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神秘人出资2000万为村民建54栋别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16:07 半岛晨报

  连接丹东与本溪的乡际公路蜿蜒在群山之中,在大山腹地生活的农户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靠天吃饭的平静生活。然而不久前,这块安宁的土地突然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从丹东市宽甸县黎明村七组走出了一位发了大财的富翁,今年4月他回来出资2000万建了54栋“小别墅”,免费送给黎明村七组的老邻居们。10月30日,记者赶到宽甸县黎明村七组,深入农户家,探究从山沟里传出的“慈善神话”。

  [爆料] 山沟沟里出了条大新闻

  “你们是采访这个事啊?我媳妇就是从那个村子出来的。”10月30日下午4时多,当记者在宽甸县,坐上了去黎明村的出租车时,的哥姜师傅得知记者的行程,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黎明村位于宽甸县的西北部,周边的村子大多以出产煤矿、铜矿、锰矿而知名,“有钱的人挺多的,就他们黎明村什么都没有,山上就栗子多,现在不让伐树了,生活比较紧张。”姜师傅说,一般除非有人打车,否则出租车很少往山沟里开,“离县里有60多公里远,全是盘山道,现在修了柏油路还好点,以前谁愿意去那啊。”

  但就是这么一个穷地方,却出了一个最慷慨的富翁。据说一开始是打算每年给邻居发米面,后来突然盖起了洋房。“建成那天,县里的领导都去了,好像市里的领导也有去的,据说还请宋祖英来唱歌呢。”但姜师傅那天没去,“和咱没关系,都是给那个村一个大队的老邻居盖的,咱去凑热闹干嘛。”

  到村口时,天色已经暗下来了,但黎明村七组一排整齐的红墙黑瓦,在周围稀疏的农户家的映衬下异常显眼,离老远就能看到。走进村口,一座崭新的石桥边竖起了一块巨石,上面写着醒目的大字:黎明村七组。

  [目睹] 52户邻居住进时尚洋房

  走进村子听不到寻常农家里的狗叫声,家家屋顶上炊烟袅袅。白色的窗户、绛紫色的外墙、紫黑色的尖屋顶,54栋洋房整齐划一、样式相同。家家相邻不过5米,前后相距10多米,由水泥路相连。洋房只有1层,大门是1人多高的铁门,红砖围起院子有80多平方米,屋子前修建了西式门斗,竖着两根雪白的石柱,进户门上镶着落地的五彩玻璃。

  不少村民正忙着往院里运柴火,“农村攒的东西多,不能扔啊。”村民谭明波正在院子里建个小棚子,按照设计规定,每家院里盖的棚子也必须都用红瓦,高度不能超出围墙1米以上。

  谭明波邀请记者进屋参观,妻子姜红正在做饭。厨房里除了两口大灶,没有一点农户家的气息:不锈钢的洗菜池、能流出热水的龙头、大理石案板、蓝色的

橱柜、乳白色的地砖和墙砖。与厨房一墙之隔的卫生间几乎与城里小区的一样,墙角安上了玻璃浴房,洗手池前装着一片大镜子,蹲便马桶边有冲水箱。“就我这个房子,花了将近40万。”姜红笑呵呵地说,现在装上了自来水,还有太阳能热水器。“以前洗澡要到县里,要不就在家烧水洗,一年也洗不了几回,现在一个月都要洗两三回。”

  这座造价40万的洋房,所有房间地面全是清一色的白色瓷砖。

客厅足有40平方米,客厅里还有一个像电影里西方家庭才有的壁炉。东西两侧是两间20多平方米的屋子,“我们都睡不惯床,特地搭的火炕,全村54栋洋房格局都是一样的。”姜红说,这房子是今年4月份开始盖的,全村人都去村小学开大会参与意见,最后抓阄定房。

