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山野田间觅“风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7日05:33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探究我市各“边缘”乡镇在全域成都理念下的发展新思路(之六)

  新都斑竹园镇

  树“牌子”找准致富关键词

  “今年我家的柚子根本就没有上市,北新大道一通,成都的市民开着车就直接到了我家的柚子园,玩一天农家乐,然后喜欢哪一个柚子,他们自己采摘,柚子在树上就卖完了。临走的时候啊,这些市民还要求认养柚子树,提前就将明年的柚子认购了。”新都区斑竹园镇的柚子种植大户老丁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的柚子单价比去年增加了10%左右,而且还少了采摘、运输等费用,算下来,今年要多增加5000元的收入。

  其实,北新大道的开通仅仅是老丁家的柚子卖出好价钱的因素之一,最关键的是,“我们这里的柚子全部采用了生态种植技术,比照国家绿色农产品的种植标准,一项一项地对照种植,每年生产出的柚子,要现场抽样到省农科所检验。”斑竹园镇党委书记戴德志介绍说,北新大道的开通,让斑竹园镇融入以市中心为基点的“半小时经济圈”,从而破解了制约该镇发展的道路瓶颈,该镇将抓住这一机遇,发挥该镇农产品种植和深加工的优势,大打生态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新都柚的品牌战役

  攻坚战

  据了解,新都柚在新都区已有较长栽种历史,1997年就通过了农业部农业新品种认定,曾两次获得国家金奖。目前,新都全区新都柚种植面积已达1万余亩,其中斑竹园镇占了4600亩,新都柚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去年,新都柚正式通过国家绿色认证,由此成为该区首个通过认证的“绿色”农产品。

  为了获取这一“金字招牌”,斑竹园镇狠下决心,引进了生态种植柚子技术,从施肥、除虫到采摘、储藏、运输都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每到采摘季节,省农科院的专家都要到现场抽样采摘进行检测,“检测的数据达100多项,只有这些合格了,才能打‘绿色’品牌上市交易。”

  规模战

  “新都柚以味甜、化渣、口感舒适闻名,荣获了全国柚类‘金杯奖’、农业博览会‘国家银奖’等奖项。但是,我们的柚子占领的市场分额还是很少,甚至连成都的市场都还没有占到三分之一,尽管如此,我们却连宣传都不敢作,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的规模太小,不能呈现规模效应,而且一旦作了宣传,客源来了,却没有产品,这一直困扰着我们。”斑竹园镇镇长叶开江介绍说,现在,该镇在继续打响绿色品牌的同时,扩大种植规模,提升市场的占有量。

  据介绍,国家相关部门明天将对斑竹园镇新都柚国家示范基地进行验收。叶开江介绍说,该镇将抓住这一机遇,扩大柚子种植规模,鼓励辖区的回南村、檀木村种植新都柚,进行适当补贴,最后实现规模效应,让新都柚占领更多的市场,走向全国。

  保卫战

  “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叶开江告诉记者,去年,“新都柚”成为新都区首个通过国家绿色认证的农产品后,柚子都要贴上绿色食品的防伪标签进行销售。为了赚取差价,个别柚农将“新都柚”绿色防伪标签倒卖给外地商贩,外地商贩将其贴在普通柚子品种上,冒充“新都柚”,每公斤柚子的售价增加了近30%。

  昨日下午,记者在新都区斑竹园镇新崇路上看到,道路两边,一字排开,有数十家摊贩在销售柚子。记者走上前去询问,每个摊贩都宣称是“新都柚”,并且大都贴着“新都柚”绿色防伪标签,即使没贴,商贩也能从口袋中拿出一大叠防伪标签。新都柚协会的工作人员看了一眼就指出,那些大个柚子并不是新都柚,因为气候原因,“新都柚”目前是2号柚上市,个头较小,柚子上的标签都是外地商贩从当地种植户手中买来的。原来,今年“新都柚”特别好卖,售价达到了4元多一公斤,有的种植户在家就卖完了“新都柚”。柚子卖完,绿色食品防伪标签还有多余,于是个别种植户为了追求眼前利益,便将这些没用上的防伪标签以每个0.1元的价格倒卖给外地商贩,每个赚取4分钱的差价,也有个别种植户多申请产量,有意多购买防伪标签,进行倒卖。

