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伊甸园”中的“比翼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1日04:42 深圳商报

  她是从高原走来的藏族女孩,他是从泸沽湖畔来的摩梭族小伙子,15年来,他们把民俗村当成了家,每天将欢乐传递给世界各地的人们

  “伊甸园”中的“比翼鸟”

  本报记者管亚东万红金实习生蔡荣安

  本期客厅嘉宾:

  杨毛吉藏族姑娘,民俗村优秀演员,格桑花组合成员之一。

  龙布摩梭族小伙,民俗村金牌主持人,刚刚获得由共青团中央、国家民委、全国青联共同颁发的“第五届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优秀奖”。

  当民俗村内的游人渐渐离去时,这里简直是一块闹市中的“伊甸园”,空气清新、永远欢歌笑语。我们的两位主人公在这里工作和生活15年,由原来只是打工到今天变成“深圳人”,来自甘南的藏族姑娘杨毛吉和来自泸沽湖畔的摩梭族小伙子龙布成为第一对在民俗村内安家的“比翼鸟”,如今他们成了民俗村的业务骨干。

  采访的缘起,是龙布刚刚获得今年由共青团中央、国家民委、全国青联共同颁发的“第五届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优秀奖”,全国仅仅200人获此殊荣,而全深圳也只有两人。从懵懂少年到民俗村的“金牌主持”;从藏族村寨的讲解员到今天的中层干部、“格桑花”领队,龙布和杨毛吉这十多年来走过的路,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鹏城生根发芽的事业和爱情。

  唱响深圳“格桑花”

  “我们就是格桑花,我们要把草原的歌唱到每一个人心中……”杨毛吉笑着说她的“格桑花”组合。记者采访时,她们正准备晚上去参加深圳市的一个比赛。自从在2006年中央台“同一首歌”唱响后,这个藏族姑娘的组合开始变得“红”起来。四人组组合的“格桑花”分别是杨毛吉、杨金花、尼玛卓码、格桑拉姆。金花擅长跳舞,尼玛卓码擅长主持,格桑拉姆歌唱得特别好,而作为大姐大的杨毛吉则统筹全局,负责组合的服装设计、歌曲选定以及化妆设计。

  如今,这个成长、活跃在锦绣中华·民俗村村寨的藏族歌唱组合,已经不限于在公园内节庆活动表演,而且经常到外面去参赛。她们利用工作之余,研究歌唱表现手法上如何在原生态唱法的基础上加进流行的元素,工作中的杨毛吉充实而愉快。谈到格桑花组合的成长,杨毛吉十分感慨:“旷远的大草原赋予我们悠远的声音,我们要唱故乡的歌,让所有的人知道格桑花的美丽来自神秘的高原;锦绣中华又给予我们成长的土壤,‘格桑花’的成功,倾注了公司领导、家乡亲人及村寨姐妹们太多的努力,我们会永远记住。”

  其实,美丽的杨毛吉就像草原上盛开的格桑花,永远都是笑容真实而亲切。她告诉记者,“‘梅朵’是藏语‘花’的意思,格桑是普遍盛开在藏族雪原上的花,它不像高傲的雪莲花,格桑花的圣洁美丽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

  故乡情结

  在龙布的办公室,他热情地给我们看夫妻俩共同参与的藏历新年主题活动视频:帷幕在《青藏高原》歌声中拉开。藏族男女青年把经幡挂在高高的树枝上,寄托着他们无限的祝愿和对故乡的深情。藏桌上的盘盘碗碗摆满了各色酥油点心,有的捏成耳朵状,还有的拧成麻花状,长的、圆的,炸成焦黄色的、颜色通红的,琳琅满目。而杨毛吉在每个人的面前放了一杯加有红糖、碎奶渣、糌粑等藏族传统美食的热青稞酒……

  看着这些画面,杨毛吉对记者说:“从1993年来到深圳之后,春节我都在这里度过。有一次年夜饭期间,亲人们打来的贺年电话,几乎震聋了我们的耳朵。快15年没有在家乡过藏历年了,听到电话里传来的过年鞭炮声,我的眼泪‘刷’地一下就流出来了……。如今在深圳过年,有一点儿不同的是,感到了一份责任,我们在欢庆节日之时,也天下所有的人带去祝福—扎西德勒!”

  难忘时刻

  最令龙布骄傲的是几次参加主持“同一首歌”。2006年中央台“同一首歌走进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当时是向全国观众现场播放,在那么多领导面前,那么多包括斯琴格日勒、许巍等一大批著名歌手面前,龙布的主持仍然是即兴发挥。

  1

  那年18岁南下闯深圳

  “我名字的意思是名扬四海。”杨毛吉笑着对记者说。1993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杨毛吉正在等待录取通知书,她所在的甘肃省甘南自治州夏河县旅游局正在帮助民俗村寻找藏寨的工作人员,刚刚18岁的杨毛吉萌生去深圳特区的想法,当时觉得反正干上一两年就回来了,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5年。

  回忆起当年的情况,杨毛吉说,当时家里人不知道有多担心,怕我不适应,爸爸妈妈为我准备了“特别的行装”:2000块钱和一对大金耳环,告诉她如果钱花完了或者丢了,这对金耳环卖了可以帮她回到家里,父母的爱心让杨毛吉永远铭记。当时,她和其他5位藏族兄弟姐妹一起来到民俗村,他们都在一两年后回到了家乡,只有杨毛吉留下来。想起刚刚来时,几个藏族女孩被深圳的酷热和第一次遇到蟑螂弄得惊慌失措时,杨毛吉十分怀念她的那些伙伴。

