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历届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回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0日06:40 深圳特区报

  第1届(1992年10月1日—10日)

  最早被命名为“鹏城金秋——92深圳市文艺汇演”,是深圳建市以来第一次大型群众文艺活动和综合文艺汇演。共演出节目23台(17台为创作节目)。

  艺术节标志着深圳市群众文化活动走进一个新天地,它所开创的面向基层群众艺术的态度与坚持原创的艺术创作精神为后来的艺术节所继承和发展。

  第2届(1995年11月8日—15日)

  改名为“鹏城金秋艺术节”,标志着深圳群众文艺由传统不定期的文艺汇演上升为定期举行的、以群众为主要参与对象的艺术节庆。设立了各区文艺汇演、全市美术摄影优秀作品展、“锦绣中华”服饰专场表演等内容并颁奖。

  本届艺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它第一次明确地以节庆的形式出现,使深圳群众文化节庆正式走进人们的视线;其次,它的政府主办、社会协办、广泛发动的组织形式仍然保留至今,成为艺术节的传统因子。

  第3届(1997年11月10日—11月16日)

  改名为“鹏城金秋群众文艺调演活动”。在规模上有所拓展,包括文艺调演,美术书法展览,广场文艺演出,文艺研讨会四部分,共评出展览类作品金银铜和优秀奖167个。

  本届艺术节是在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的形势下举办的一次规模、水平都有较大突破的群众文化节庆,涌现出了歌曲《走进新时代》和歌舞《中英街故事》等众多优秀作品。

  第4届(1999年9月8日—10月12日)

  共设6台节目、37场演出和群众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深圳中国书画篆刻20年艺术成果大展两个大型艺术展览,评出78个单项奖。

  本届艺术节在小项设置上更加细致、专业,如舞蹈分为单人、双人、三人及群舞四大项,体现了深圳群众文艺专业化发展趋势。重点推出了小品这个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品种,涌现了《兵哥哥回来了》等一批优秀小品,为深圳小品的异军突起开创了新局面,也初步奠定了深圳小品在广东乃至全国的位置。

  第5届(2001年9月22日—10月30日)

  首次把艺术节定位于“社区文化艺术节”,共组织了7台文艺节目展演和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巡展,并召开了社区文化工作经验交流会,评出金银铜奖228个。

  本届艺术节明确了办节思路,把发展和壮大社区文化、丰富城市基层文化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任。此后,各届艺术节均统一命名为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标志着鹏城金秋艺术节朝着特色化、专题化方向发展。

  第6届(2003年10月20日—11月15日)

  设16个项目68场活动,651个节目和作品获金银铜及优秀奖。本届艺术节创新力度大,效果显著。新兴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广场社交舞、家庭文艺、外来工文艺成为艺术节的正式项目,彰显了艺术节的人文关怀情结;规范艺术节运作方式,并首次使用了艺术节形象标志(LOGO)。

  更重要的是,艺术节在承办方式上改变了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首次引进市场手段,通过签约授权、经费补贴的方式,将各项活动承包给文化事业单位、文化团体和文化企业,实现了政府职能转变,扶持和锻炼了社会文化力量。是我市群众文化节庆举办模式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

  第7届(2005年9月29日—10月28日)

  设11个项目共48场演出活动,共评出金、银、铜奖313个。艺术节以“繁荣社区文化,建设和谐家园”为主题,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途径,努力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在项目设置上将原来的外来青工文艺大赛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另设的常设性文化节庆活动——深圳市外来青工文化节。

  在运作模式上继续探索政府公益文化项目社会化运作,通过规范程序,以项目补贴的方式将艺术节11个项目授权给15个文化事业单位、文化社团和企业承办,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方联动,共建共享”的办节局面。

  第8届(2007年9月30日至10月30日)

  在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举行,整体规模超出往届。围绕着“培育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区”的主题,开展12个大项目,内容涵盖了社区文化的各个方面。根据市民的需求新增了粤剧粤曲汇演、京剧大赛、邻里文化活动评选等项目,新增活动项目占40%。

  社会力量在艺术节的组织实施中作用发挥的越来越好。在32家单位参与承办,体现了我市在群众文化运作模式上的成功探索和我市民间文化社团、文化企业对公益性文化活动热心参与和支持。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