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女子用毛线织出俄罗斯名油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05:34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列维坦的《三月》、希什金的《橡树》、波连诺夫的《荒芜的池塘》……一幅幅俄罗斯油画名品,惟妙惟肖,跃然“布”上。然而,这些“名画”作者不是俄罗斯油画大师,而是出自成都54岁的民间奇人王华民之手。她的画,不用画笔、不用油彩,全用毛线编织而成!她的画引来了众多藏家、商家,甚至有人期望将她的作品引进俄罗斯。但不管对方出价再高,王华民都一律回绝,因为在她心中还有一个未了的“个展梦”,个展之前她决不出售作品。

  客厅里“一地毛线”

  前日下午,记者专程来到王华民家中拜访这位奇人。女儿在外求学,退休老俩口之家应该相当整洁,但走进王家,记者却满眼凌乱。鞋柜、茶几、板凳,所有能放东西的地方都被各色毛线占据,线头散落一地,沙发上还有一件未完成的半成品,一旁的落地架上夹着一张供参照的相片,而客厅墙角、饭厅过道都堆着装满毛线的纸箱,显然这个客厅就是王华民的工作室。所有能挂东西的地方全都挂满了王华民的纺织作品,悬挂在客厅正上方的便是王华民的成名作——首届中国民间艺术百绝群英会金奖作品《白桦林》。记者上前仔细观看,但满目的线头却让人颇感目眩。“和油画一样,毛线织画必须隔远了看才能出效果。”说话间,王华民笑吟吟地领着记者退出客厅。果然,在距离作品六七米远的楼道上,方才密密麻麻的线头顿时有了生命,蓝天、黑土、青草、绿树相映成趣,画面层次清晰,与油画相差无几。

   “毛线油画”以假乱真

  在记者的连连感叹中,王华民小心地撩开沙发一角的毛线,坐定与记者聊开来。和普通母亲一样,王华民最初开始编织源于要给孩子织毛衣、帽子等穿戴用品,等孩子渐渐长大,再也用不着穿母亲编织的毛衣时,王华民对编织的兴趣却丝毫未减。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华民把相近颜色的毛线混在一起,却发现织出来很有立体感,于是得到启发,在编树叶的时候,就用深色的绿和浅色的绿,把它们混在一起来织树,再后来延伸到天空、土地、河流,远近高低,深浅各有不同。“从工笔到水墨,我尝试临摹了多种类型的绘画作品,毛线编织无法做到精细,但它的粗糙、厚实却与油画不谋而合。”于是王华民便独创了混色编织,将毛线与油画结合到一起。随后,钟情山水的王华民买来了俄罗斯油画集,然后自制坐标,一针一线地编织,就这样,“毛线版”的《三月》《橡树》《荒芜的池塘》接连诞生,效果几乎以假乱真。

   “画”出四川山水风光

  参加了几次展览,作品屡获嘉奖后,王华民也逐渐有了名气,但随着名气而来的也有一大堆“麻烦”,“我所有作品都是唯一的,而且件件凝聚了心血,我舍不得卖。”王华民说,每次展览都有人问她卖不卖画,甚至有出到了一万元一幅的高价,去年还有杭州一带的商人想和她合作,将毛线织画引进到俄罗斯出售。除了舍不得,王华民不卖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60岁之前她要在成都办一次个人展,“这是我的愿望,也是对我艺术创作的一个交代!”因手工程序复杂,加上眼力不好,王华民创作一幅普通大小的毛线织画通常需要两到三个月,所以现在手中比较满意的作品也仅有20多幅,她必须抓紧时间为个展贮备作品。“油画织得再好,始终是临摹,我还是要做些真正的创作,题材就是家乡的山山水水。”为此,王华民专门学习了摄影,还买来数码相机,现在她一有时间就会带着相机到处拍照采风,墙角的一幅《沙河故事》,就是她今夏刚完成的作品。

   开班授课寻找好苗子

  毛线织画比十字绣更难,因为没有图谱可以预料下一步棒针织下去的效果;比绘画调色更难,一个细节也许需数股毛线的分拆。聊天时,王华民现场演示了一段毛线编织,一穿、一挑、一套、一收,“注意针脚的松紧、尤其是色系的过渡……”一连几个整套动作后,一脸茫然的记者提出了疑问:“如此繁复的手工技巧,你想过推广传承吗?”“比较困难,做毛线织画很费时间,而且必须要有一定的编织基础,所以来学习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有些比我还大,但年纪大了,空间思维能力又不够。”王华民说,其实近年来在推广毛线织画的同时,她也在努力地寻找合适接班人,去年在老年大学办兴趣班,今年又在成都铁路卫校大专班开了公共课,“能和年轻人打交道肯定是好事,说不定我就能从中选到好的苗子。”记者 徐力 廉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