  假柚子鱼目混珠的事件引起了斑竹园镇政府和新都柚协会的高度重视。斑竹园镇和新都柚协会打响了品牌保卫战!斑竹园镇新都柚协会的有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说,今后将加强对标签的监管,果农们向镇政府申请购买该标签时,镇政府将派专人对其种植面积和产量进行核实,情况属实的,镇政府才卖标签给果农。同时,协会和新都柚种植户都签订了保证书,不得将标签卖给外地商贩,否则,来年协会便不得给这些种植户提供免费技术服务等等。

  无公害蔬菜的产销桥梁

  “我们村的土地全部实施了流转,生产实现了专业化,有生产组、营销组、信息组和技术组,每人都有明确分工……”菜农千家万户,分散的他们如何与公司打交道?从中起到桥梁作用的是近年来日渐兴起的合作社组织。蔬菜种植集中的村组大都成立了合作社,由合作社出面与公司签订合同,达成保护价收购蔬菜的协议,由合作社负责引进合格的蔬菜品种并监督菜农使用标准的种植技术,种出无公害蔬菜。

  对讲机

  ——走进大夫村,呈现在眼前的1050亩蔬菜大棚,就是大夫村无公害蔬菜公司的。墨绿的黄瓜、紫亮的茄子构成了一幅丰收的图景。“我们全采用无公害技术生产,不打农药,不用化肥,销路很好。这季黄瓜还没有卖完,就卖了30多万元了,”闻讯走过来的技术组负责人王世明指着那高挂的灭虫灯介绍说。老王是广汉的种菜能手,是合作社聘来的。他的报酬是与蔬菜的产量、质量和上市时间挂钩的。

  廖明富,大夫村党村支书,他的另一个职务是大夫村无公害蔬菜合作社社长。早在几年前,大夫村就成立了“农户入股、合作经营”的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就在当年9月,合作社与新繁食品公司签订了140亩韩国“春富贵”大白菜栽种订单。“我们村的土地全部实施了流转,生产实现了专业化,有生产组、营销组、信息组和技术组,每人都有明确分工。每个组的负责人都配上了对讲机,生产销售联系很方便。”据廖明富介绍,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农户随着市场变化栽种各类无公害蔬菜,目前为新繁食品公司种菜的面积已将近300亩。

  “赚大钱”

  ——大夫村没有工副业,农民的收入只能靠大田生产,村民的人均年纯收入低于全镇平均水平,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一年不到2000元,成为镇上经济发展缓慢村。“只有组织起来规模生产,才能在田头赚大钱,”几番学习考察后,廖邦成、刘凤等6户村民每家出股金5000元共计6万元建立农民蔬菜公司。蔬菜公司以每亩800元的年租金租下了4社20亩土地进行大棚蔬菜生产。去年,公司的无公害大棚蔬菜上市,一季菜就赚了3万多元。

  “这个好头一带,群众眼睛亮了,纷纷要求加入公司。”现在本钱大了,公司又新租了地,集中成片地建起了1050亩塑料大棚,种下黄瓜、茄子、豇豆等蔬菜。同时还按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新建了道路,改造了灌溉水系。

  “今年公司的纯收入可能有四五十万元。现在公司打工的每天有七八十人,高峰期100多人。他们的收入一是土地租金,二是打工收入,若是股东,还有股金分红。现在还有不少群众要求加入公司,我们的生产规模还应该再大一点,今年公司可能还要扩股。”廖明富一脸高兴。

  在斑竹园镇,各种各样的专业合作协会林林总总,这些协会带领着当地的农民走富裕之路发挥了至观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条件更好了,按照试验区的要求,敢闯敢试,让合作社有更大的作为。”

  蔬菜大棚里的“科幻电影”

  特异空间

  ——走进种着南瓜和番茄的大棚,如同置身于科幻电影中的特异空间,时光前行了50年——头顶上是金属网线,棚内管道纵横交错,在一个个银光闪闪的大圆桶里,长出一株株高大茂盛的南瓜树、番茄树;“一叶成林”这种看似虚构的说法也成为了现实。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的磁场环境中,一片橡皮树叶只需要经过20多天时间就能长出根,再过15天就可以移栽到泥土中,作为商品小苗出售。在大棚外的土里,已经长着数千株通过这种技术繁育出来的橡皮树、红豆杉的小苗……这是记者在斑竹园镇广天农业高科技公司看到的景象。

