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光华楼里的别样导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13:43 新民周刊

  为外国学生专门开课研究一本本土杂志,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少见。要英就这么做了,做得还非常成功。上学 期,身为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系第二教研室组长,要英给高级文化进修班的留学生们开了一堂必修课——“新民周 刊导读”,她的课堂一时成为学院内最热闹的地方。

  自1995年进入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工作以来,要英发现留学生上课的教材虽然有所变化,但往往阅读、听 说和写作是分为三门课来上的,内容相对枯燥,很多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她突然想到,学生们漂洋过海来到这个东方大国, 就是希望了解今日之中国现状。一本可读性强的综合类杂志,对于留学生而言,不就是最好的教材吗?

  “我是《新民周刊》的老读者,看《新民周刊》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要英是《新民周刊》的老读者了,在 她眼里,这本杂志是当代上海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所涉及的题材十分丰富,从文化、教育、经济到医学、环境和时尚,内容也 不局限于上海。“虽然北京、广州也有不错的杂志,但既然我们在上海生活,注重格调和趣味的《新民周刊》就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在高级文化进修班,“新民周刊导读”应时而生。

  选这门课的人有20多人,来自日本、韩国、德国、瑞典、巴西、加拿大和塞尔维亚。学生们都达到中国汉语水平考 试(HSK)8级或9级水平(HSK共分11级)。“新民周刊导读”每周五下午4点到6点在复旦光华楼上课,课堂热闹 的气氛,成了光华楼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不同肤色的人在一间教室内用汉语高谈阔论,而他们所讨论的内容是一本杂志,一 本立足长三角、辐射全中国的海派刊物。

  “第一次上课时,学生们也是第一次接触《新民周刊》。我带了一些旧刊,让他们用半小时阅读,然后挑选自己感兴 趣的文章上来发言。”在第一堂课上,瑞典人欧阳涛选的是2006年10月的一篇有关鲁迅的文章,他最后用标题“花开花 落两由之”对鲁迅的生死观作了总结。

  当时有些学生还很腼腆,说话还会脸红,但《新民周刊》实实在在的内容帮他们克服了怯场,以后每次发言学生们都 争先恐后,而且发言时间越来越长。

  要英建议学生们到学院资料室去借阅《新民周刊》,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文章复印下来。谁知学生们每次上课都人手 一本《新民周刊》,原来他们觉得这样的杂志值得购买。而且,由于《新民周刊》的出版日期是每周五,因此要英上课讲的是 上一周的杂志。而一些机灵的学生会在周四就到书报亭买到最新一期的杂志,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得意地对最新报道侃侃而 谈。

  周五下午4点到6点的课,临近周末又接近晚饭时间,往往“上座率”不高。“新民周刊导读”是一个例外,就连旁 听生也从不缺课。从日落到华灯初上,不少学生跑出光华楼去买了点心,继续在课堂上和要英以及其他留学生交流对《新民周 刊》的看法。

  对于要英来说,“新民周刊导读”是她教育生涯中最令人难忘的一门课。“我上得很轻松,学生们的反响非常好,他 们学到了许多感兴趣的东西,汉语水平提高很快。这让我很有成就感。”在上课期间,美国驻沪总领事夫人、美籍华人女画家 颜正安也曾来旁听,当时她正在考虑安排自己的孩子到复旦学中文,“新民周刊导读”成为检验复旦对外汉语教学的试金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