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民间杂耍“飞镋”面临失传(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9日08:09 南京晨报
民间杂耍“飞镋”面临失传(图)
六合“飞镋”面临失传。杨有祥摄

  晨报讯 抛、挑、掷、抡……随着一连串动作的展开,手中五六斤重的器具上下翻飞,叮当作响,令人目不暇接。昨天上午,记者在六合区横梁镇黄钟村,目睹了几近失传的民间杂耍———“飞镋”的表演。据了解,镋原为古兵器。它由樽、柄、头3部分组成。樽为柄端,为三棱状铁块;柄为木质,长2米;头由刀形铁环、双刃短剑构成,长八九寸。因头部有铁环,舞动起来便叮当作响,宛如铜铃。45岁的表演者黄永根介绍,飞镋表演起源于六合区横梁镇黄钟村,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最初,它是大战之余将士们的一种娱乐形式,后来流传到民间。因首创人是黄钟村的黄姓,故玩镋人就一直为黄姓,始终无外姓人加入。表演者有青年男女,也有老人孩子;有单人表演,也有几十人一起上台的。黄永根说,他们玩的“飞镋”由22个节目组成,分别为“单人搓绳、怀中抱月;单钓鱼、双钓鱼;单搬、连顶、双搬;仙人背纤、双龙挠痒;雪花盖顶、张飞骑马;其中,白蛇缠腰、枯树盘根;金狗钓龟、烂泥摇桩已经失传。表演的形式有“二人对舞”、“三人穿心舞”、“五人梅花舞”等。

  据介绍,“飞镋”表演一般从每年的正月十三上花灯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表演者都是身穿红灯笼裤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和大姑娘,表演前,先由一男子用“连枷棍”(铁链连结的两根木棍,棍两端系手帕)打场。“连枷棍”上的手帕碰到围观者,围观者就要自觉后退,让出表演场地。所有表演都分文不取,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因为是非营利性民间娱乐节目,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学它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全村仅有三四名40多岁的男子还能表演,绝活面临失传危险。”黄永根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设法抢救这一民间绝活。黄永根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学,他们黄姓家族可以破除老祖宗留下的不传外姓的规矩,不论姓氏一律可以传授。南京市文化局社文处有关负责人介绍,“飞镋”是一项闻名全国的民俗体育活动、民间武术项目之一。目前,相关部门正准备为其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杨有祥 朱宏俊/来源:南京晨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