   [耳闻] 善举赢得村民满口称赞

  晚上6时多,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屋外水泥路上的路灯慢慢亮了。“于总按照西方建筑设计的,屋顶的瓦是从西班牙进口的,这路灯是太阳能的。”谭明波口中的“于总”,就是这座小村落的出资人,离开村子已经20多年了,没想到,20年后,他给村里安上了自来水,地下埋上了电缆和网线,还盖起能在家洗澡的“小别墅”。“于总”还在山里搞了产业,种植中草药,他们都被雇去干活。“活忙时,我们每天就能挣150元。”谭明波脸上泛红,现在妻子和他都上山干活,家里的开支宽绰多了。“你没上山里去,里面还要盖别墅呢,而且有个大楼,特别豪华,有喷泉、游泳池。”

  与谭明波家相距不远,一家住户正在操办婚宴,3间屋里装满了人。“我儿子特地从石家庄回来结婚,这房子太气派了。心里高兴啊,我是真心感谢于总。”新郎的父亲于老汉拽着记者,一再邀请记者喝酒。“他是从我们这儿走出去的,发财了还想着这些老邻居,不容易,我都65岁了,到老了,得于家的济了。”老汉崔凤山自从住进新房,天天盯着老伴打扫卫生,“这辈子没住过这么好的房子,儿子从隔壁村子赶过来看。”崔凤山说,就算自己盖一个新瓦房也要花三四万块,“要是换新瓦就得拉饥荒,现在住进了40万的房子,你说,咋感谢人家。”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村民的感激之言不绝于耳。这位让人折服的富翁到底是怎样的人,不禁给人增添一丝好奇。

  [村民] 有人有点不适应新环境

  10月31日早上5点多,70岁的王贵昌就起床了,生火做饭,老伴也起来收拾屋子。此时,大部分村民也都起来了,准备去山里干活。村子里又安静了下来,王贵昌和老伴有点不习惯这种冷清。“现在不知道咋回事,大家不爱串门了。”王贵昌说,住进了新房,邻居间的距离相对拉近了,但是走动却少了。“一进门就得脱鞋,老农民哪习惯这个啊。”王贵昌的老伴说,地上全是瓷砖,天天都收拾,现在脏了也不好看,“以前家里就是水泥地,随便走,现在弄得谁都守在家里看电视了。”

  村里的看门狗少了,白天村子里都十分安静。虽然每个院子里都修了猪圈,但还是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不少人又盖上了小棚子放杂物,养些鸡鸭,但不能养大牲口了。村里有位老人为了照看20多只山羊,在小区跟前搭了一个小棚子,每天回家吃饭,但总是和看家的大狗睡在小棚子里。“没觉得他们那边有多好。”黎明村八组的居民初培云说,农村要有农村样,家里什么大牲口都不让养,老人吃啥?“也不能都上山里干活去啊。”

  10月31日15时许,村里的人都忙着到老房子去收拾东西,再过两天,这里就要变成耕地了。崔凤山从老房子那边拉了一车柴火,乐呵呵地往新家走,在他的小院里堆了2米多高的柴火垛。距离他家不远的小卖店里,几个小伙子正在只有4台电脑的“网吧”里玩跑跑卡丁车。

  记者即将离开黎明村七组时,几个巨大的铲车轰鸣着掀翻了土墙,在不远的河道里,一名村民端着一盆衣服,木槌敲打衣服的声音完全淹没在了机器的轰鸣中。

  [实惠] 房证更换村民可获产权

  去年10月份,村书记宋国明和七组队长季长海去北京找于成波谈投资,“其实就是找他扶扶贫。”季长海告诉记者说,当时于成波就答应了。今年4月份,村里开了动员大会,新小区破土动工了。

  小区动工的位置是原来村里的一片耕地,面积大概有1亩多,动工时,曾征得了所有村民的同意,用原有的耕地盖新房,盖成后,老房子全部推倒改为耕地。“其实就是换一下土地。”11月1日,黎明村村书记宋国明说,当时规定,所有有房证的住户即使是一家人也可以换新房。“真没占咱们半点便宜。”村民王正德告诉记者,原来房子上的砖头、瓦片可以由村民自己卖掉,“就是盖房子这块地比那边的地肥,但是盖这么好的房子,谁不愿意换啊。”“现在我们正准备给大家换房证呢。”宋国明说,目前换房证还存在一些问题。原有住户家的地里种有果树涉及到赔偿的问题,还要和村民协调。

