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悲喜交加:一言难尽说说重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10:30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孤独难熬 电话电视自陪伴

  重阳节又到了。像往年一样,这个节日既没有圣诞节的欢快,也没有国庆节的隆重,一切平淡如水。太原市坞城路上,一个老人静静地坐在路边一个台阶上,默默地观望着来来往往的路人。老人姓陈,今年78岁。他每天的生活几乎一样:早上到太航市场买菜,然后静静地坐在路边,午饭后休息一会,傍晚时再次来到这里坐着,一直到天黑。虽然衣食无忧,但他却很少露出笑容。他害怕这样的孤独。

  重阳节前,记者前往陈老伯的家里采访。陈老伯做的白菜炖豆腐,闻起来很香。老伯说,他生活很节俭,但打起电话来却一点都不“节约”。“这是7月份的电话费,430元;这是8月份的,378元;还有9月份的,304元。”陈老伯平均每月交付的电话费都有三四百元,这让记者感到非常吃惊。老人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大部分都是打给孩子们的国际长途,其实,也没什么特别重要的事,就是想说说话。”陈老伯有一儿两女,最小的儿子也快五十岁了。“儿子一家在美国,大女儿一家在加拿大,小女儿一家在菲律宾。唉,虽然有好吃好喝,但是一个人总是觉得没什么意思,晚上打打电话,听听孙子、外孙嘻嘻哈哈的声音,我心里才踏实。”

  陈老伯独居两室一厅的房子,面积大约100平方米。“一个人住这么大的房子,可惜了。”陈老伯说,以前的生活虽然不如现在宽裕,但老伴陪了他60年,子女也常来走动,日子一天天忙忙碌碌,很充实,也很快乐。如今,老伴过世了,儿女们都出国了,家里冷清得很,他想唠叨,可没了倾听的对象。“现在我养成了一个毛病,只要一回到家,我必须先打开电视,图的就是听个‘人声’。有时半夜醒来,发现电视屏幕早已是一片雪花点了……”

  本报记者 潘春娟

  寻找快乐桑榆未晚霞满天

  “将军!输了吧?不能悔棋!哈哈哈……”

  记者在大同市小皮巷小区见到刘大爷的时候,他正在同小区的老伙计下棋。他占了上风,得势不饶人,硬是不让人悔棋,拿下了这盘棋。

  刘大爷原是大同市某机关的干部,退休十多年了。平日里没事,他就和邻居下下棋,打打麻将,还自费订阅了一份报纸、一份杂志。每日上午,一杯清茶,一份报纸够他研究半天的,如果有个聊伴,他便拉着人家一顿海侃。实在没人找了,老伴便成了他的聊友,“他呀,话要是说起来就没完,唠叨鬼!”大娘笑着告诉记者。“今年重阳节,儿子给我们联系了一家旅行社,我带着我老伴儿出去旅游一圈,也要赶时髦了。”刘大爷告诉记者,以前,每年重阳节,儿子都会送他和老伴儿一些补品,那些东西虽贵可不好吃,他和老伴谁都不吃,一直堆放在家里。重阳节前几日,他提前告诉儿子,“今年不要再买什么补品了,难吃!”“现在不是很时兴‘十一’黄金周出去旅游吗?前几年,我和老伴一直在家看孙子,从来没出去好好旅游过,今年孙子上了小学,我和老伴有了时间,就想趁着我们还能走得动,出去逛一逛。以前的人们,讲究重阳节登高,正好我又听人说,北京香山的枫叶特别好看,而且,10月中旬正是枫叶最红的时候,我就想带着她去登登香山,看看枫叶。”刘大爷乐此不疲快乐地生活着。

  谈到即将到来的出行,刘大爷一直笑得合不拢嘴,话匣子又打开了,连声夸起儿子好了……

  本报记者 刘霞

  厚此薄彼商家不重“重阳节”

  记者走访重阳节节前市场后发现,一向每逢佳节倍思“金”的省城商家,对这个节日表现得异常冷漠。

  18日上午10时,记者走访了多家大型商场与超市,发现除一家文化办公用品超市打出了“九九重阳节,孝心大派送”公告外,大多数商家并未在橱窗里贴出有关欢度重阳促销活动的横幅和广告,更没有推出专门针对老年消费群体的商品。现有的诸如“金秋贺礼”、打折返券活动,与重阳节根本沾不上边。相比火热的圣诞、情人节,商家的重阳节市场确实显得格外冷清。“重阳节不值得炒,我们的利润空间不大。”一位百货商场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老年人消费大多很理性,价格方面也考虑得较多。我们以前也搞过中老年保健品的促销,但顾客买账的并不多,销售额与平时相差无几。所以今年基本没什么准备。”采访中,家住朝阳街的王先生向记者表露了难买老年人服装的烦恼。“现在,老年人服装多与地摊货、减价货为伍。样式也大多设计陈旧,土气十足。服装商场既没有老年人服装专柜,也没有老年人专有的服装品牌。”

  商家忽视重阳节市场,既有市场经济调节因素,更多是观念问题。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一教授认为,实际上,重阳节蕴涵着巨大的“银发商机”。老年人特殊的消费特点,决定了相关产业的广阔性,比如日用生活产品、服饰、饮食、保健品和一些实用的医疗器械等。另外,商家还应意识到,虽然中老年人不是消费的主流群体,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借重阳节为父母献上一份爱心,而这批人恰恰是购买主力,商家不能厚此薄彼。

  本报记者 师莹

  农村养老几家欢乐几家愁

  省老龄委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我省现有老年人400余万,占我省总人口的12.4%。其中,70%多的老年人集中在农村地区,有280万人,我省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型。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养老保障的担子,社会供养矛盾日益突出,尤其突出的是,多数农村高龄老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的供养状态。

  在城市,老年人大多数享有退休金,靠着退休金养老,他们的大部分生活水平都比较稳定。年初,我省城市养老还出现一种新模式,即“居家养老”,就是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安排经过培训的人员,付给一定的报酬,为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上门洗衣、做饭、购物、聊天、看病医护等日常服务。8月,太原市选择4个社区进行试点,社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不出社区就可享受到生活照料、康复理疗、精神慰藉等服务。

  而在农村,老年人享有退休金的仅占5.5%,享有集体养老补贴的仅有0.4%,这就意味着94.1%的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必须依赖家庭成员资助养老,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还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

  所幸,我们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难题了。3月,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出台《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适龄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意见》,《意见》规定,凡18岁至59岁的农民均可参加养老保险,按月足额缴纳养老保险后,从年满60岁的次月起,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这意味着,农村的老年人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每月领取“退休金”了。

  本报记者 张小林

  (编辑:白云飞)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