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奥斯卡”,你是谁心头永远的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4日05:32 深圳商报

  由“申奥”所引出的一系列话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其中,逐日累积而成的“奥斯卡情结”更是不时地触及国人内心那隐隐的痛,它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招引着中国电影人不断踏上“申奥”的征程。记者采访了深圳著名学者杨争光、上海知名学者顾晓鸣、北京知名影评人毛尖,他们分别向记者解读了他们心目中的“奥斯卡”。

  QUSETION1:中国电影人的“奥斯卡情结”为什么愈来愈重?

  杨争光:在我看来,中国电影人对于奥斯卡的向往就像是文学界里的个别人对于诺贝尔奖的钟情一样,都是存在着一种情结。当然了,如何能够得到这类全世界公认的奖项的认可,对于中国电影或是文学来说都是件好事。但是,一旦这种追求转变成一种“情结”之时,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是心理上的症结。在我看来,不管是奥斯卡还是诺贝尔的评奖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作家或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或为了获得一个奖项而拍某种类型的电影,则太傻了。我想,任何一个电影大师都不能保证对未知的电影市场预测得十分准确。文学或电影创作首先要尊重自己,这样才更有意义,才更有趣,一味地揣摩别人的想法是毫无意义的。

  毛尖:一年比一年频繁地谈到这个“奥斯卡情结”,说实话,都没什么好说的了。不过,有一点,这个“奥斯卡情结”越来越全球化,“痴情”的不止是张艺谋和陈凯歌。奥斯卡就是美元,是电影界的硬通货,世界各地的影人一旦把自己的电影兑换成奥斯卡元,就一劳永逸了。而且,一年又一年,奥斯卡也越来越狡猾,有时甚至做出些姿态,亚洲照顾一下,非洲也兼顾,大制作大鼓励,小制作也提拔,弄出多样文化状,收获的却是全球叮当响的院线。

  QUSETION2:这种“症结”的产生有时代背景吧?

  顾晓鸣:当今的中国电影发展处于一个混沌的、多元化时代,同时又是处于一个以大众趣味、商业化为主导的文化市场和艺术市场的商业情境之中。电影是艺术,同时又是产业,需要有人买单。我认为,电影、电视节目、小说等就像是“麻辣烫”和“小龙虾”,是感官的“刺激物”,有着令人留恋的味道。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决定了某种电影类型或题材容易被观众所关注。

  在我看来,奥斯卡存在的意义其实是双重的。奥斯卡在全世界有着上亿的影视界观众,虽然各种奖项也都是在“混沌”的状态下产生的,但毕竟反映了时代、大众的审美取向。另一方面,奥斯卡又是非常复杂的。它作为电影工业的组成部分,评委们担负着为电影开拓新思路的使命,同时,又要使得整个电影的生产链和艺术链得以运转。因此,所选出的影片就要兼具艺术和票房两个方面属性。

  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我们的电影评不上就是失败的。所有电影的评委应该是公众,不要把它复杂化,不要认为评上的就是好东西,评不上了就是坏东西。评奖只是中间的一个环节,不要把它看成是上帝的“末日审判”。机会到了,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QUSETION3:难道永远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考虑市场及其他因素吗?

  杨争光:不是的。我所说的尊重自己是首要条件,市场是很难把握的,“自己”是创作的主体。其次,市场主体也需要研究,就拿好莱坞来说,也有投资大片失败的例子。其实,大家都在探索怎样将艺术和商业完美结合。

  QUSETION4:今年“申奥”的三部影片相对以往我们送去的古装武侠片来说,风格转变了,更文艺一些,这是否意味着什么趋势?你们更倾向于哪种类型?

  毛尖:谈不上什么风格转变吧,大乔不成,让小乔试试。我也不觉得这会成为一种趋势,最多,如果《色·戒》得奖,张爱玲会红,跟风的出来,银幕上多几个“多情特务”,诸如此类。毕竟,奥斯卡的示范性太强,好莱坞说不定也会买了我们的版权去。但这些,让李安操心吧。奥斯卡从来不是风格的创造者,只是终结者。

  杨争光:先举个例子,我认为,张艺谋近几年的“大片”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转型是起着推动作用的,至少,它们使得中国电影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领域,由个性化探索的阶段过渡到了大众化的阶段,这种改变是有冲击力的,但要辩证地看待。就中国电影发展态势来说,我个人更倾向于做“小电影”,这种片子会更“实惠”些,更容易亲近观众的内心。任何大制作的电影都有其商业化的风险,对技术含量的要求也比较高。目前,我们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仅仅是个开始。

  QUSETION5:对于《云水谣》、《放·逐》、《色·戒》三部影片的参赛有什么期待?

