情况做了介绍,并且告诉他们,杨红艳现在非常想念父母,希望家里人能重新接纳她。

  民警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深深感染了杨犯的父母,他们给杨犯写来家信,表示原谅杨红艳的过去。杨红艳接到信后,泪流满面,哽咽着用手语表达:“谢谢警官,我一定会好好改造。”

  2007年5月29日,女监庄严的大门缓缓打开,“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伴随着优美音乐,聋哑犯杨红艳与女监同犯们一起,用手语比划着,踏着心理保健操的节拍,眼含泪光,用她们最美的姿态迎接吴爱英部长一行的到来。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7年10月上半月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