  而龙布比杨毛吉还要早一年来到民俗村。1992年,他们一共11个人一起来到深圳,刚开始觉得工作好、收入也比家乡高,也就安定下来。龙布特别好学,为了让大家了解摩梭族的文化,他自己拿起了话筒,只要游客来参观他所在的村寨,就给大家讲上一番,很快他就会说流利的普通话了,龙布从来不用讲稿却有“出口成章”的本事,让领导们刮目相看,不断地培养,慢慢地成为民俗村内的“金牌主持”。

  2

  “伊甸园”中盟生爱情

  在众多的员工中,杨毛吉和龙布两个人的交往是非常偶然的。1994年他们相识,当时也就是在晚上演出的过程中聊聊天。

  一年后,两人开始有好感,当时公司为了活跃职工的生活,每周晚上都会在游客散尽时,为员工放映两场电影。龙布说:“那时是发票的,每次我们一拿到票就找关系比较好的同事,看能不能调座位,让我们两个能够坐在一起。”逐渐地,你给我买一瓶水,我给你买一瓶水,两个人就开始了交往和恋爱。1997年,两个人觉得年纪也不小了,在深圳这样“漂”着也不是长久之计,想彻底辞掉工作回家乡去。公司领导很看重他们两个的才能,做了很多工作劝说他们留下来。

  2002年,龙布由于获得了“十佳外来青工”,得到了宝贵的招调工指标,公司也为杨毛吉争取了指标,当时两个人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备考。“我一边主持泼水节,一边得空就拿出来背资料,就这样我们顺利地拿到了深圳的‘绿卡’。成为深圳人那天,我们百感交集,有高兴,也有那种好像与家乡断了联系一样的惆怅。”龙布说。

  谈到经过近十年的恋爱终于结婚,龙布告诉记者,不少人认为摩梭族是“走婚”的,可也并不像大家想像中那样,其实关系是相对固定的,只是不在一起生活而已。父亲当年就娶了母亲,所以他也把自己心爱的杨毛吉娶到家里。最精彩隆重的是2004年他们两个人的婚礼,当时深圳的报纸、电视都给予了大篇幅的报道。杨毛吉至今保存着一张报纸,巧的是对开的版面,一个整版是英国王储查尔斯迎娶卡米拉的大幅照片,另一个整版是她和龙布婚礼的隆重场面。“当时只是想办一个简朴的婚礼,没想到各民族村寨的朋友们都来祝贺,这种场面真是让人永远难以忘怀。更想不到的是,当时集团领导得知后,任克雷、张整魁等领导班子几乎全部出动亲自参加我们的婚礼。”杨毛吉至今说起来仍然感到十分幸福,这个婚礼不仅传为华侨城的佳话,更是杨毛吉和龙布珍藏一生的回忆。

  图为从前十分抵触电脑的龙布也习惯了电脑和网络,工作上已经少不了电脑了。

  3

  民俗村内的“明星夫妻”

  杨毛吉和龙布在民俗村和锦绣中华里,绝对可以算是一对“明星夫妻”。他们虽然已经被公司提拔为中层干部,可基本上都没有脱离一线,这么多年来,他们除了表演和主持外,还带出了来这里工作的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近千人。

  爱穿藏袍的杨毛吉已经从当年那个“什么也不会”的小姑娘,成长为民俗村一个少数民族大区的主任。她说:“越是在外地我反而越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家里从未接触过的藏毯编织、藏族舞蹈、村寨服务和民俗讲解,到现在都也学得非常好。”而且手把手地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员工,成为藏寨人人尊敬的“大姐姐”、“杨毛姐”。提起这些年陆续来闯深圳的兄弟姐妹们,杨毛吉是温情的,又是严厉的。藏寨每来一名新员工,都是她张罗着帮忙购买铺盖和生活日用品,甚至替他们保管工资。新员工上岗了,她从服务、穿着、讲解一点点地从头教起。

  在锦绣中华的大舞台上,大型表演“金戈王朝”、“印象中国”、“超级女生”在民俗村的演唱会等大大小小的活动都是龙布当主持人,甚至包括每年公司的新年晚会。“金戈王朝的宣传照,因为我长得比较粗犷,成吉思汗的形象也是我扮演的。”龙布笑着说。这位优秀主持人,其实除了他特有的语言天赋外,杨毛吉告诉记者,龙布其实私下里会做很多“功课”。以前,他特别反对电脑,可后来发现电脑能够查阅到很多信息,例如他最近参与主持“功夫之星”,好几个晚上查阅各个门派的武学精神,怎么样把这些功夫用通俗的语言说给观众听。不过她笑言:“龙布现在也不上QQ,我用电脑听歌,他用电脑查资料。”

  如今,他们住在单位的一套一室两厅的公寓,过着忙碌的生活,虽然在同一个公园工作,但两个人见面的机会反而不多,因为各自都有很多工作要做。谈到未来,他们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能在家乡出资办一所培训学校,把本族文化送到全国各地发扬光大。

  本版策划:王叶林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朱锐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