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市民冒险拍下彩信图片举报“制假作坊”记者假称租房偷拍“花生染色”现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7日10:40 云南日报

  

市民冒险拍下彩信图片举报“制假作坊”记者假称租房偷拍“花生染色”现场

  工商查实是给豌豆种做包衣

  <-做好包衣的豌豆种

  

市民冒险拍下彩信图片举报“制假作坊”记者假称租房偷拍“花生染色”现场

  ▲记者偷拍到“花生染色”全景本报记者 柏立诚 摄

  

市民冒险拍下彩信图片举报“制假作坊”记者假称租房偷拍“花生染色”现场

  执法人员查看机器 本报记者 苏颖 摄

  

市民冒险拍下彩信图片举报“制假作坊”记者假称租房偷拍“花生染色”现场

  “彩信记者”拍下的现场 138883×××19

  核心速读

  10月12日,一位“彩信记者”给本报彩信平台发来一组手机图片——偷拍加工“染色花生”过程,举报有人在昆明市小板桥弄虚作假。为弄清真相,本报记者先后数次前往小板桥暗访调查,历时半个月后,发现有人在给“花生”染色,拍下现场图片,随后请工商执法人员前往查处。昨日,小板桥工商分局来到现场,所幸的是,这是一场虚惊,隐秘的加工点并未给“花生”染色,而是给豌豆种子做防虫包衣,是正常的生产行为。

  暗访起因

  “彩信记者”发来“染色花生”图片

  商贩为何要给花生“化妆”呢?查了网上资料,记者发现外地的确存在给花生染色的现象,而且用的也是“桃红素、氧化铁黄等化工染料”。10月13日,记者决定实地调查。然而,这位外地来昆的“彩信记者”说不清楚加工“染色花生”的具体地址,只是说在小板桥附近村子,而且是在房顶加工,很容易接触到现场。

  当天上午10点15分左右,记者到了小板桥,在周围转悠了好几趟始终没有找到目标,只好再次打电话给“彩信记者”询问加工点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建筑物或者是标志。“彩信记者”在电话里说:“大概在小板桥粮食仓库附近,看到‘小板桥’的路牌后,往村子里走,走进几十米远再左转……”记者终于摸进现场。

  暗访经过

  冒充租房人记者看到彩信图片现场

  进入村子后,许多村民正在修建房屋,有的刚刚修好。记者仔细地观察后,看到一张“房屋出租”小广告贴在墙壁上,于是决定冒充租房人,以租房名义暗访。

  此时,看到一栋6层楼高的房子快要建好,一楼卷帘门半开半闭,走近一看,屋里堆满施工材料,楼上有人说话。记者心里一热,进屋后上楼。到了二楼,看见一名20多岁的小伙在刷墙壁,于是就和谈起“租”房子:有几层楼啊?我想租楼上的房间,我上楼看看好吗?工人:有好几层楼,你自己上去看嘛。

  走到第4层楼,通过窗户往外一看,发现对面一栋两层高的房顶的情景与“彩信记者”所拍摄到的画面很相似,但并没有人在搞“染色花生”。记者再次与“彩信记者”联系,看是否相吻合。

  经核实,这里就是“彩信记者”偷拍到加工“染色花生”的窝点了。这次暗访,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至少找到了窝点,为下次暗访奠定了基础。

  但记者并不打算轻言放弃。走出房子后,又在“染色花生”房屋周围转了几圈。该房屋只有两层楼高,加工“染色花生”在房顶,而在底楼,根本看不见房顶上的任何情况。况且,这栋楼房只有一道大门,房屋的窗户都被塑料袋封得严严实实,根本看不清楚屋里的情况。眼前的神秘景象,增加了记者的信心,相信这里肯定有“情况”。

  10月23日上午9点半,记者再次来到6层高的房屋前,发现房子完工了,门前有个中年妇女,旁边还有个满身是灰浆的工人,两人在门口交谈着什么。咋个办呢?“估计很难上楼了。”就在记者和同事焦急时,先前被记者锁定有“情况”的那栋两层楼房顶上突然出现一个人头,“你看,房顶有人,估计正在加工‘染色花生’。”记者跟随行的同事说。

  迟疑了一会儿后,记者决定要试一试,要想尽一切办法都要看到现场。

  记者在周围转悠了一圈,还是没有机会上楼,只好又回到6层楼高的房子前“租”房子,并问中年妇女:“老板娘,这是你的房子吗?要出租吗?”中年妇女回答:“这是我的房子,房子要出租,但我要整栋出租。”记者问:“我租一层嘛,要不我先上楼看看房间咋样,可以吗?”老板娘回答:“你自己上楼看嘛!”