  广天农业高科技公司位于斑竹园镇柏水村,老板名叫刘洪宇。去年5月,刘洪宇和留英归国的女朋友王昕筹建高科技农业。他们在柏水村二组租下54亩地,建了50几个大棚,通过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中心、浙江丽水农科院进行技术合作,引入了国内最为先进的一系列高科技农业设施和技术。

  “超级”蔬菜

  ——由于许多农业项目的投入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见效益,刘洪宇他们用一个见效非常快的项目来维持公司的前期运作,那就是芽苗菜的生产。在全智能化的“车间”中,豌豆在合适的温度、湿度和光照下快速发芽,一周就可以收割。虽然生产芽苗的车间仅6个,由于采用了全方位的立体空间栽培,日产量超1吨。目前,刘洪宇的芽苗菜已占据了成都市家乐福、欧尚、好又多和百佳等大型超市,“用来维持整个公司的运作简直没问题,而且我的其他项目就要开始见效,比如我的大棚番茄,会比普通番茄提前20天上市,价格是普通番茄的三倍。”

  现在,刘洪宇的公司已经用上很多科技化的手段,包括通过磁场控速电脑控温,让叶子生出根;引进“气雾培”技术,让“一株南瓜树只结一个南瓜,这个南瓜可以长到几百斤重”……而就在前几天,刘洪宇公司生产的芽苗菜获得了农业部有机蔬菜认证,“我种的芽苗菜,直接就可以吃。”

  广天农业高科技公司是斑竹园镇农业高科技公司之一,该镇刚刚还引进了香港协力公司,该公司将建立一个500亩的魔芋种植园区,还有台湾苦瓜园区、小天鹅公司调味品种植园区等等。这些现代科技企业,引领着斑竹园镇的农业腾飞发展。

  斑竹园镇联系电话:83988288 83988212

  记者手记

  有困难更有信心

  采访斑竹园镇的农业发展,听到的、看到的似乎都是大好形势一片,但该镇分管农业的领导不断给记者叫苦:困难还有很多,比方说农民品牌的意识还不高,甚至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出现砸自己的品牌的情况,一些农业公司运作得还不够好,主要是贷款难以解决,贷款需要抵押,农业公司基本没有什么资产,拿什么抵押呢?

  为了克服困难,该镇从上到下都在积极想办法、出主意。在采访中,刘洪宇申请的1600万元贷款,已经由市农投公司担保,顺利获批了,为了缓解刘洪宇承担利息压力重担,新都区政府在农业发展资金中,划出专项资金,补贴刘洪宇50%的利息。其他公司的贷款申请,也都在积极运作中。对于一些农户为了眼前利益,做出了一些“砸”品牌的情况,该镇也正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再次发生。“发展现代农业,我们有基础优势,尽管有些困难,但决不能挡住我们发展的脚步,几年之后,我们这里将被打造成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斑竹园镇党委书记戴德志信心十足。

  王亮 余念林 张继蓉 本报记者 严斌

   青白江人和乡

  跑“山货”荒山坡上寻出路

  说人和乡的区位不好,也不全对。距离成南高速清泉出口11公里的人和乡到成都也就30多公里,但是同样距离青白江主城区30多公里,就让它成为了青白江名副其实的边远乡镇。除了通往人和的道路不大好,人和乡所在地的地理特征为深丘低山地貌,天旱是这个纯农业乡镇的头号大敌。“我们11个村到现在都几乎是空壳村!集体经济为零!”人和乡党委书记王中强对记者说,“深丘地貌和三山夹两沟的地形对发展农业的确有阻碍,但是坐等不行啊,人和也在找寻农业发展的出路。”

  王书记给记者分析了人和的优势:有6万亩的天然林地,全乡50%的面积被植被覆盖;全乡有1.7万多人,劳动力也够。“如果可以把这些优势资源加以利用,人和一定有出路。”王书记说,“我们想到了你们城里人现在最流行吃的‘山货’。”山货,其实就是人们现在常说的生态农产品,因为没有添加什么化肥农药、饲料,纯天然,而被城里人津津乐道。人和乡把目光锁定在了生态种养殖上,充分利用人和乡丰富的林地、荒山、荒坡资源进行土鸡敞养;以传统土猪品种为主,发展无公害土猪养殖,在荒山荒坡圈地喂养;种植人和特有的条枣。他们准备用“山货”来重新调整人和的产业结构,树立自己的品牌,让农民增收致富。