  而且老房证上的审批面积和现在的房子不大一样,“新房每户都是142平方米,老房子就不一样了,有的才60多平方米,但是老房证里也包括院子的面积,这个面积又比新房的大,这个还需要我们和上级领导协调。”宋国明告诉记者,这54栋新房实际上只住了52户居民,其他两栋房子作为村委会和村民活动室。“等房证下来,房子就是我的了,到时候我看哪个儿子养我,我就把房子留给他们了。”65岁的崔凤山说,现在房证已经交给村里了,就等换证了。

  黎明村七组队长季长海觉得事情很容易处理,只要上级稍微调整一下,村民都是很容易接受的。“快了,最近两天房证已经收齐了,很快就能办下来,到时候这房子就归村民自己所有,想卖掉也可以。”

  [其人] 出身穷苦还曾“贷款”结婚

  这位神秘的善人离开黎明村已经20年了,一出手却做了一件轰动全县的大事。“这人叫于成波,在北京搞房地产,家业挺大的。”10月30日晚上,在距离黎明村七组最近的旅店里,一位季姓老人告诉记者,村民口中的“于总”原是从村子里走出去的普通农民。

  记者曾试图在村子里寻找他留下过的痕迹。10月31日,记者来到黎明小学寻找当年曾教过于成波的老师。黎明小学的校长丛培娟告诉记者,于成波已经和学校打过招呼了,不能向记者宣传关于他个人的过去,“以前学校为他捐款的事立过一块碑,他知道了,立刻叫人拆了。”

  村子的2号楼是这个小区奠基的地方,房主崔凤仁告诉记者,就在这个奠基地前面一点就是老于家原来的房子,但已经被推倒了,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他家里人早就走了,现在村子里就有他一个叔伯兄弟和一个侄子。”

  “于成波是我三叔的孩子,今年应该48岁了。”于成波的堂哥于成志住在村子的最东边,住的房子和大家一样,也是抓阄得到的房子,唯一特别的是,于成波给堂哥买了一个村里人称作“草包电视”的

液晶电视。

  虽然现在于成波还承包了附近的山林,建起了公司,记者曾与施工的工人聊起于成波,但公司职工却不愿过多介绍这位老总。从村子回来后,记者曾在网络上寻找于成波的相关信息,却没有任何他个人的文字,更没有图片。关于于成波的过去和现在竟无从查询。

  只是一些老人还记得老于家的过去。季老汉原来和于成波家住的不远,几乎是看着于成波长大的。于成波的父亲在村小学当教员,母亲是普通的家庭妇女。家里孩子多,生活一直不富裕,“他家4个小子,2个丫头,成波排行老二。”

  当时于成波家在村里属于比较穷的,孩子都小不挣钱,只靠父亲每个月30多块钱的工资,甚至于成波结婚时,还向不少邻居借过钱。“走了20多年了。”季老汉说,于成波18岁就去本溪干活了,“那孩子不是干体力活的人,高高瘦瘦的,特别稳重。”

  在村子里,于成波留给大家的印象是老实、厚道、能说会道,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从小的同伴崔凤田说:“他小时候不是个特别拔尖的人。那时大家都在一起玩,他比较有礼貌,而且特别厚道,可能是因为他爸当老师。”崔凤田说,“他家人都特别厚道,而且不太能闹,比我们看上去踏实。”

  后来于成波还在村里当过1年青年队长,随后就离开家去了本溪。到了本溪,关于他的消息就越来越少了。只听说于成波去搞贸易去了。

  再后来,村里曾传说,于成波犯事了,被抓起来了;过了几年,于成波把父母都接到了本溪;又过了几年,有在北京打工的人回来说,于成波现在厉害了,在北京干起了房地产生意。

  记者/王博文 实习生/覃腾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