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绿意盎然的小康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7日05:04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本报记者 洪继东 严斌

  为充分发挥林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联合启动了“创绿色家园 建富裕新村”行动,该项行动规定,从2007年开始,每两年表彰100个“绿色小康县”、1000个“绿色小康村”、10000个“绿色小康户”。2007年9月中旬,在“全国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会”上,首批全国“绿色小康县、村、户”评选结果出炉。我市郫县被评为“绿色小康县”,都江堰市虹口乡高原村等2个村,被评为了全国“绿色小康村”,郫县农科村宗作林等我市25户人家被评为了“绿色小康户”。日前,记者走进这些绿色造就的小康县、村、户,感受他们的“绿色经济”,解读他们的“绿色发展”之路。

  播绿de人

  “领头羊”宗作林 带领乡亲奔小康

  走进绿树花丛掩映的农科村,犹如畅游一幅清新写意的水墨画,青砖黑瓦、桩头盆景、小桥、流水……处处灵动,情趣盎然。这里的景致让人沉醉,这里的洁净让人惊讶,仿佛真的走进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公园、一个梦想的生态家园。

  在农家乐发源地的农科村,有一位“技术型”村支部书记,他就是高级园艺师宗作林。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当农科村人都还在靠种粮食、油菜为生时,宗作林就已在全村率先搞起了花卉苗木生产销售。因此,讲起农科村的发展历程,他烂熟于心。

  1980年,苗木市场火红,解决温饱后仍不“安分”的宗作林开始从苗木贩运到种植、经营的转变。1984年,宗作林承包花果园种苗木不到两年就获利6万元,1987年,宗作林向全国各地发出了三个车皮的苗木产品,单笔业务获利2万元。

  宗作林的快速致富让村民眼馋,于是不少农户纷纷拜他为师,跟随他从事苗木种植。“1990年,我们全村的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1万元!”宗作林称,一大批村民通过苗木种植成为了致富能手,中国农村第一批万元户在农科村诞生了。

  20世纪90年代中期,花卉市场竞争加剧,效益下滑,农科村的农民们又将眼光瞄准了更具效益空间的盆景桩头。

  如今,农科村没有一家农户种粮食,耕地全用于园林种植。花卉、苗木、盆景远销全国各地,每年收入超过千万元。如今,宗作林的农家乐及花木销售每年纯利润可达22万元,一家五口人年支出额达10万,人均可支配2万。

  率先富起来的宗作林并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他走村入户,指导当地村民因地制宜打造环境,开办农家乐,主动传授经营经验,提供经营信息,以实际行动引导农户发展农家旅游经济。在他的带动下,一家家各具特色的农家乐相继开办,规模档次不断提升,成为了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的一个亮点。农科村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国家级先进文明村。

  农民富裕、村集体经济壮大后,为适应形势发展和市场需求,县、镇政府又形成新村建设合力,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农科村改造建设总体规划,县政府先后投入2600万元,改扩建等级旅游环线公路13公里,完成8.5公里供水、供气、排污等管网建设和6.8公里旅游干线绿化、亮化、美化等景观营造,不断改善社区条件,完善旅游功能。县政府还制定了《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在国内率先推行了农家乐星级评定,推动农业生态游、休闲游向更广阔领域发展。

   孙加洪爱创新 编织花卉“钱”景

  在郫县友爱镇春台村的一个苗木园中,苗木不再是平常看到的树木植株,而是一个又一个整齐排列的长在地里的“花瓶”,这些“花瓶”都是用几十根拇指粗的桂花枝条编织而成。一位中年男人手拿花剪修剪着“花瓶”上的枝条,一脸的专注,看得出这些“花瓶”就是他的杰作。他就是醉心于花卉苗木编织工艺装饰的春台村村民孙加洪。“我这里的苗木盆景,有些要卖几万一个。这就是创新的价值。”孙加洪很高兴向记者展示他的创新成果。

  在与孙加洪的交谈过程中,记者发现孙加洪不断地在强调创新、变化,提高花卉苗木的附加值,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孙加洪在花卉苗木上的创新,从1977年他初中毕业时就开始了。“父亲一直种果树苗,但收益不好,不能改善家庭经济条件。我初中毕业回到家,就作出一个重要决定,不再种果苗,改种绿化苗木。正好赶上全国城市建设规模扩大,立刻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回忆起当时作为春台村第一个从事花卉生产销售的年轻人,创造了一亩最高收入10万元的“壮举”,孙加洪仍然很激动,也正是这样一次“创新”,坚定了他在花卉苗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随着花卉苗木产业化、规模化的不断深入,孙加洪又开始考虑提档升级,增加花卉苗木高附加值的问题。“随着产量不断增加,市场趋于饱和,如果再继续低层次的花卉苗木生产,路就走不通了。”孙加洪这一次瞄准了花卉苗木编织工艺装饰造型。