  暗访高潮

  抓拍“花生染色”全过程

  站在3楼窗户边一看,3男1女正在房顶上热火朝天给花生化妆。随即,记者赶紧拿出相机抓拍“染色花生”全过程。此时,记者距离对面的房顶有10多米远。

  站在窗户边,眼前的场景虽然让记者兴奋,但又有些担心,万一在拍摄过程中,这些人只要一抬头看一下窗户,记者就有可能被他们发现。为了谨慎起见,暗访记者决定躲在窗户边的墙壁角落处,先观察他们的染色过程。

  3分钟后,暗访记者把整个过程都拍摄下来了。

  可记者又不能在此呆的时间太长,担心引起楼下老板娘的怀疑。记者观察到:房顶上共有4人,3个男子分工合作,妇女用工具在铺开晒染色后的“花生”。一名男子身穿工作服,戴着手套,该男子主要是直接与染色后的“花生”接触,可能是担心把手染上色。另一名男子站在一边调染料,染料的颜色是玫瑰红,当“花生”放进一个红色的大桶后,调染料的男子把玫瑰红染料倒进桶里,第三个男子握住大桶把手开始搅拌,此时,桶内发出“哧哧”的响声。大约3分钟后,穿工作服的男子打开桶桶的开关,染上色的“花生”滚在水泥地板上,妇女就用工具把“花生”铺开晒。

  整个染色过程全部收入记者眼底,此时,屋里有个男子说话声,难道记者暴露了行踪,有人跟上楼了。记者随即走到楼道处,碰见陌生男子,记者一下就看出,该男子在屋里寻找什么,不会是加工点的人。

  原来,该男子是房子的老板,弄得记者虚惊一场。虽然如此,此处肯定不能久呆了,万一被发现,可能会前功尽弃。随后,记者决定下楼,找机会离开村子。

  暗访结果

  “染色花生”原是一场虚惊

  回到报社,部门领导决定要与工商部门联系,让执法人员来个突击检查,如果是加工染色花生,就一锅端掉。

  记者当天与官渡区工商局小板桥分局局长刘斌取得联系,刘斌说:“只要是食品卫生黑加工点,一经查实,坚决一锅端掉。”

  24日上午9点30分,记者来到小板桥工商分局,记者将拍到的照片给刘斌看后,他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前往加工点检查。

  10点左右,工商执法人员来到加工点,只见几名妇女在地上筛选豌豆,把破损的选出来丢在一边。执法人员先是亮名身份说:“我们工商执法人员,对你们这里进行检查。”屋里所有人员对执法人突然袭击感到非常惊奇。

  执法人员仔细地搜查后,并没有找到“染色花生”,却看到屋里堆了很多豌豆。执法人员说:“你们是整哪样的?老板呢?”一位小工说:“我们是搞种子的,主要是给豌豆做包衣。”

  很快,老板也来到屋里。老板说:“我是做种子生意的,在小板桥市场里有专门的门市,并不是给豌豆染色,而是做包衣,通俗地说就是给豌豆做防虫措施,给种子包衣后,种子的发芽率会提高,还有利于运输。包衣药物是专业门市上买回来的,放在一起后,就出现玫瑰红了。”

  原来,“染色花生”是虚惊一场。

  编辑手记

  一场虚惊的背后

  这是一次有意思的暗访调查:“彩信记者”彩信举报“不法分子”偷偷制作“染色花生”,为证实真假,本报两名记者花了半个月时间暗访、调查,最后工商执法人员下结论,这是一场虚惊,没有不法分子在搞“染色花生”,获取暴利,而是做种子生意的人,在给豌豆种子做包衣,以防虫蛀。

  面对这样的结果,本报两位记者并没有觉得不值得,相反,弄清事实真相是新闻记者职责所在,求证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真相,是一张报纸及其报人的不懈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虚惊,恰恰证明本报是一张负责任的报纸!

  我们感谢发来彩信的市民,虽是偶然发现,但他冒着风险(如果真是造假,被发现就意味着风险)拍下现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大读者的社会责任感、对晚报的信任和工商部门快速反应查明了真相,更让记者为这场虚惊倍感欣慰!

  柏立诚 苏忠(春城晚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