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80后男孩对患癌母亲编织善意谎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10:32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核心阅读

  昨日上午,川大华西宁养院蒋建军医生和护士长任宇来到东较场某小区,为李嘉诚基金会第88个宁养服务患者——54岁的晚期癌症患者赖女士(化名)做体检。作为华西宁养院第一批志愿者,记者随同医护人员,在这个普通的家庭里了解到一个并不普通的故事。今年6月,赖女士被确诊为癌症晚期,这个消息让她的儿子、24岁的杨丰(化名)手足无措、后悔不已。他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工作4年期间,一次都没有回自贡的老家,即便妈妈多次表达过对他的想念。去年底,辛苦打拼初见成效的杨丰,把64岁的爸爸和54岁的妈妈接到成都,一家人得以团聚,没想到妈妈得了这样的病。

  8月28日,杨丰瞒着母亲联系了川大华西宁养院,希望能够拿到止痛药;8月29日,宁养院医务人员来到家中送药,杨丰告诉母亲,那些药片仅仅是一般的“止疼片”;昨日,宁养院医务人员为赖女士回访,做体检,在毫不知情的志愿者面前,杨丰和父亲紧张不已——医务人员或者志愿者的哪怕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让敏感的赖女士知道自己的病情。杨丰说,为母亲编织“善意谎言”,是目前他唯一能为母亲做的…… 见习记者 刘坤 李祥云

  ○儿子自白

  “30个频道,我陪着妈妈,翻来覆去地看”

  杨丰说,做完手术后,妈妈在家里还是闲不住,还要给他和爸爸洗衣服,“还要做饭。以前做饭洗碗都是妈妈一个人包了,我和爸爸都不会弄。但现在,爸爸做菜,我洗碗。”

  “癌症就像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在妈妈身体里暴发,那是种什么感觉?每次我和妈妈说到耍朋友、结婚,她还跟我开玩笑说:‘幺儿,你女朋友怎么好长时间没来家里了啊?你是不是把人家甩了?’我虽然笑着答话,可心里就像刀绞一样——妈妈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想多陪陪妈妈。小时候我得病的时候,妈妈就像含在嘴里一样照顾我——就算让她捐器官,她可能都不会眨一下眼睛……可现在,我惟一能做的事,只是让她不那么痛苦……我很感谢宁养院老师登门送来的免费止痛药,让我感到很吃惊,也希望有更多处于我妈妈这种状况的人,能够得到这种帮助。这也是我愿意接受记者采访的原因。”

  说到这里,杨丰的泪水包在眼眶里,“5年里,因为我的倔强,我的所谓‘抱负’,一直都没有见过爸妈一面。其实,我真的很忙吗?没时间回家吗?”

  “我换过很多次工作,每次换工作间隙的几个星期,我其实都可以回家,我没有。02年没回,03年没回。04年的时候,我再次换工作,有5个月的时间都是空闲的。那时候我一直呆在和同学合租的房子里,每天上网、睡觉,偶尔找工作。给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她和我谈天气,和我谈工作,可我一直都不敢和她多说话,怕被她发现我辞了工作。”

  “那5个月,我本来可以回家的,但我没有回去。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候妈妈的声音‘天气冷了,幺儿,多穿点衣服’……我真后悔!后悔!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回自贡找工作,会把所有心里的委屈和挫折都告诉妈妈……”杨丰的泪水流了下来,“妈妈这辈子大半的心血都花在我身上。可我呢……”

  杨丰说,现在他每天还要拼命上班,为妈妈筹集医药费。每天早晨8时,他出门;晚上10时,才能回家。“以前我一到家,第一件事就是上网、聊QQ;现在,我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陪妈妈看电视。我陪她看《双枪李向阳》《霍元甲》。有些老片子都看第二遍了,她还是看得那么津津有味。30个频道,我陪着妈妈,翻来覆去地看。”杨丰说,“我想陪着妈妈,想尽最大可能地陪她多待一些时间,哪怕一个小时、两个小时……”

  ○医生出诊

  儿子要求医生隐瞒母亲病情

  昨日上午9时许,记者作为一名志愿者,跟随川大华西宁养院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出诊。9时20分,医护人员来到东较场某小区赖女士家中。她的儿子杨丰戴着眼镜,一头短发,脸上分明还带着稚气。见到医护人员,他小心翼翼地说:“医生,我妈妈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我们一直都是瞒着她的……”刚进门,头发斑白的赖女士迎了过来,一位笑吟吟的大爷站在她身旁,他就是赖女士的老伴杨大爷。

  赖女士揭开上衣,露出“造瘘”手术留下的一截伤口。杨大爷和杨丰站在身旁,表情紧张。医生为赖女士换药,并叮嘱伤口的护理方法。随后,任护士长坐在赖女士身旁,握着她的手说:“阿姨,你的房间好整洁哦……你经常到楼下散步吗?房子住这么高,可能下楼有些不方便吧?”