  孙加洪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苗木的提档升级上,还体现在他从注重技术创新向注重营销创新上。为了充分运用“中国盆景之乡”这块金字品牌,孙加洪想到了搭建营销平台,组织成立了鸿祥盆景苗木信息服务部。用他的话,不仅卖产品,而且要卖信息挣钱。孙加洪现在生产的产品包括:桂花瓶、罗汉松盆景、红枫及桂花柱等,其中以生产高附加值的桂花瓶为主。由于市场定位准确,销售路子畅通,每个桂花瓶的纯利润达到了2500元,每年每亩的纯利润达到了45000元左右。目前,孙加洪家庭年收入达16万,一家五口人,人均可支配达到了1.2万元。

  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同时,孙加洪没有忘记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在1996年至2002年的7年间,他共带动了当地70余户农户发展种植苗木,并走向致富道路。因为村里发展花卉苗木红火,村里还把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了专业的“撬撬队”,在销售旺季,这些“撬撬队员”一天就要挣上百元。

  种绿de村

  大桥村 绿色银行存财富

  借力林业开创丘区农业发展新模式

  在金堂县转龙镇大桥村的山坡上,一丛丛翠绿的桑树格外显眼。桑树还很矮小,但桑叶阔大、肥厚、鲜嫩,在细雨和微风中摇曳着,看上去有种抑制不住的生机。这是记者日前在大桥村采访时看到的景象。

  近年来,大桥村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引进企业与业主,积极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1854亩旱地全面实现了退耕还桑,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经济,还成功实现“村企合一”,建立了大桥蚕桑专业合作社。这种因地制宜以生态立村、产业强村、特色兴村的发展之路,开创了丘区农业发展新模式。目前大桥村植被面积已达到51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5.04%,成为典型的绿色之村。一到春夏满山遍野柏树飘香、桑林叠翠,郁郁葱葱,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壮大的“绿色银行”,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共振,退耕还林在新农村建设中功不可没。

  村企合一 村与企业合作共赢

  “金堂县转龙镇大桥蚕桑专业生产合作社”——一块长长的吊牌出现在我们眼前。一座整洁的四合大院,既是大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办公处,也是合作社的总部。

  “大桥村已经实现了村企合一,他就是合作社的总经理卿上荣,也是村委会主任。”转龙镇的工作人员指着一位中年汉子介绍给我们。

  “合作社是去年8月23日挂牌成立的。股东分为3个部分:一是全村2300多亩耕地的经营权折价入股,2223个村民变成股东;二是成都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堂县龙腾茧丝绸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出资30万元,是第一大股东;三是4位分别出资2000元的自然人股东。合作社已通过工商注册,是一个独立的法人经营实体。”

  说起合作社,卿上荣如数家珍。“农户通过入股流转集中起来的2300多亩耕地就是合作社的生产资料了。目前水田仍由农户自行耕种,解决大家吃粮的问题,但这部分耕地折算的股份仍享有合作社的分红权。1850亩旱地全部发展蚕桑产业,栽桑养蚕。合作社直接经营450亩,其余的由合作社转包给大户经营。通过广播、报纸宣传,本镇的、外县的一批经营大户很快就背着钱来投资了。到去年年底,全部土地都转包出去了。承包20亩以上的就有27户,最多的一户215亩。我算了一下,大户们投入的蚕桑产业建设资金大概有200万。”

  “这么多钱砸在土地上还不变个样?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新栽的桑园就有1300多亩,全是密植的良桑,当年栽植当年见效。去年全村养蚕才500多张,今年至少1500张,一下子就增加了两倍!茧子根本就不愁销路,龙腾公司签下了购销合同,制定了高于零散蚕农的最低保护价,有多少收购多少。”

