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天然 亦需雕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04:43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探究我市各“边缘”乡镇在全域成都理念下的发展新思路(之七)

   今日走进

  双流新兴镇 彭州葛仙山

  发展思路

  利用本地优势资源,走特色和品牌之路,产业相互结合,利用规模和科技手段做强做大

  双流新兴镇 生态土地上做文章

  双流县新兴镇,距离成都市中心只有10公里路程,是华龙路(华阳至龙泉驿)、成仁路(成都至仁寿)、市外环路构成的“三角地带”。过去,由于新兴镇地域的偏僻和一定的特殊原因,新兴镇的工业发展和房地产业发展等受到了一定限制。近年来,在新兴人的不懈努力下,“偏僻落后”的状况得到了改善。新兴镇党委书记杨晓兰告诉记者,新兴人克服了等、靠、要的思想,新兴镇党委、政府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上万亩的折耳根、豌豆尖、高笋、莲藕等现代城市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特色蔬菜产业园区。并成立了新兴镇特色蔬菜专业合作社,当地农民也自发地组织和创办了新兴“绿色之友”环保公益组织,成功地申报了“新兴菜地”的品牌和“新兴原生态蔬菜之乡”的品牌标识。目前,新兴镇正在发展以生态蔬菜为基础的乡村体验游,万亩生态菜地和城市观光新区已经形成,以特色蔬菜为媒的“原生态蔬菜旅游节”正在积极筹办之中。

  历史难题

  传统产业受到制约

  昨日一大早,新兴镇凉水村58岁的菜农钟先华来到了自己的田里采摘豌豆尖,田埂上早已停放了3辆汽车等候他和其他菜农的采摘。钟先华说:“过去,由于我们的基础设施较差,缺水、道路不畅通等原因,加上大多菜农的耕种方式都是一些传统的模式,种植蔬菜始终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出来的蔬菜大多都不符合生产标准,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老百姓的收入也不高,蔬菜产业相对滞后。而今,好多了,政府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基础设施,各种协会,专家大院也成立了,并实行了规模化蔬菜种植,老百姓也正在受益。”

  新兴镇的一名干部说起过去的情况记忆犹新,他说,以前,他在下村的路上,经常碰见一些卖菜的摩托车和自行车坏在路上动弹不得,他们也主动过去帮菜农推车子,如果遇上下雨天气,或者几个雨天的话,有不少菜农的蔬菜就得坏在田里。看见老百姓痛苦、焦急的样子,他们也没有办法,只是尽绵薄之力去帮助菜农渡过暂时的难关,然而问题的根本却得不到解决。

  孔雀村的刘忠说,他以前种植了1亩多田的香菜,虽然菜长势很好,但是,交通却不畅,当他将满车香菜运到几公里外的场镇上时,菜贩却很少,价格也卖不起来,后来他只得用摩托车将香菜运到10公里外的成都市区菜市场去卖,尽管价格高一些,但是,成本也高了,而且由于当地没有形成规模种植,种植和运输都很麻烦。

  结构调整

  发展原生态蔬菜

  昨日上午9时过,记者走进新兴镇境内,只见大片田野里绿油油的蔬菜十分惹人喜爱,沿途肩挑蔬菜的菜农穿梭于田间地头,收获的喜悦让他们乐开了怀。新兴镇庙山村罗光金告诉记者,种植蔬菜在新兴镇已经有很多年历史了,仅他就已种植了10多年,但是,过去当地大多是靠传统的耕种技术、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因此,不少菜农所种植的蔬菜产量不太高、效益不是很好,收入不够理想。后来,通过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特色蔬菜的规模化耕种,老百姓的耕种观念和耕种方法也发生了变化,蔬菜产量、质量的增加,吸引了许多菜贩上门收购,新兴原生态蔬菜的名声很快就传了出去。每天上门来收购蔬菜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新兴镇镇长马平贵介绍,以前,新兴镇种花草的人还不少,后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原因,这些花农不得不转向种起了蔬菜,可是效益并不是很好,菜农的收入也不理想。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新兴镇党委、政府也曾想过,引进一些企业和地产商发展工业、房地产业。虽然说,这些产业的税收和效益比较高,但是,这样发展下去,肯定会失去新兴镇自然、生态的优势,这样的结果,无论是对新兴镇的人来说,还是对就近的成都市民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后来经过新兴镇党委、政府的多次走访调查,最终还是以结合自身优势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决定以走一产业为主,发展三产业,并做到一三产业互动,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的增收。