  “伤口会绷得很疼,只要衣服和伤口一摩擦,就会剧痛。”赖女士叹口气说,“好恼火哦,我想死的心都有了。不敢出门,怕别人会闻到我身上的异味……”护士长很快接话,“不会不会,你身上哪有异味啊?而且,你也要试着在外面活动活动,这样才能快点恢复嘛!”

  护士长紧接着说道:“只要缓解了疼痛,你就可以走路,还可以干一些体力活儿。只是,需要两三年的适应时间,你要慢慢学会适应,好吗?”赖女士握着护士的手,露出了笑容。

   ○记者调查

  孝顺儿子精心编织“善意谎言”

  杨丰为什么要医生向妈妈隐瞒病情?这背后是否隐藏着苦衷?记者悄悄地向杨丰询问起其中的缘由,才发现这种举动的背后,是一个孝顺儿子的苦心。

  1999年杨丰背上行囊告别父母,从自贡老家来成都。他用两年时间读自考,毕业后到处打工,快餐店、酒吧、销售、

二手房中介。5年里,杨丰都没有回过家,他只是每天奔忙,心里惦记着“一定要让爸妈来成都,一定!”一年前,杨丰有了一些积蓄,他把父母接到成都,一家三口终于团聚。

  “今年6月,妈妈被确诊为直肠癌。8月1日,妈妈在川大华西

医院做了手术。”杨丰说,“医生说,术中发现,妈妈的癌症已经转移到膀胱、子宫,甚至侵犯了脊椎……当时我感觉就像晴天霹雳,我一直以为妈妈做了手术就可以康复,谁知……”

  由于癌症扩散无法切除,医生为赖女士做了“直肠改道手术”。手术后,杨丰和父亲瞒着她说:“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痔疮手术,伤口恢复就好了。”

  但癌细胞却每天折磨着赖女士。杨丰说:“8月28日,我看见妈妈蜷缩在床上。从小到大,我印象中的妈妈从没哭过——只有那次,她疼得满脸汗珠,后来,眼泪和汗珠一起顺着脸流下来。那天我心里好难受,像刀绞一样。我伏在床边,握着妈妈的手,我不知道该怎么帮她,那一次,我第一次有了那种感觉——无助。”说着,他的眼眶红了起来。

  当天,他瞒着母亲,联系了川大华西宁养院。据宁养院医护人员介绍,今年8月28日,他们接到杨丰的求助电话,称自己的母亲所患癌症已经转移,急需止痛,但自己的经济比较紧张,希望得到宁养院的帮助。8月29日,宁养院蒋建军博士登门为杨丰的母亲送去一盒由李嘉诚出资的“盐酸吗啡”(一种强效镇痛药),价值近百元,可以服用10天。

  杨丰接过医生拿来的药,取出药片,掰成两半,拿出一半给妈妈,说:“妈,这是医生带来的止痛片,吃了就不痛了。”妈妈就着温水把药片吞了下去,很快,不那么痛了。杨丰看着妈妈的脸,没敢告诉母亲,那是专门针对晚期癌症患者的强效镇痛药——“盐酸吗啡”。“其实,我真的希望她能好起来,永远不会再有吃这些药的机会。”

  ○延伸阅读

  可惜了!李嘉诚基金会今年给成都人提供的慈善资金100万元用不脱,年末将收回……

  华西宁养院屡遭“信任危机”

  昨日下午,设立在川大华西第四医院的李嘉诚基金会华西宁养院的医生护士再次更新了最新数据:截至昨日,成都地区登门服务总人数是153人,花费约20万元。李嘉诚基金会于今年4月26日正式在成都开设四川省第1家、全国第23家“宁养院”,针对符合“晚期、癌症、贫困、疼痛”四个条件的患者,登门提供止痛、镇静、止吐等二十种免费药物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医疗护理照顾,这期间涉及到的费用由李嘉诚基金会支付。按计划,2007年,李嘉诚基金会至少可为成都地区需要帮助的650名患者提供120万元以上的服务(超出部分可追加),但如果未能用完的经费,到年末将如数返回李嘉诚基金会。

   患者不相信“天上掉馅饼”

  但是按目前的情况看来,100万元专门提供给成都人的慈善资金竟然用不脱,这是咋回事?昨日,李嘉诚基金会华西宁养院主任李金祥告诉记者:“首先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信任危机’。因为太多的癌症患者及家属,遭遇过某种‘包治百病’或假借‘慈善’之名的骗局,根本不敢相信有‘天下掉馅饼’的好事,突然见我们的医生护士,登门送免费药物,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好事,怀疑药是假的,或者拿病人做实验。”

