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大针洋线桃木梳” 七旬货郎挑担走街串巷44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1日14:37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每天弓着背,挑着一副货担,手拿一把竹笛,在六合区横梁镇走村串户。这位来自淮安市楚州区西吴镇现年74岁的货郎刘鸿学,收入微薄,但他却舍弃不下挑了44年的货郎担。操一口淮安口音的刘鸿学笑称自己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货郎了。

  “大针洋线桃木梳,糖豆帽卡玻璃球”,刘鸿学说出的都是押韵的货郎词语。“你别小看我一副担子,可在过去却有百样商品,人们把我们称之为挑高箩卖百货。有针头线脑、饼干糖果、香烟火柴,各式纽扣、大小发夹,五彩丝线、梳子皮筋、糖果瓜子、簿本铅笔、肥皂蜡烛等等,干我们这一行在过去就是一个流动的百货商店。”

  1963年刘鸿学开始从事货郎这一不被旁人看好的职业,那年他刚刚30岁。“那时刚挑着货担走街串巷还真是有点不好意思。为了避开庄上的熟人,每天总是早早出门,很晚才回家。

  1981年,随着改革开放,刘鸿学和家乡许多货郎一道离开家乡,挑着货郎担,去外乡谋生。刘鸿学第一次出门就去了金湖。半年后,他用辛苦挣来的1000元钱,为大儿子置办了婚事。之后他又去了灌南、灌云、阜宁、涟水、句容、江宁、溧水寻找市场。1992年,他来到六合,继续当卖货郎。在六合,他看到了这里的生意好做,每天都能换回好多废旧商品,每月收入比在其他地区的收入多一二倍。至此,刘鸿学开始扎根六合,成为六合区横梁镇东山部区一位固定的货郎,时间长了许多村民都认识了刘鸿学。

  “我挑着货郎担,跑了10个县,在六合是收入最好的,90年代我每月能挣到400元,在当时也是高收入呀!呵呵”。刘鸿学说起自己的过去便笑了起来。

  做货郎44年,刘鸿学给自己立三个规矩:不拿别人东西,不搞别人的经济,不和妇女乱说。刘鸿学始终按照这三条原则做人行事。

  刘鸿学的货郎担就是一副箩筐,箩筐一头上面放着一长80厘米、宽40厘米、高15厘米的大木盒,木盒一分为二,上面镶着玻璃,让人清楚地可以看到里面的物品。记者见到,里面除摆放针、线、发夹、梳子等小商品外,还有气球、小摇鼓等玩具及山楂等一些小食品,数数大约20来个品种。记者试试担子约有40来斤。

  刘鸿学告诉记者,他每天挑着担子跑20多里路,一般情况下,回家时箩筐里装满了废品,大约有150多斤。挑在肩上沉甸甸的,但心里是乐呵呵的。

  货郎的吆喝方式,有摇拨浪鼓的、有敲铜锣的、有吹笛子的,刘鸿学却喜爱吹笛子,他的笛声虽是简单的“哆、咪、嗦”三个声调,但听上去也非常悠扬。刘鸿学44年来,先后挑坏了15副箩筐、挑断了12根扁担、吹坏了8支笛子。

  现在的货郎生意不好做了,刘鸿学农忙时就会帮助周边的村民干一些农活,村民常支付给他10元、20元不等的务工费。收藏此页 | 打印此稿 | 关闭窗口

  【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杨有祥 苏丽萍 编辑:邵妤 】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