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临时法庭“拉家常”—— 师宗县丹凤中心人民法庭巡回办案侧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09:07 云南日报

  为民减负法庭进山

  “大山深处,身穿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同胞载歌载舞纺线织布”,影视中常见的镜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8月21日,终于有机会去亲身体会壮家苗家风情了,吉普车两个多小时的颠簸也没有使我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

  “嘎吱”一声,车停了。见法官们忙着收拾东西,我也手忙脚乱地准备好傻瓜相机,以为马上就可以看到被媒体朋友称为“山岭法庭”的临时法庭法官“坐堂审案”了。不料,随行的师宗县法院办公室童云生主任告诉我,还早着呢,但车只能停在这儿了。

  轻装上阵的我随着肩扛国徽,还携带着卷宗、干粮的法官翻山越岭。不到半个小时,我已累得气喘吁吁,眼前群山叠嶂的优美风景不再是享受,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一喊就回声,走走累死人”。走走停停3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一个名叫拐村(壮族村)的小村庄附近,装了一肚子山泉水、早就饿了的我接过丹凤法庭李庭长递过的面包,大口大口地就吃起来。

  “丹凤人民法庭辖区除法庭撤并前的丹凤镇、大同镇,还有散落在滇桂交界处的十万大山中,被形象称为‘十里不同族,五里不同俗’五龙壮族乡、龙庆彝族壮族乡和高良壮族苗瑶族乡三个少数民族贫困乡。乡镇如此分散而偏远,使得法庭的法官办起案来常常顾此失彼,往往他们到某个乡村办案,其他的群众来到法庭办事就会扑空。司法资源不足且分散,加上山区交通不便,致使法庭工作十分被动,积案现象日益严重,群众对此很有意见。再说,群众到县城告状,仅往返路费就要二三十元,连吃带住至少要花五六十元。这笔开支对城里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一个边区少数民族贫困乡的同胞来说也许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2006年3月,师宗县人民法院针对乡镇机构撤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审判资源,正式将位于县城主城区的丹凤法庭搬迁至原乡下的大同镇(已撤并归丹凤镇),接管了原来两个法庭的审判任务。同时在原乡镇司法所设立诉讼立案点,当事人不必跨乡奔波,就可以诉讼有门,又节省了打官司的费用开支。”童主任介绍了国徽进村法庭上山的缘由。

  临时法庭唠“家常”

  走进村小学,看着黑压压的群众或蹲或坐,法官们来不及喝口水,就挂国徽、拉布标、找桌凳……

  法庭通过对原、被告及相关村民的调查了解得知,当地人畜饮水及生产用水的水窖很多,安全隐患突出,但一直没有引起村民们的足够重视。法官决定到当事人所在的村子,设立一个临时法庭,对村民进行法制和安全教育。

  庭审按照程序有板有眼地进行。2个小时后,法官宣布休庭。法官将前来观摩旁听的童主任和我安排参加他们的两个“拉家常”组,分别和双方当事人拉起家常。30分钟后,法官主持调解,一度反目成仇的两家村民终于握手言和。

  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李仕敏庭长介绍,上个月,他们全庭两名法官和两名书记员风餐露宿一个月,就只办理了7件这样的“小案”。一位长期在城市办案的律师不解问道:“为一个个小案子跑这么远,这么累,值得吗?”李庭长回答得很干脆:“值得,群众利益无小事。”

  下午5时50分,饥肠辘辘的我们在村组长的挽留声中走出小村。

  巡回办案受欢迎

  “巡回办案中,我们身着制服,胸佩徽章,开着警车,甚至徒步奔走在车辆无法通行的苗村彝寨,背着国徽进村,给当事人的印象不仅仅是威严,更多了一层老百姓对法律和法官的信任。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每周几乎都要在深山老林审案。今年截至8月上旬,我们虽然只审结各类案件180件,但是通过调解结案的就高达150件。”法庭书记员小徐深有感触地说。

  到乡政府驻地后,热情的乡人大主任老刘讲起了从卷宗中看不到的法庭故事:

  “2005年9月,一建筑有限公司在其采石场放炮采石,造成附近96户人家的房屋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去年3月,冯某等33人为祖坟的风水,毁了邻村村民的房子。经多级组织调处无果,受害人曾到多家部门上访。法庭接手案件后,依法处理了这两起纠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说到这儿,刘主任深情地感叹道:“山高路远坑深,法官办案艰辛。在一次次的跋山涉水中,法官们渴了喝山泉,饿了啃干粮,从来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每一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也许正是法院一直得到群众欢迎的缘故。”

  区鸿雁王 辉 (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