  陈慧平医生告诉记者一个真实的经历,家住东光小区的一位婆婆,癌症晚期,每天被剧痛折磨,她的一个孩子看了报纸,就给宁养院打电话,申请帮助。经过核实确认婆婆符合救助条件后,医生护士登门送药,没想到当时在家照顾婆婆的是她的另一个孩子。她了解情况后满心怀疑,仔细看了药品说明后,坚决拒绝了此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母亲疼痛太严重,他们又重新找到宁养院,再次寻求帮助。

   晚期癌症患者不肯“宁养”

  任宇护士长说,为了让更多符合救助条件的成都人得到有效帮助,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有位年轻的女孩,媒体报道她时已经是癌症晚期,癌细胞转移到全身,疼痛严重。宁养院主动联系她及家属后,他们开始很高兴,当获悉只能给予“姑息疗法”,减轻疼痛后,他们转身就走了。的确,在大家心目中,癌症的治疗只能是开刀、化疗、放疗,实际上,目前绝大多数晚期癌症患者承受的最大折磨就是疼痛。剧烈疼痛让他们寝食难安,让全家人痛苦难耐。

  4岁的童童是华西宁养院提供救助的153名“晚期、癌症、贫困、疼痛”患者中最小的一位。童童是个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可爱乖娃娃,由于患严重的“肾母细胞瘤”,多方医治无效全身转移。他对自己身体各个部位24小时的剧痛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只知道哭。全家人24小时轮换着抱他,陪着他哭。今年5月8日起,童童服下了第一颗由宁养院提供的药,到昨日为止,他再也没有痛过了。昨日,童童的爸爸告诉医生:“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表面看基本恢复了正常,就算娃娃迟早还是会走,但我们还是觉得尽了力了。”

  李嘉诚给患者准备了哪些药?

  昨日,李金祥教授给记者详细介绍了由李嘉诚基金会出资购买、可免费登门提供给符合条件的成都市民的药物种类及价格,主要包括三大类型。第一类是“阿片类制剂”,包括口服吗啡控释片,单颗价格在8.90元至9.60元,根据病人疼痛情况,一次需要服用的量为1颗至20颗,芬太尼透皮剂(每贴70多元,三天更换一次,部分患者一次需5至6贴);第二类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包括氯诺昔康(单颗价格4元至5元,患者需早晚各1颗);第三类是“辅助类药物”,包括局部换药,抗焦虑药物,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等,可免费提供的药物种类有20多种。

  首席记者 傅艳 见习记者 刘坤

  ○生命评论

  谁给生命送去最后一缕阳光

  -周明华

  是的,杨丰在大学毕业后的几年时间里,竟然一次都没能回家看望过父母,不管他出于何种原因,都显得有些不可理喻。今天他的母亲得了绝症,已是癌症晚期,享有人世的时间已很短暂,此时杨丰悔意顿生,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陪伴自己临终的母亲,以期用“一天胜似一年”的亲情温暖去环抱母亲,让母亲的生命享受到最后也是最温暖的一缕阳光,让母亲的足迹在人生的旅行中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即便杨丰的这份感恩有些姗姗来迟,即便杨丰陪伴母亲即将画上的这个“人生句号”看起来有些凄美,我也对这对母子亲情之光的真实闪耀而感慨。杨丰的身影看起来很孤单,因为照料病重的母亲的任务主要落在了他的身上。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况且,在为稻粱谋的生活压力下,家人处在忙碌中,生活的节奏加快,即使有杨丰的“悔意”支撑,也恐难有太多的时间去照料卧病在家的母亲。

  但是,又有谁不想让自己不久于人世的亲人能开心、能舒适、能平静地走过最后一程呢?人的全优生命质量系统的“血肉工程”,不仅需要优生、优活,而且需要优死。关怀与安慰生命最后时刻的质量,比任何贵重而无济于事的药品和任何技术复杂但收效甚微的抢救显得重要。而李嘉诚基金会在成都开设的这家“宁养院”,针对符合“晚期、癌症、贫困、疼痛”四个条件的患者,登门提供止痛、镇静、止吐等约二十种免费药物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医疗护理照顾,正是这种临终关怀的爱心传递。

  李嘉诚发起的这一人性关爱行动,何以在成都登门服务的总人数仅153人,花费约20万元呢?是不是我们周边的人不需要这样的关怀?事实并非如此。之所以出现这种“临终关怀断层”,笔者认为除了社会关怀机制上的疲乏之外,更多的在于社会意识上的不足。在中国的

传统文化里,“生死事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思想深植心中,一些人在知道亲人已基本没有救治的可能后,仍不愿选择姑息治疗。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全社会对于曾服务于社会的劳动者给予关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临终关怀更是社会保障系统的要件。按计划,今年李嘉诚基金会可为成都地区需要帮助的650名患者提供120万元以上的服务,若经费未用完,到年末将如数返回李嘉诚基金会。临终关怀可谓是迫在眉睫,亟待引起有关部门的关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