  规模种植

  种出“土枣”新前景

  条枣,说起来记者在成都市场上也没有见过。“你要吃过的话,就觉得味道简直好,甜又脆,外面卖的枣子根本没有办法比!”人和乡的沈伟乡长向记者形容道。这种经过自身变异来的品种,就只在人和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人和乡土质主要以页岩红砂土为主,气候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四季分明,非常适合枣的生长,同时因为土质特别,生产出的枣味甘甜,皮薄细嫩化渣,产量高,是其他土质产出的枣无法相比的。再加上枣的市场向来很好,作为人和乡主要枣品种条枣的市场前景也不例外。“每年开春,枣树刚开花,就有不少果贩子上门来订购了。”种植条枣的农民张绪东告诉记者,“他们一来就说交订金,价格稳定在6—10元/公斤,市场零售价在8—12元/公斤。”但是由于条枣的品种都来自野生,数量有限,全乡目前野生的条枣也就300来亩,因此产量也十分有限,光是青白江本地及周边龙泉驿、新都等地都不够销售,就更别说到成都销售了。

  “去年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和实地调研,发现条枣(俗称本地土枣)非常适应本地缺水干旱、土地贫瘠的特点,且产量、品质、口感极佳,也广为村民所接受。因此,我们决定在全乡范围内大力发展条枣种植。”王书记告诉记者,“去年10月从区里争取了项目资金,计划4年内在全乡发展条枣种植10000亩。目前,我们已经与简阳一苗圃培育基地达成协议,建立了两个条枣苗圃种植基地(一个在人和乡平桥村,一个在简阳市),共育苗26万余株,现在已经完成了嫁接工作。”

  记者了解到,11月中旬,枣苗将移栽至人和乡,今年在油坊村、平桥村、壁山村首期发展的2300亩条枣,也将陆续在三年后挂果。老乡告诉记者,虽然要等三年后,才能分享丰收果实,但是他们对条枣都充满期待。这等待值得。

  林下养殖

  土鸡土猪走上品牌路

  人和拥有大片丰富的林地、荒山、荒坡资源,过去很长时间它们都被当成没用的地闲置着。从去年开始,人和乡开始发展林下养殖业,进行土鸡敞养,土猪圈养,不但利用了土地,也完全可以做到生态养殖。记者来到位于车站村的土鸡敞养点,看到上千只土鸡正在这个巨大的养殖场地里闲庭信步。和在标准化养殖场里看到的鸡完全不同,这里的鸡似乎个个都带着点野性。弄不好,就一个猛扑翅膀,“飞来飞去”。养殖场主黄其彬告诉记者,“这些敞养的鸡都野惯了,自己觅食,自己照顾自己。不像标准养殖场里的鸡吃饲料,有人伺候。”

  记者了解到,人和乡目前已在金星村发展了1养殖大户,养殖规模为5000只,并带动周围50户农户发展跑山鸡养殖,在壁山村建立1大型养殖场,发展跑山鸡养殖6000只,并带动周围80户农户,在黎明村闲置油库发展跑山鸡养殖6000只,在车站村建立1土鸡繁殖基地,并发展土鸡养殖3500只,带动农户50户,在东风村建了1大型养殖场,计划发展跑山鸡8000只,并带动周围150户农户。与此同时,人和乡车站村发展的土猪(传统黑猪)养殖市场前景也十分看好。养殖户对现有养猪场进行了改扩建,使之成为种猪、生猪养殖基地,达到种猪40头,生猪存栏200头的养殖规模,并通过协议方式(养殖场提供小猪,并负责收购)发展农户进行土猪养殖,计划发展200户。王书记告诉记者,4个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建成后将使全乡生猪养殖从无组织、无规模走向组织化、规模化和品牌化靠拢。

