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北京顺义七旬老人王万龄的半世“戏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2日12:56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记者黎政祥 实习记者全婧 通讯员王娜)京剧四小名旦之一,有“铁嗓子”美誉的张君秋老先生一生弟子众多,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头二营村的王万龄老人有幸得到过他老人家真传并成为了她的门外弟子。

  走进顺义区李桥镇头二营村文化大院,村京剧俱乐部的几位演员正在排练《凤还巢》,听着他们字正腔圆的演唱,谁猜到他们都是地道的本村村民呢。其中最抢眼的是《凤还巢》中饰二小姐、67岁的村民王万龄。只见她头戴凤冠、身着霞披,脚踏绣鞋,浓彩勾脸,楚楚动人的二小姐顷刻展现在观众眼前。老人一开口,韵味十足的京腔流淌出来。在村里,老人可是“名角儿”。

  据王万龄老人讲,1957年的下半年,北京京剧二团到顺义区头二营村体验生活,帮村民组建了农民京剧团。把爱唱、爱学的年轻人组织起来,艺术家亲自向大家口传心授。“那时我十六七岁,张君秋老先生相中了我的嗓子和扮相,教唱青衣和花旦,还让教武戏的师傅教我练功。我白天上学,晚上练习学戏,常常夜里三点就爬起来,到村子外的河边去喊嗓子,苦练基本功,在月亮地里看着自己的身段练。”王万龄老人回忆说,因为当时没有剧本,都是老师用嘴串戏,要求学生一字一句跟着学,《凤还巢》、《望江亭》、《打渔杀家》……。

  当年,张君秋老师曾经想把王万龄这个门外弟子带走,可为了村里的京剧事业,这个被乡亲们亲切称做“王半团”的王万龄却选择留在了头二营村。在王万龄的指点和带领下,李桥镇头二营村成了方圆数十里出了名的京剧名村,尤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名气非常大,鼎盛时期村里2000多人几乎都会唱京戏,而且还能排练演出30多台大戏。这儿50岁以上的村民个个都爱听戏、爱看戏、个个都能拉会唱,能弹会演。出现了一大批京剧爱好者:村民孙朋越、王子忠还专门拜过师,学过艺,得到了谭元寿、仇盛荣等老一辈京剧名家的真传。

  王万龄老人和村子里其他几位京剧爱好者还把村子里爱学戏、爱唱戏的人组织在一起,组建了“京剧俱乐部”。一起活动,一起演出。现在,每周二、四、六晚上7点以后,文化院外几十米远的地方就能听到拉京胡、弹三弦、唱京戏的声音。村民告诉我们:“自从加入这个俱乐部,不仅成了十足的票友,生活也更充实,更乐呵了。现在只要锣鼓家伙一响,我连饭都做不下去就得跑出来凑个份子,唱上两嗓子。

  老人的闺女和20出头的孙女从小耳濡目染,也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赶上村里大家伙儿活动的时候也忍不住凑个热闹,唱上两嗓子。王万龄老人说:“孩子们喜欢唱戏,我当然高兴了,我还真准备着组织个‘黑发’京剧班呢,让头二营的京剧香火一直延续下去。”

  王万龄老人对京剧的喜爱50年如一日,儿女们给她的零花钱她都用来买戏曲磁带、光盘在家里听戏、看戏,老人告诉我们:“现在家里的电视有我掌控,定在戏曲频道,想看多久看多久,家人都很支持”。

  除了爱好京剧,王万龄老人和村子里的一些文艺爱好者还组织成立了秧歌队和小车会,逢年过节为群众义演,为村民自娱自乐搭建了平台。

  由于王万龄老人在京剧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几十年来对当地京剧事业的贡献,她被授予了2005年度“中华名人”的荣誉称号,她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学艺生涯也被载入了“中华名人大典”一书中。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