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学生,为你煲份“心灵鸡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2日05:1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本报记者江芸涵实习生肖笛

  尖叫和欢笑声中,站在课桌边沿,笔直地向后倒下去,在被身后12双扣在一起的手稳稳接住的一刹那,感受信任的力量———这是日前发生在成都七中心理教室的一幕,高一某班的学生被分成6组,每组12人,分别由一名辅导老师带领,进行“信任后倒”心理培训。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心理关护活动对于成都七中的师生并不陌生,从1998年心理咨询室成立,2000年开设心理课并编印校本教材《心路历程》,相继开办心理社团、创办《心理视界》特刊,到开通心理信箱、热线、网站、心理爱好者博客……10年的心灵浸润,七中的一批批学生品尝到了学校为他们精心烹制的“心灵鸡汤”。

  “当我自己爬上桌子,才明白什么叫小强精神”

  本学期一开学,为了让新生迅速适应高中生活,七中心理关护中心请来四川师范大学心理系的20名研究生对高一新生进行为期一月的心理培训,课程设置为:建立我们的团队、认识自我、生涯规划等等。和上大课不同,这次心理培训借鉴了“小班”授课模式,6个研究生同时到一个班上心理课,1个研究生带不超过12个学生,对学生实施最细致的团队辅导,被形象地称作“1+1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第一课“建立我们的团队”中,同学们开始都很沉闷,当被告知教学内容为用身体摆出代表小组精神的造型时,教室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创造出“千手观音”、“friends(朋友)”等多种样式,大家直呼不过瘾。心理关护中心发放问卷调查,有67%的同学表示非常希望继续这样的心理培训。

  “当我自己爬上桌子,我才明白什么叫小强精神,那就是不惧怕任何事,一心向前冲。”一名个性内向的高一新生在“信任后倒”后这样总结。本来这名同学打算装病不参加军训,但“1+12”让他顺利加入了军训队伍。还有一名同学这样写到:“进入高中第一次参加心理课,我学会了沟通和合作,增强了团队意识。”

  七中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陈艳萍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老师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学生有强烈的被忽略感,有的学生高中三年,从来没有老师找他谈过话。‘1+12’可以保证学生真正被关注,并能从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尽早干预、解决。”

  陈艳萍还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得到了很多感兴趣的科任老师的支持,有6名英语、数学等其他科目的老师加入“1”的队伍,成为心理辅导老师,他们将一直坚持“1+12”的教育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碰撞出火花,决定把学科教学和心理学彼此融合,找到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的方法,比如,英语与心理,数学与心理,目前这些课题正在探索中。”

  很多可能发生的悲剧被提前制止

  成都七中是我省最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之一,校长刘国伟说:“在思想上将心理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高度整合,在行动上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关护体系,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2000年9月至今,学校在高一全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小组协作式的小班化教学活动,这在四川省心理教育界尚属首例。建立完整的个人、团体心理咨询制度,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设立《成都七中学生心理问题预警与危机干预方案》,形成危机快速反应关护机制。学校还配备了两名专职心理教师,投入4.6万元建设了心理咨询室,同时每年有5万元的专项心理教育经费。

  在七中,高一到高三具有阶段性特色的心理培训一直陪伴着学生的成长。高三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历年开展的“轻叩心灵之门”、“说出你的焦虑”、“高考心灵美味汤”,尽可能让学生在高考冲刺中找准平衡点。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曾获得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的七中毕业生侯晗说:“高考前最后一节心理课将结束时,老师让我们全班手牵手地站起来,我感觉到一股流动在每一个心灵间的力量。这种前所未有的触动,不知道在后来走向高考的征程里,给了我们多少能量。”

  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理关护机制,很多可能发生的悲剧被提前制止。专职心理老师赵欣告诉记者,去年有一次高一某班的心理课上,在“画出你到七中后的感受”的心理涂鸦测验中,一副背景全为红色写着“自杀”二字的画立刻引起了赵欣的注意。

  赵欣立刻告知了该学生的班主任,建议让班上的同学以伙伴的身份进行渗透式的心灵疏导。“交流后学生如释重负。”赵欣说。

  不仅针对学生,学校心理关护中心定期举办教师沙龙,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全体老师的心理素质。“每个人都离不开心理,老师同样。”英语老师倪驰专门报名参加了“1+12”的老师心理培训。他认为英语困难生是由心理问题造成的,如果自己学习心理学能在授课中和学生走得更近,帮助解决学习问题。而据了解,数学老师郭弘也正在考虑用心理学开办“害怕数学班”。

  “我为能够用心理学帮助更多的人而高兴”

  正是由于全面渗透心理教育,“心理学”对七中学生们来说再普通不过。“现在的学生并不会为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感到害羞。”陈艳萍说。在记者采访当日的一小时内,先后就有四拨同学到心理咨询室进行预约。同学们已经习惯了通过在沙盘中选择物品、在纸上画画写字,或者通过做问卷来请老师帮助解析心理疑问,而老师也尽量将心理学中的暗示法、营造环境法等运用到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社团报名时,心理社是所有社团中“生意最好”的一个,只要心理社有活动,现场总是很火爆。在那里,同学们完全是自主操作,活动都推陈出新:或进行瑜珈体验、或进行同性恋认知调查、或通过聆听音乐和画自画像来识别自我……“我们社团给人不一样的感觉,不是做表象的、熟知的东西,而是在探询未来和心灵。”心理社社长杜宇就是高二的心理爱好者,她为自己和心理学做了朋友而高兴,为能够用心理学帮助更多的人而高兴。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走进成华区红花学校,接触到了一些城市最贫困的孩子,感受到了他们心理上的无助。于是,这学期诞生了心理援助计划,10名被严格遴选的同学组成互助小组,接受了专业心理培训,9月底我们走进了红花学校,和弟弟妹妹们结对子、面对面交流。”小组成员之一颜雪说,“当他们亲切地叫哥哥姐姐时,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责任感,帮他们走出内心的困顿,是对心灵最好的救赎。”

  在学校羽毛球场旁,有一棵满挂白色乒乓球的“树”,装着刚上高一时很多同学的“梦想”。“写下梦想,我仿佛回到童年,这样努力寻觅的过程就少了些枯燥。”待到高三再来回味时,曾经写下“战胜孤独,让自己飞翔”的杜婷认为,心理老师独特的心理暗示法对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今,“梦想树”上的乒乓球也越挂越多。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