  据介绍,目前人和乡的养殖业采用“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即由公司负责市场营销,协会同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后,负责组织养殖大户进行特色养殖,并负责对养殖大户的指导和服务,建立起“大户带动,农户养殖,协会服务,公司营销”的良好机制,提高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从而增加经济效益,实现村民增收。目前,该乡已经引进成都兴人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人和乡从事农产品经营,并注册了“康之源”的品牌,大力发展“康之源”生态腊肉、土鸡症结蛋、跑山鸡等系列产品,走上了品牌化发展之路。“土鸡、土鸡蛋、土猪肉,这些纯天然的东西很受城里人的欢迎。前几天我们刚和成都一个老板签订了合同,他在我们这里订购这些东西,用来给职工送年货。又实在又拿得出手。”沈伟告诉记者。

  未来人和

  眺望山野休闲第一乡

  如今,人和乡的山货在青白江本地和附近的龙泉、新都等地都小有名气了。慕名前来的人络绎不绝,人和乡党委政府就在此时又看到了一条致富之道:立足于生态种植、养殖业两大块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抓好一产业的前提下发挥自身优势、搞好旅游开发,实现“三产业强乡”。

  “人和乡是离成都市最近的深丘低山乡镇,距成都市区仅半小时车程,处于半小时经济圈内,到青白江主城区也仅需30分钟;森林植被良好,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地形、地貌独特;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良好的生态农副产品生产环境。”王书记介绍说,“我们前不久刚请四川大学旅游学院的博导为我们做了旅游方面的规划。确定了人和乡的旅游定位:即以一产业的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为基础,发展以山野休闲、健身为主的第三产业,形成一、三产业的良性互动,与市内的银厂沟、龙泉花果山以及区内的花园沟、龙门桃花沟错位发展,以壁山村花果山为示范带动,将人和乡打造为‘山野休闲第一乡’、成都市知名旅游品牌和市郊山野休闲度假的王牌和亮点。”

  发展旅游,人和的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跟进。记者了解到,目前人和乡桂红路清人段青白江区委、区政府已立项,即将动工,建成后水泥路面宽8.5米;年内还将启动实施乡村旅游环线油坊村段建设,3年内,全乡境内的主要道路都将建成路基宽6米,路面4米的水泥路。为了解决人和缺水的现状,去年12月底,青白江区委、区政府又将自来水接通到了人和,结束了这里千百年来没有洁净水源的窘境。人和乡还争取到市上、区上资金500余万元大力开展水利设施建设,沿石板河、高字库河兴建石河堰54处,将山的厚重美与水的灵动美结合。形成山上花果飘香、绿树成荫,山下溪流清澈的美景。

  “要想长期吸引游客到人和来,发展特色农家旅游是关键。”沈乡长告诉记者,“生态种植、养殖业,就是人和旅游的产业支撑,我们要发展特色农家旅游活动,让游人来我们的生态养殖现场体验,来亲见什么叫做真正的土鸡土猪。努力形成一季一品、一山一味的旅游特色。还要开发以川明参、土鸡、生态猪、麻羊、野菜等为主的药膳、生态风味菜品。”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人和乡就将有计划和针对性地,先发展一些示范农家乐,在农村房屋建设上采用本地特有的石材,体现独特的古朴和原始建筑风貌;结合低山特有的特点建设适合登山的健身路径,开发适合年轻人的野炊、露营区。规划8处旅游服务用地,以逐步推进的方式建设山野休闲度假接待点、停车场等相关设施,形成接待能力。在运作模式上争取企业资金的介入,以政企合作、公司化营销、运作等方式共同包装、推介。

  记者手记

  跑山货后跑销路

  在立足自身资源的基础上,人和乡找到了发展的新机遇:发展特色生态种养殖,与现代化的标准种养殖错位发展。这似乎将为经济薄弱的人和,打通多年来经济缓慢发展的症结。在记者的调查采访中发现,不论是人和乡党委政府,还是人和乡老百姓,目前最担心的问题还是销路的问题。因为三环路内禁宰,比如被屠宰好的土鸡如果送至成都销售,市民不一定会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土鸡。如果得不到信任,土鸡就难以有好的收成。沈乡长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协会由专人跑销路,但眼下,最好的办法仍是能与企业单位签订订单养殖销售,确保山货的供应。记者以为,除此之外,人和还应该考虑注册自己山货的专属品牌。

  本报记者 王晶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