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社区开书场 市民呼过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02:07 扬子晚报

  

社区开书场市民呼过瘾

  “一拍惊堂木,轻摇折扇,听我娓娓道来那中华门的故事。话说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悠久,就拿我们身边的中华门来说,气势宏伟,设计巧妙,置身城内,壁垒森然,耳边似有战马嘶鸣……”台上,身着一袭长马褂、操着一口南京白话的“说书人”刘奎龙把《中华门》的故事讲得丝丝入扣、跌宕起伏;台下,一百多个居民以舒服的姿势靠在椅背上,一人一杯清茶,时喜时悲,神情丰富……

  昨天下午,在南京建邺区南苑街道鹭鸣苑社区的“白鹭书场”,“说书先生”刘奎龙以一副专业行头闪亮登场,把自己肚里的“墨水”拿出来倒倒,给居民们“秀”了一场长约1小时、原汁原味的南京评书,老人们听得如痴如醉,边听书边摇扇,再呷口茶,好不惬意,年轻人们听个新鲜,孩子们似乎对说书先生摆弄的道具更有兴趣。

  说书的刘奎龙是个老南京,喜欢南京民间文化、曲艺,今年67岁,从14岁开始学曲艺算起,如今已53年,功夫自然深,用老刘的话说就是:“如果一个小时说一场,我能连说100个小时不重本,在这书场里,我就是腕儿!”刘奎龙的评书里说的都是身边事,如南京的108个桥,下回就讲三山桥的故事,因此深受老百姓欢迎。

  “爸爸、爸爸,为什么说书先生老是拍那块木头呢?”6岁的朵朵小朋友好奇地扭头问爸爸。爸爸笑着告诉她,说书先生少不了这方惊堂木,拍惊堂木那叫“压静”,“底下太吵了,且做提醒之用。”坐在第一排的刘老先生听得津津有味,75岁的他说:“传统艺术又回来了!已经好多年没听书了,平时看电视上的说书,可都没现场听感觉好。听说以后社区每个月都有说书,太好了!”

  谈起南京评书的起起落落,刘奎龙如数家珍,他说一杯茶、一碟花生米,而曲调婉转的评书则是上好的作料,“说书”对于老百姓来说,是种近距离的艺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说书在南京比较受欢迎,花1毛钱可以进夫子庙的说书场听上半天,舍不得掏钱的人便挤在屋外偷听。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加上说书先生独具一格的加工与再创作,不时跳出那些琅琅上口的成语、歇后语,通俗易懂,往往听得人如入其境。“不过说书人为了多赚点钱,一个故事能说上一个月才结束,每天都留一个悬念吊足听众的胃口,让人不得不掏钱去听下回怎么分解。当时听书的人也多,除了老人,年轻人甚至女孩子都爱听。”回忆过去,看看现在,刘奎龙挺惆怅。

  “现在的人都爱看电视,听流行歌曲,说书节奏慢,年轻人不喜欢,所以我试着给老段子加点料,效果不错。”刘奎龙说,最近创作过不少具有南京特色的评书段子,把南京的街名、巷名以及桥名串起来,以南京白话的形式展示南京人迎奥运的喜悦心情,还有报纸上的一些好人好事,经过他的改编,说起来倒也很有老评话的味儿,大家笑个不停。

  据南苑街道鹭鸣苑社区主任介绍,“白鹭书场”开场后将多次组织“说书”表演,欢迎喜爱传统艺术的市民前来捧场,爱说书的民间艺人也可以跟刘奎龙老先生切磋技艺。

  通讯员 王宗培 本报记者 徐兢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