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上海籍建设者回家团圆(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8日10:00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上海籍建设者回家团圆(图)

  乘坐火车集体回西安的上海籍工友打出回家牌匾。记者谢伟摄

  40年前,他们风华正茂,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北建设,告别黄浦江畔来到秦岭山脚。当年的姑娘小伙已经年逾花甲。昨天上午,近百名当年支援三线建设的上海籍老人,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第二故乡。在踏上古城土地的那一刻,他们呼喊:“西安,我们回来啦!”

  剪不断的西安情缘

  这批回“家”的老人中,年龄最大的已经87岁,最小的也已61岁,他们还携带一块写着“回家团圆亲情和谐”的牌匾。

  朱宝根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他是1965年第一批抵达的建设者。他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建设西安某仪表厂,数百名上海青年陆续来到长安区秦岭脚下。有的是单身一人远别父母,有的是携儿带女举家内迁。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建设者出于照顾家中老人等目的,才陆续返回上海。

  “我们人生最精华的部分奉献在这里。虽然我们的人离开了西安,但我们的心仍在这里”,朱宝根说,“大家都有个心愿,有生之年能回西安看看,看看这里的变化。”一个月前,当他发出通知后,立刻得到了近百位各地老同事的响应,大家自掏腰包促成了这次回家团圆。

  磨不去的西安记忆

  当年在西安的生活经历,这些老人记忆犹新。

  到西安后,这些从小吃米长大的上海人,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生活的差异。当时为了用杂粮换大米,他们骑自行车跑遍了东大、韦曲,“把周围几十里乡党的大米都换光了”。因为这里物资贫乏,每有人回上海探亲,都有同事托他带东西回来,小到牙膏、肥皂,大到成袋的米面。曾经有一个人带了54件行李返回西安,甚至连做年糕用的石磨都搬过来了。

  这些上海青年带来的半导体收音机,也曾引起山里老乡的围观,老乡还问:“怎么光听声音不见人出来?”而老乡们的淳朴也令人称奇,鸡不论大小斤两,0.5元一只随便抓。

  冲不淡的西安友情

  “你还能认出我吗?”“咋能认不出,你都没咋变!”……昨天下午,在西北饭店的会议室,当这些上海客人终于和200多位留守西安的上海籍老同事团聚时,旅途的疲惫一扫而光。

  看到昔日旧友,两位花甲老人竟像孩子一样拉着手跳起来,扑上去紧紧拥抱在一起,20多年的思念化作泪水淌过脸颊。

  一位老人还指着当年厂里的播音员对记者说:“她原来还是个漂漂亮亮的小姑娘,现在跟我一样成了老太婆。”陈年往事仿佛发生在昨天。

  想不到的西安变化

  西安的变化也成了上海客人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十多年没回来,还以为西安很落后,今天才发现,西安的变化太想不到了。”来自上海的徐志荣说。1989年回上海的骆涛夫妇也对西安的变化感到惊讶:“从火车站到长安区一路走下来,看路边建筑,看城市设施,跟东部差距并不大。而且比原来干净多了。”这些客人还告诉记者,他们早就听说西安的大唐芙蓉园,这次过来一定要去看看。

  西安的变化也增强了他们对第二故乡的信心,他们表示,在有生之年还要发扬当年的创业精神,为西安的建设多做贡献。记者刘振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