  目前,新兴镇已经完成六大核心区种植面积1万余亩。主要分布为:柏杨鱼腥草种植面积2400亩;新华路科技示范园1660亩;孔雀水生菜种植1500亩;油坊生姜种植663亩、时令蔬菜种植2140亩;小桥、庙山反季节蔬菜种植1870亩。新成立了“新兴特色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双流专家大院新兴分院”;由农民自发组织和创办了新兴“绿色之友”环保公益组织;成功申报了“新兴菜地”和“新兴原生态蔬菜之乡”的品牌标识。

  产业推进

  大规模集约发展

  前日上午,市民赵国忠来到新兴镇庙山村找到了胡友光租3亩地,准备种种花草,沿路上,赵国忠不解地告诉记者,为租地的事情,他已经不下6次与胡光友洽谈,茶喝了、酒饭也吃了,土地租金都已经出1500元钱一亩,可是租地的事情还是没有谈好。赵国忠满有信心地说道:“我今天又给老胡打了个电话,双方约定在镇上的茶楼商谈租地的事情,估计价钱再高点,可能就会谈成。”

  半个小时后,记者随赵国忠来到了新兴镇上的“缘分茶楼”。等了30多分钟,胡友光也来到了茶楼。双方开始谈起了租地的事宜。赵国忠说了自己租地种花草的愿望,胡友光非常抱歉地解释道:“老赵,我们庙山村都有三分一的农户在种植花草,而且该产业又是咱们村上的主导产业,不是我不租给你,是我们确实离不开这几亩地了!”一个小时的商谈,赵国忠还是没有租下胡友光的3亩土地。

  “我们这里种植特色蔬菜的气候已经形成,而且市场前景还特别地好,种植特色蔬菜,一亩收入随便都要上万元,因此,老百姓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也很高,即便是有人出每亩1500元钱来租土地,很多菜农都不愿意将土地租给他人。”新兴镇的谢国华自信地说道。

  在新兴镇记者还看到,全镇成片栽种折耳根面积已经达到了2000余亩,这是成都近郊面积最大的种植基地。折耳根栽培全部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一般一年可以采摘四到五次,亩产值在10000——12000元之间。在凉水村,菜农董国君正在给田里的小白菜秧除草,他向记者透露,他种植小白菜都已经几年了,通过政府的科学调整后,今年他所种的小白菜秧长势非常地好,20多天就要卖一批小白菜秧,货源还供不应求,亩收入将超过1万元。

  据了解,在新兴镇,许多菜农种植水生菜、豌豆尖、香菜等反季蔬菜和特色蔬菜的亩收入已经上万元。

  打造品牌 政府进市场找摊位

  “杨书记,我们大家种的蔬菜拉到白家农贸市场去卖,在同一个市场上,大家卖的都是同样的蔬菜,人家的蔬菜经过包装每公斤要高出1元钱,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这样搞呢?”在新兴镇的农贸市场,从事多年的菜贩罗光友找到了新兴镇党委书记杨晓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经过多方走访过后,杨晓兰书记了解到全镇有上百人专门从事蔬菜的贩运,成都各大农贸市场都有他们的摊位,要解决全镇的蔬菜销售问题,必须得重视他们的营销工作。杨晓兰表示,政府将会派人到白家农贸大市场去,专门给新兴镇的蔬菜营销大户找摊位,促进新兴镇特色蔬菜销售,同时,还要将新兴镇蔬菜包装成原生态绿色标识,让标准的原生态蔬菜端上市民的餐桌。

  采访手记:

  走生态之路 迎大好机遇

  在新兴镇这几天的采访,记者强烈地感受到当地政府为了又好又快地发展,找到了切实可行的一条发展思路,放弃了工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通过一三产业的互动,确定了“以打造万亩生态菜地,构建城市观光新区”为中心的发展定位,确立了“发展特色规模产业,打造田园风光,构筑四季体验格局”的三产业发展方向。这种好的发展机遇,不仅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增加了收入,而且还为我们绿色、生态环境注入活力。面临这样好的发展机遇,杨晓兰告诉记者,新兴镇的特色蔬菜发展已经形成格局,生态优势更为明显,是一个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好地方,因此,新兴镇当前的发展瓶颈是资金相当欠缺,城市近郊乡村旅游格局已经形成,但是,没有纳入规划,希望市、县有关部门在旅游规划上尽量将新兴镇的生态旅游纳入,让新兴镇的乡村旅游成为我市近郊旅游的一大亮点。

