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爱心接力棒在父女手中传递(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4日02:14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十八载义务办校外辅导站

  

爱心接力棒在父女手中传递(图)

  夏天的课后,孩子们在辅导站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 通讯员吕永江摄

  10月21日,阳泉矿区沙台小学校外辅导站的大门再次打开,常亚梅站在风里,迎接放学的孩子们,“常阿姨好!”走进大门的孩子们和她打着招呼。

  这一天,是常亚梅父亲常玉生去世百日忌辰,这个辅导站,是老人生前创办。

  常玉生,阳煤集团一名普通离休干部,家境并不富裕。18年前,看到放学后的孩子们“到处乱跑”,常玉生自掏腰包建起了校外辅导站;18年间,常家没收过孩子们一分钱,反倒贴进去3万多元。

  今年7月14日凌晨,78岁的常玉生老人因肝癌离世。临终前三天,老人再三嘱咐女儿:“摊子好不容易支起来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学生们放学后也要有个活动的地方!”

  姐妹俩看着挂在辅导站墙上父亲和孩子们的合影,心中默念:“爸爸,辅导站我们会一直办着,您就放心吧!”

  自费3万建辅导站

  10月25日,在常亚梅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一间十五平方米的房间。靠墙的书架上摆满了图书,书架旁边的墙上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工整地写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黑板旁的墙上,挂满了常玉生老人和孩子们在一起读书和娱乐的合影,这里就是常玉生义务创立的阳泉矿区沙台小学校外辅导站。

  1989年秋天,常玉生提前从单位离休。为了发挥他的余热,阳泉矿务局(阳煤集团前身)三矿的几所中小学特意聘请常玉生担任校外辅导员。此后,人们经常看到老常的身影奔波在几所中小学之间。

  当校外辅导员没多久,老常发现,一些孩子们放学后没有回家,而是到处乱跑,更有甚者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恶习,偷铜偷铁拿去卖。老常多了一份忧虑,他琢磨着该为孩子们建造一个放学后活动的场所,这样就能让他们减少沾染不良风气的机会。

  几天后,恰逢老常花甲大寿,家人们一齐为老人祝寿。当着全家人的面,老常说出了自己的决定:“我想办一个校外辅导站,用一些有益的图书和健康的娱乐活动吸引孩子。”闻听此言,家人都表示赞成。

  第二天,老常起了个大早,他和老伴将小女儿常亚敏出嫁前住的小屋收拾干净。粉刷后,看着空空如也的四面白墙,老常和老伴一合计,拿出平日里辛苦攒下的4000多元积蓄,购置了书架和书柜,随后又买了500多本儿童读物,以及军棋、跳棋、羽毛球等文体用品,又置办了6张小方桌和30个小凳子,还到邮局订了诸如《童话大王》《儿童画报》之类的报刊杂志。当时的4000元钱,在普通矿工家庭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为老常刚离休那会儿,他和老伴一个月的收入加起来也就110多元。

  考虑到辅导站的房子在夏季又小又闷,为了方便孩子们活动和娱乐,老常又自己动手在小院里搭了个凉棚。在一家人的鼎力支持下,一个简易的校外辅导站粗具雏形。

  之后的18年,老常为辅导站前后投入3万多元。

  18年不挣一分钱

  得知老常的这一善举,三矿和附近学校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在第一时间为老常送来了500本儿童读物。沙台小学的师生们还敲锣打鼓地将“沙台小学校外辅导站”的牌子挂在了小屋门上。

  为了把孩子们吸引到校外辅导站,老常主动和附近的几所小学联系。很快,每天下午放学后,孩子们就飞进了辅导站,边甜甜地叫着“常爷爷”,边寻找自己喜爱的书籍,或是下下跳棋、打打羽毛球。照顾孩子们是一件累人的活儿:每天孩子们走了,他都得认真打扫房间,整理被孩子们弄乱的图书和桌椅,但在累中老常也获得了快乐。为了激励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以后报效祖国,老常还经常把孩子们集中起来,给他们讲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讲侵华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

  在沙台小学任教的常亚敏告诉记者:“其实父亲也想和别的老年人一样,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麻将。可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军人出身的父亲从小就十分严格地要求我和姐姐,这在三矿几乎尽人皆知。而校外辅导站的设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父亲的另一面:就是坚持和信念。起初我们认为父亲的文化程度不高,建立校外辅导站只是心血来潮,没想到他坚持了下来,而且是18年,这全凭他的信念。在他的感召下,母亲、姐姐和我,还有家里的其他成员,为了辅导站几乎人人上阵。”

  不过,辅导站挂牌时间不长,就有人说起了风凉话:“这不是沽名钓誉出风头吗?”还有一些人说:“学生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回家有父母看着,用得着他管?”面对这些冷嘲热讽,更多的时候,老常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保持沉默。还有一些人劝老常:“老伙计,你家里好几口人都是老师,自己开个幼儿园多好,不少挣钱哩!”可老常摇摇头:“我办校外辅导站可不是为了挣孩子们的一分钱!”18年来,老常一家没有因为校外辅导站赚过一分钱。

  辛勤付出终获回报

  不管哪个孩子做错了事,老常知道后,总要把他叫到校外辅导站谈谈心。于是,老常和不少孩子成了知心朋友,孩子们常把心中的烦恼和不顺心的事告诉他们的“常爷爷”,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已从沙台小学毕业的初中生。