  同时,企业壮大了原材料生产基地,合作社保证把生产出来的蚕茧全部收购到企业,并享有每公斤1元钱的返利,实现村合作经济、农户与企业的共赢。

  产业推进建设富民新村

  由于退耕还桑工程的实施,大桥村新增林地1854亩,昔日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涵养水源能力明显增强,水土流失得以控制,基本实现了洪水不下山、淤泥不出沟。多年干涸的山泉又涓涓流出,局部小气候正在形成,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土地转包费全部发给农户,每个人纯收入不少于300元。给合作社和大户打工,一个劳动力一年可以挣1500到2000元。年底合作社还要分红。这些钱都是增加的收入,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大户们栽桑养蚕的规模大,用工增多,村子里的劳动力根本不够用,还要到外村去请人,所以工价也涨了,从去年的每天15元涨到了20元,个别大户已经开价每天30元招工了。”

  收入增加了,大桥村的其他社会事业也得到大力推进。该村完善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了农村服务中心,建立了党支部活动室、村民自治活动室、农村信息服务站、图书室、计划生育服务站、蚕桑技术指导服务站、法律咨询服务点、农资服务部门、文化茶园等,保证了老百姓不出村就能享受到科技信息服务以及与城市一般的文化生活和公共服务。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借力扬帆,加快发展。引进高校,利用他们的技术,走‘村企校合一’之路,为林业产业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打造现代林业产业,构建绿色生态大桥村。”卿上荣畅谈了大桥村发展的新方向。

  高原村 荒山秃岭披绿装

  造绿荒山“光光山”变成元宝山

  顾名思义,“光光山”意即寸草不生的山。但是,通过林业发展,硬是让这座千百年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村民称之为“绿色银行”、“元宝山”。“薄土一大片,只产玉米和红薯。”这是五年前都江堰市虹口乡高原村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可现在,这里成了成都市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这里生产的猕猴桃,远销新西兰、日本和欧美等国家。

  高原村背后高高的“光光山”,当年有近万亩荒坡。靠山吃山,但“光光山”并没有给村民带来任何好处。“这时,国家恰好出台政策,谁承包荒山植绿,收益归自己。”

  当村支书王贤根将植树“光光山”的想法告诉村民们时,没有一个村民响应。可王贤根认定了这条路,王贤根决定自己上山栽树。一年多时间,他硬是背了5万株厚朴苗上山,在200亩荒坡上种了树苗。“光给村民说肯定不行,重在做好了给村民看,村民看到了好处,自己就会主动动手了。”

  果然不出王贤根所料,到了第二年,王贤根种植的200亩厚朴树茁壮成长,村民们看在眼里,心里羡慕得不得了。“到了第二次号召承包荒山的时候,近两万亩荒坡,一次就被瓜分光了。当年,全体村民上山植树,荒山上到处都是人影,那场面只有那么壮观了!”

  几年过去,曾经的“光光山”已经披上了绿色的盛装,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元宝山”,“那山上都是宝啊。我们这里的厚朴树皮质量好,在韩国特别畅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原村影响着周边的村,附近村的“山皇顶”、“灯草坪”等10多座荒山全都栽上了“三木药材”等经济作物。一眼望去,满眼皆绿。

  种植水果王 打造“猕猴桃王国”

  山上的难题解决了,高原村人又将目光转到了山下。“靠种玉米、红薯,肯定发不了家的,而且村民会越来越贫穷。”村民发现高原村长了很多没有经过培育的野生猕猴桃。“既然能够野生,培育后的猕猴桃说不定就能很好地生长。”

  有了种树的成功经验,这次,村民们齐上阵,“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仅一年时间,全村的土地都全部栽上了猕猴桃苗。”目前,高原村有3000多亩猕猴桃园,成了成都市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这里生产的猕猴桃,远销新西兰、日本和欧美等国家。

  “光光山”披上了绿装,薄土建成了人见人爱的猕猴桃园,全村居民又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搞起了乡村旅游开发。目前,村里建起了长寿矿泉水厂,发展了冷水鱼养殖场,高原湖的开发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植绿de县

  绿色郫县 林木葱茏富万家

  在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郫县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抓手,提出了“生态要保护,农民要致富,社会要和谐”的工作理念,来推动新农村建设,全县基本形成了以“绿化苗木”、“农家旅游”、“生态观光”三个产业为发展主体和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型农村。据了解,如今林业产业已成为助推郫县一、三产业有机结合,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

  2006年全县绿化企业的总产值达91000万元。独有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使郫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85.00元。2006年林业总产值达203310万元,占全县GDP的20.29%,森林覆盖面积100.8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25.15%。这一串实在的数据,就是“绿色小康县”这顶桂冠承载着的沉甸甸的分量。