  新兴镇联系电话:85600001

  刘阳 许继刚 本报记者 潘国义

  彭州葛仙山 原始美景上描图画

  彭州葛仙山镇,位于彭州西北,距离成都60公里。走进葛仙山镇,你会惊讶不已:这里竟然位于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境内山丘坝俱全,山景、洞景、水景、树景、花景比比皆是……

  “葛仙山镇拥有数不胜数的人文、自然生态资源,发展前景无可限量!但在第二产业并不发达的产业业态面前,葛仙山镇如何另辟蹊径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现在我们最关键的就是要突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在充分挖掘葛仙山人文、景观资源以及发展赏花品果观光农业的同时,融入更多休闲度假的现代元素和现代手段,让这里真正成为休闲、旅游、观光、度假、居住的世外桃源!”日前,葛仙山镇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挖掘资源

  建座地质博物馆

  远眺葛仙山,像一座威严的城堡。出彭州向西北而行,穿过葛仙山场镇,沿着一条水泥路渐行渐近,发现这个“城堡”还有个上山门户——南天门。在此极目远眺,川西平原的风光尽收眼底。进入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果然感到这里奇峰簇拥,颇有仙山之感。

  “龙门山地质奇观有两种比较典型的学术争论。其实,这种学术争论正是我们开发葛仙山宝贵的财富!”持“冰川漂砾说”的学者认为,此种非常罕见的地质现象正是冰川漂砾的结果。而持“推覆构造说”的学者则认为是推覆造山作用遗留下了地质奇迹。就在南天门,大约有一平方公里的二叠纪石灰岩体直驱而入,覆盖在第四纪松散堆积高台地上,从而形成位置最低(海拔700米)、最年轻(200万年以内)的毛狗洞飞来峰。这“本末倒置”的地质结构,这个“天外来客”的存在,不仅反映出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而且给葛仙山增加了科学奥秘。山中的另一奇观即喀斯特地貌溶洞群,素有“二十四峰、八十一洞”之称。洞洞妙趣横生、暗河交错,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晶莹剔透,色彩斑斓,变幻多姿,令人称奇叫绝。山中道观遗迹随处可见,更是增添了无尽别趣。

  “如今,葛仙山的旅游开发进入了实质阶段。鉴于奇特的地质奇观,我们将在此建地质博物馆,不仅普及地质知识,游人在此还可亲眼目睹诸如‘太子城飞来峰是怎样飞来的’等衍化过程。”据介绍,葛仙山还将在保护世界地质遗产的基础上,打造朝天洞、雷神洞、仙女洞、霄洞、五爪洞等溶洞,铺设石梯、安装电灯及石凳,供游人探险、科考;逐步恢复道教名山的道观,如东岳殿、娘娘殿等,以供居士朝拜,使其香火兴盛……

  产业结合

  旅游农业共造世外桃源

  根据地处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核心景区的特殊位置,葛仙山镇结合退耕还林,近来逐步建起了2000亩花园李、2000亩雷笋、2000亩优质牧草、2000亩杨梅生产基地,并沿万葛路建一条绿色长廊把葛仙山前沿丘陵地带打造成集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区。

  且不说花园李如今已是远近闻名,位于该镇熙玉村境内的生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熙玉园,正在成为“天然氧吧”,总面积达到了1.3万亩。春暖花开时,桃花、梨花、李花、油菜花漫山遍野;秋季时,硕果累累,满园水果飘香。赏花品果,成为葛仙山镇发展生态、促农增收的第二张牌。今年和去年,彭州田园赏花节和品果节在熙玉园举办了两次,引来游客20多万人次。节会的成功举行,为浅丘地区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新路。

  今年,好消息从熙玉传出:通过引入猕猴桃,让农民成了股民。原来,成都一公司要在这里兴建5000亩猕猴桃基地。公司占75%的股份,村民则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占25%的股份,形成“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目前,猕猴桃已种植了近千亩,农民入股猕猴桃,享受分红。