  杨争光:给我最直接的感觉是——文艺气息浓厚,这说明了单纯的重技术、重场面救不了中国电影。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电影正在发展和调整阶段,以致整个电影市场都跟着好了起来。此外,我认为,人们不要只把矛头对准中国电影人,还要寄希望于电影体制的改变和电影观众的支持。

  QUSETION6:您认为哪种类型的导演更容易获得奖项的青睐?

  顾晓鸣:首先,这种导演往往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学底蕴。其次,对于当前大众持续关注的社会文化问题往往有着一种电影艺术家的敏感,也可以说是“当下感”。还有,就是对于电影艺术内在的生产机制和关系能准确拿捏,比如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同时,还要对整个电影的发行运作有着全面的运营技巧,以及有足够的开拓新题材、新样式的冒险精神。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才有足够的资金和知识储备去调动最新的电影技术,也会吸引大明星加盟。

  QUSETION7:反观中国电影的“申奥”,我们的心态是不是需要调整?

  顾晓鸣:我认为,首先要端正心态,不要抱着“上京赶考”的态度,还好,这两年,人们的心态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也认为得不得奖无所谓。通过“申奥”,我们可以揣摩、了解西方作为当代最大的电影产业基地的创作和生产机制,我们要把电影节当成是参考、交流的舞台。

  举个最近的例子,冯小刚的《集结号》,并没有赶着送去“申奥”,也只是开幕一下釜山,这说明冯导的战术有了转变,心态也好了许多。从《甲方乙方》到《夜宴》,再到《集结号》,肯定会有夸有骂,但在这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冯小刚的电影经过一路探索,人生也得到了开拓。

  另外,既然是去角逐奥斯卡提名,就要抱着愉快的交流心态和轻松的游戏心态。不是跟人家比,而是和自己比,超越自己才是最好的。在这一点上,侯孝贤就是个例子,他一直都在走自己的路。

  毛尖:参加奥斯卡,无可无不可,关键是,奥斯卡握着电影的经济命脉。所以,在这方面,国家如果能从经济上扶持一下年轻导演,“不要把奥斯卡当至尊宝”,中国电影人才能真正有力气和时间做些反省。否则,穷得丁当响,没理由不让人家艳羡富翁的口袋。

  QUSETION8:中国电影如何才能摒弃惟“大”独尊的原则,走出自己的探索之路?

  毛尖:电影对资本的依赖决定了它的全球化命运,中国电影逃不掉的。而且,现在不光是电影的资本全球化,电影的风格也受制于此。《云水谣》搞一些本土元素就本土了吗?全是好莱坞配方。所以,能走出自己的探索之路前,我强烈呼吁应该多花点钱保护年轻的电影人,否则,中国电影还得继续千方百计去“申奥”。

  中国“申奥”年表

  ●1955年黄宗瞮凭《玫瑰纹身》获奥斯卡最佳黑白片摄影奖。●1984年吴汉凭《杀戮战场》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1987年苏聪凭《末代皇帝》获奥斯卡最佳配乐原著奖。●1990年、1991年张艺谋凭《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两片连续两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3年陈凯歌凭《霸王别姬》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3年顾长卫凭《霸王别姬》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1994年李安凭《喜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5年李安凭《饮食男女》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2001年李安凭《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谭盾凭《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鲍德熹凭《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叶锦添凭《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2003年张艺谋凭《英雄》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2005年赵小丁凭《十面埋伏》获最佳摄影奖提名。●2006年李安凭《断背山》夺得最佳导演奖。

  10月11日,第80届奥斯卡颁奖礼小金人奖杯的制作工作已经在马萨诸塞州的索格斯展开。颁奖礼将于明年2月24日举办。

  1990年、1991年张艺谋凭《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两片连续两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3年陈凯歌凭《霸王别姬》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1年李安凭《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55年黄宗瞮凭《玫瑰纹身》获奥斯卡最佳黑白片摄影奖。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