  绿化苗木和农家旅游两翼齐飞

  “我今年50了,外出务工不现实。现在家里的田租给公司,我又可以到园区务工,土地租金和工资就是两份收入了,再加上离家近,家里还搞一些养殖业。这一个月的收入比以前强多了。”说起花卉苗木产业给自家增加的收入,家住郫筒镇中心村的严修群笑得很开心。记者从郫县林业部门了解到,郫县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鼓励广大农户种植绿化苗木,绿化苗木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绿化面积已达10万余亩,销售收入25000万元,仅这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即达735.94元。

  通过招商引资,郫县先后引进了“浙江森禾”、“深圳朗钜”、“天津杰诺康”等大型龙头花木企业,把现代化的管理、先进的理念和机制、领先的科技和优良的品种以及成熟的市场体系,与自身的资源进行对接和整合,实现产业的有效调整和效益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花卉苗木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了友爱农科村、春台村、蜀西花卉产业园区、花园筒春村、唐元钓鱼村等10多个苗木示范基地。

  据悉,在大力引进龙头企业的同时,郫县正规划建设一个集苗木交易、旅游观光、科研培训、园林设计、休闲度假、花木租赁为一体的基地型市场,并逐步发展成西南最大的综合性花木交易中心。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郫县还不断创新林产发展路子,采取在林下种植菌子、养鸡、发展木本蔬菜香椿、笋材两用竹(雷竹、麻竹)等方式,为农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

  郫县的“农家乐”旅游业蓬勃发展。随着花卉苗木产业的不断发展,将苗木的生产种植景观化,在全国率先兴起了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农家旅游。其中以友爱农科村最具代表性,被誉为“中国农家旅游发源地”、“AAA级乡村旅游”、“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花园”,胡锦涛、吴邦国、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全县共有农家乐300余家,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农家乐模式已成为农村一、三产业有机结合,富民增收的典范。2006年全县以“农家乐”为主的森林旅游业产值达45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4.70元。

  建绿色家园 带动新农村绿化建设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郫县农民们开始集中居住在统一规划的新村,在既能保留“岛式”绿化风格又体现新村风貌的基础上,从2005年起,郫县率先在唐元镇长林村开展“绿色家园”建设,之后又在唐昌镇的战旗村,花园镇的麻柳村、江安村,友爱镇的筒春村等十多个农民新村开展“绿色家园”建设,栽植速生乔木1万余株、绿化地被物5万平方米,既满足农民遮荫需要,又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

  现在,郫县已形成了以农村庭院“岛式”绿化为主体,以河渠、道路村网为骨架,以城镇、工业开发区、重点镇、大型企业、绿色家园等景观绿地系统为亮点,“点、线、面”“乔、灌、草”“花、果、竹”相结合的生态体系。

  机制创新 推进林权改革

  郫县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生态建设。同时,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生态建设。形成县、镇、村、社、农户和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参与生态建设的方式,发展生态林、观光林和经济林,达到以林养林、兴林富民的目的,有效地突破用地和资金的制约,避免政府长期投入和唱独角戏的局面。

  郫县林业局局长付强向记者介绍,郫县全面实施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完善森林、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合理流转的市场化运行方式,建立林权登记管理交易中心,实现森林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他说:“将农村宅旁林木权属落实到所有人身上,并颁发林权证,在法律上给予确认,有效扩大农户的资产,同时为农民融资发展生产,提供资产抵押。明晰国有林木的权属,拓宽融资渠道,解决生态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既盘活国有资产又解决了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建立完善 林业服务体系

  林业产业的发展,城乡的生态建设,离不开林业科技的保驾护航。在郫县林业的发展中,建立了以郫县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为主体,五个林业片站为支撑,各苗木营销协会、苗木经纪人协会为基础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还与四川农业大学、省林科院密切联系,进行新品种引种试验、推广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开展了失地农民林业实用技术培训、林农苗木种植技术培训,以提供苗木产销信息等服务,提升了全县林农的生产技术水平。2006年以来共开展培训30期,培训失地农民6000人次。

  采访后记

  绿色GDP与绿色小康

  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中国人自古对于“小康”生活,就有着不懈追求。如果说在GDP前冠以“绿色”,是对“唯GDP论”的“改良”,对国民经济既要进行投入—产出的核算,又要进行环境—资源的核算,将生态环境的价值计入经济价值之内。那么绿色的小康就是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写进报告的还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些都在昭示一种“绿色”的发展观,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绿色小康”无疑是这种发展理念的最佳代言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