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村民眼里的好支书——记永丰镇三甲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训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7日09:27 云南日报

  【人物档案】黄训奎 男 1962年5月生,汉族。2001年,黄训奎在广大党员和村民的信任和拥护下,放弃了八闽汽车西南片区销售部经理的优厚待遇,当上了月薪仅225元的三甲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6年间,三甲村的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增强了,村民的致富门路增多了,黄训奎的个人威望也提升了。

  在昭阳区永丰镇三甲村人的眼里,黄训奎是个很有威信、很难得的好干部。放弃八闽汽车西南片区销售部经理的职位当上三甲村村官的几年间,三甲村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改观。说起他们的好干部黄训奎,三甲村人都会提起三件事:吸纳了一批有影响、有能力、先致富的年青人充实党总支;为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连续三个月没回家,累掉了十斤肉;帮村民找到了更多的致富门路。吸纳年轻人 壮大党组织

  “生死关头豁出来,关键时刻站出来,家乡需要赶回来”。现在,三甲村人都这样夸村里的党员干部。三甲党员的良好形象是在黄训奎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逐步树立起来的。

  2001年前,三甲村党总支下设4个分支部,有党员40人,因大多已是老弱病残,被村民形容为“7个党员,8颗牙齿”。为发展壮大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年轻有为、遵纪守法,特别是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有影响、先致富的年青人吸收进党组织,黄训奎与村“两委”成员多次探讨研究,抓住开展“三学”“云岭先锋工程”“先进性教育”等时机,加强党组织建设。现在,三甲村不仅党员人数翻了番,成立了养殖协会党支部,还在昆明建立了流动党支部,分支部增加到6个。2003年和2004年的地震灾害期间,远在昆明、鲁甸等地的党员自觉回到村里参与抢险抗灾,全村党员义务成立了抢险应急队、治安巡逻队、危房排除队等应急组织,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灾民利益,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

  三月没回家 掉了十斤肉

  三甲村由问题村变成先进村,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黄训奎为此付出的心血与努力。2001年6月至2002年5月的一年间,为了保证争取到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顺利实施,黄训奎组织召开了100多次群众会,连续3个月没有回家,足足掉了10斤肉。

  上任伊始,黄训奎便找到市区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多方争取并拍着胸脯承诺“只要项目放到三甲,保证按照规划完成任务”后,三甲村终于争取到上级农开部门支持。农开项目实施的1年时间里,黄训奎共组织了100多次群众会,统一了思想,按要求完成了8.6公里8米宽的村组公路建设,19.7公里的三面光沟渠和两处抗旱塘的修建。黄训奎家离村委会只有不到1公里远,但在工程最关键的3个月里他一次都没有回家,人也明显变瘦。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彻底改善,三甲村人逢人便夸他们有个好主任,发展有了新希望。

  打工赚票子 种菜找路子

  三甲村人如今都会说这样一句顺口溜:打工赚票子,种粮饱肚子,养殖洗脑子,种菜找路子。事实上,这正是黄训奎上任后提出的产业调整思路。

  就在几年前,三甲村人的农业生产还只是种种粮食,养养猪,黄训奎凭自己前些年在外的丰富阅历,提出了新的产业发展思路。为了发展打工经济,他带领村两委的同志跑到昆明,找到打工多年并已经致富的三甲村党员郝兴德、王朝江等人,动员他们在昆建立流动党支部,帮助村民找事做,同时动员在昭通、鲁甸等地富起来的三甲村人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带出去。现在,三甲村常年有1500余人在外打工,打工收入已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一半。他还把掌握科学养猪技术的女青年龙国仙找回来,在村里建起了万宝生猪有限公司,建立了DLY洋三元仔猪生产基地。在万宝公司带领下,留守妇女学习到新的养殖技术,养殖收入占到全村经济收入的20%。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蔬菜产业发展,盘活了三甲村农业循环经济。现在,三甲村种出的300亩蔬菜型甜糯玉米已成为城里人的送礼佳品。

  本报记者 程三娟 整理(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