  常亚梅告诉记者:“以前有个自称叫王刚的男孩经常到辅导站。但我爸发现他好几次借了书都没有及时还。为此,我爸专门到王刚所在的学校了解情况。这才得知这个学生根本不叫王刚,到校外辅导站借书时报的也是假名字,而且他还有不少毛病,比如经常旷课、小偷小摸,把从辅导站借来的书也卖了。在与老师沟通后,我爸经常有意识地在‘王刚’放学后接他到校外辅导站,给他讲道理,耐心地说服他。‘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这个孩子不仅改掉了这些毛病,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常亚梅接着说:“通过这件事,我爸常对我和妹妹说,要主动和孩子们谈心、交朋友,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经常与家长和老师取得联系,尽力帮助孩子们解决在家庭和学校中遇到的问题。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就把你们当成值得信赖的、可以亲近的‘老’朋友了。”

  2001年底,考上大学的这个孩子寄信给老常。他在信中写道:“常爷爷,我永远忘不了您,是您的辅导站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听了您的谆谆教诲,我才改掉了原先的不少毛病。”像这样的信,老常还收到过不少。

  时间一长,老常和他的校外辅导站渐渐地有了名气。不久,社会各界开始为老常伸出援助之手。他们一方面肯定和鼓励老常,一方面为老常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比如赠送图书、添置活动所需物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老常自然非常高兴,他继续不断地投入资金,丰富藏书、增加和更新孩子们的活动用品。据不完全统计,从1989年至今,这个校外辅导站共接待学生20多万人次。老常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付出的巨大心血,也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标兵”、“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山西省优秀志愿辅导员”……一摞鲜红的荣誉证书见证了老常不同寻常的作为。而他的校外辅导站也因此挂上了“阳煤集团中小学德育示范基地”和“阳泉矿区中小学德育基地”的牌匾。

  女儿接过父亲重担

  2000年,老常搬进了距离校外辅导站近3公里的新家,不少孩子和家长因此担心辅导站办不下去,但老常一直坚持着。只是古稀之年的他,自感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只好将辅导站的活动时间由原来的每天开放改为每周四和周日开放。

  2002年年初,老常体检时被查出患有肝癌。同年5月,老常到北京接受治疗。患病期间,老常仍然牵挂着辅导站。常亚敏告诉记者:“自从得知自己的病情后,父亲经常向我和姐姐念叨:‘辅导站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办下去!’父亲住院期间,我就和姐姐轮流帮着父亲照看辅导站。每逢辅导站活动的日子,父亲都会打来电话询问情况。”此间每逢活动日,孩子们看到辅导站依旧开着,只是开门的由“常爷爷”换成了“常阿姨”。所幸的是,手术获得了成功。不久之后,老常又出现在了辅导站里。

  今年春节过后,老人的病情出现了反复。虽然家人都需要轮流照顾病重的老常,但在这期间辅导站的活动却一次也没有停下来。常亚敏说:“父亲生病之后,很多学生都去医院看他,或者给他打电话,而这些问候成了父亲当时最大的精神寄托。病重期间,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在他走后,不要让辅导站关了门。”为了让老人的心愿延续下去,7月初的一天下午,姐妹俩一起坐在父亲的病床边,当着父亲的面认真商量如何将辅导站延续下去。在阳煤集团三矿机电工区上班的常亚梅先表了态:“我是上一天班休息两天,时间相对充裕,这与辅导站活动时间冲突不多,妹妹平时工作就忙,所以主要由我负责辅导站每周四和周日的活动吧!如果活动时间正好和我的工作时间冲突,而妹妹有空时,就让她过去帮孩子们借阅图书。”对于这个决定,常亚敏点头同意。躺在病床上饱受病痛折磨的常玉生老人,看着两个女儿当面的承诺,放心地闭上了眼睛,两行热泪顺着眼角滑落到枕边。

  临终前三天,老人还是放心不下他为之倾注18年心血的辅导站:“摊子好不容易支起来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学生们下学后也要有个活动的地方!”逝世前一天,老人还多次催促守候在病床边的常亚梅:“记得给孩子们开门啊!可别误了孩子们的活动啊!”

  7月14日凌晨,常玉生老人带着无限眷恋离开了人世。老人过世后,家人依照老人生前的要求:丧事从简。可50多名惊闻噩耗的孩子还是参加了追悼会,他们非要再看可敬的常爷爷最后一眼。孩子们看着常爷爷躺在鲜花翠柏丛中,不禁失声痛哭。

  现在,常亚梅和常亚敏已接管了辅导站的工作。10月25日下午,恰逢辅导站活动的日子。记者看到常亚梅正耐心地给孩子们办理着借阅图书的手续。一旁的孩子有的看书,有的打球。记者问常来辅导站借书的卢雪青:“辅导站现在和以前有什么区别吗?”“没什么区别呀,我们到这里活动和借阅还和以前一样方便!”卢雪青回答。

  采访结束前,姐妹俩告诉记者:“父亲常常对我们说,他要让孩子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时光,学好文化知识,走好自己的人生轨迹。自从我们接管了辅导站,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灿烂的笑脸,我们终于体会到了父亲当年的心情。”姐妹俩表示,在资金和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她们会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增添一些新书和其他的娱乐项目,把辅导站办得更好,将其父的爱心继续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霍雪飞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