  现在,熙玉园已形成纳凉、品果的旅游、观光、休闲胜地。站在熙玉村农民新居广场,看满山果树,观社会主义新农村胜景,眼界分外开阔。而古色古香的农民新居里,农民在此集中居住,阔步迈向现代农民,享受着田园牧歌的生活。竹海、千年银杏树、宋代云居塔、古老的摩崖石刻、4公里长的熙玉河、水果林……拥有宝贵旅游资源的熙玉村,目前,正拟凭借旅游资源,打造城里人前来休闲、观光的“世外桃源”。村民吴某说,现在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就像城里一样,所不同的是,这里环境优美,是吸引城里人的好地方,“现在,是熙玉村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时候了,是开始赚钱的时候了!”

  “葛仙山镇几乎没有大的工业。在这里发展农业,必须和观光旅游相结合,否则农民只靠土里刨食,产出很低,要增收,难!”葛仙山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熙玉村为样板,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整理土地并引进大的业主办起农家乐发展旅游经济,并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让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改善,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以水果种植产业延伸出的休闲观光旅游业不仅给园区内的业主和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农民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观念从过去的“种果树卖水果”转变为“卖花卖果卖产业”,在延伸水果种植产业链条的同时,提高了花果、禽畜等农产品的附加值,既促进了大量农户增收致富,也实现了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据了解,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400元增长到2006年的4200元,增幅达3倍。

  设施配套

  基础设施穿针引线

  “通过发展观光旅游业,让农民实现增收。葛仙山还必须打通现有的交通瓶颈,引来更多的人气,留住游人,让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过渡,这才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葛仙山镇有关负责人在谈到发展思路时说道,葛仙山镇通过万白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与白鹿、银厂沟等景区连成一体,下一步还将通过改善交通状况拉近与城市的距离。规划先行,如今,葛仙山镇正忙着向规划方面的专家“借脑”,站在“全域成都”的角度为该镇做新一轮城镇规划修编。现在,修编工作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按照工作进度安排,葛仙山场镇的改造列入了日程。“到葛仙山和熙玉园等景区观光旅游,场镇是接待游人的最直接载体,因此,改善场镇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据介绍,为使老场镇保持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建于清同治三年的老街将保留一条,拟恢复字库两座,把现在两座桥建为风雨廊桥。利用两河横穿场镇的有利条件,发展水文化,把场镇建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集镇。

  场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葛仙山镇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条件,当地农民就业和创业也有了更多发展机遇。该镇开始有计划地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道德规范培训、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农民基本实现了从经验型向知识型、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实现了转变的葛仙山镇新农民,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旅游的春天!

  采访手记:

  不仅要引来人更要留得住人

  葛仙山镇域内有两条河流穿镇而过:鸭子河、严家河;葛仙山镇有位于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核心景区的葛仙山;葛仙山镇山、丘、坝俱全,春可赏花夏可品果……有山有水的葛仙山镇,应该说具备了发展旅游的一切先决条件,资源也是得天独厚。但因为种种因素,葛仙山镇尚没有迎来快速发展的最好时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在哪?答案就是:人气。

  葛仙山人经过苦苦探索,奏响了让农民实现增收的三步曲。第一步,让农业与观光结合。该镇人士意识到,单纯发展农业,增长点有限,必须让环境变美,引来观光客,发观光财,同时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无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还是葛仙山的开发,其初衷正在于此。第二步,发展节会造人气。连续两届田园赏花节,为葛仙山镇带来了一定人气,熙玉园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发展农家乐,也让部分农民实现了致富。第三步,融入现代旅游元素,打造休闲度假的“世外桃源”。场镇建设,是为了留得住游人,如果让游人在此住上几天,其经济增量将是无可估量的,因此,葛仙山镇将发展旅游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未来的这里,不仅将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还将是一个居家养生之地。“我们引来人观光,还得留得住人,这才是真正带来了人气。清新的空气和怡人的环境是老天赐给我们的,但要留得住人,葛仙山镇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比如说打造一系列游娱项目等等。总之,我们将一直沿着‘观光引人,休闲度假留人’这个方向奋斗!”采访的最后,葛仙山镇有关人士说。

  联系电话:8385807713980850833

  钟先泗 安均 光余 本报记者 杨华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