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色,戒》:一段百感交集的旅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08:09 国际先驱导报
情节剧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假乱真,让观众信以为真,以至于“戏假情真” 【作者】卫西谛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关于《色·戒》,话题已是多到光列目录就能撑满整篇文章了。若是言简意赅地说,李安拍这部电影就是拍“戏假情真这回事”。所谓“这回事”,既是男女那回事,也是电影那回事。 看这出戏首先要弄明白:王佳芝为什么会应允色诱易先生。原著和电影都没有明言:或许是因为爱国热忱,或许是因为一丝暗恋,或许是因为难却情面,或许是因为一时冲动。想像空间很大,尤其是李安选择了王力宏出演爱国学生邝裕民,关于爱慕的想像更可能被坐实了。 在众说纷纭里,我认同一种说法,王佳芝之所以愿意承认种种不堪,而去做间谍兼情妇,是因为表演的欲望。 在电影里,你可以感到她面对台下观众齐声呼应时的激动,这令她充满欢欣、甚至留恋于散场后空置的舞台。早在原著里,张爱玲也已经写好了,她满足于“下了台不下装”。就像老吴说的,王佳芝的优点是“她不当自己是特务,只当自己是麦太太”。 若拿人生当做舞台,那么表演真成了陷阱。王佳芝“入戏”以后,有一大段不可自拔的独白,直听得老吴与邝裕民无法忍受,我相信观众也在心里翻起巨浪。与易先生交往愈深,王佳芝愈从演员转变为女人。她逐渐有了千般万种平常女人的心思:比如与易先生性爱场面的递进,是女人情欲的满足(大陆版剪去了这一层意思);比如看到鸽子蛋钻戒时的心潮澎湃,是女人物欲的满足。说满足并不准确,这里面还有感激、甚至还有温暖。 而最女人的想法是,在心里反复问“他是不是还有别的女人?”这已经说明间谍与情妇这两种身份在王佳芝那里逐渐融合了,其标志性情节是她为他唱了一曲《天涯歌女》。最后王佳芝放走易先生,可以当作是她的情妇身份战胜了间谍身份,起码在一闪念之间。虽然大陆版将“快走”改成“走吧”,却也无法掩盖这一事实。 整部《色·戒》,李安都在围绕“戏假情真这回事”在拍。但是要拍出这回事,电影不像短篇小说,可以用几句心理旁白做到,而是用一个个场景堆砌起来的。情节剧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假乱真,让观众信以为真,最后达到“戏假情真”。李安深谙这一点,一丝不苟地去做。许多访谈报道李安描绘旧上海街景的搭建,细致到三轮车车牌尺寸都是真的。只有李安的历史真实构成后,张爱玲的易先生与王佳芝才能得以在银幕重生。 作为导演的李安倒像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这么说不完全是贬义而是敬服。在《色·戒》里每场戏都栩栩如真,不光是置景道具,男女情感也是。这有赖于李安高明的手法。但这里也有我的不满足:的确小说里物的一面、性的一面是被最大程度地呈现出来了;但是心的一面,仍嫌有些含糊。 镜头删减之后,大陆影院里常有笑场,这意味着观众未能进入规定情境。这种心理的微妙之所以有些含糊其辞,可能源自李安与编剧王惠玲的忠实。尽管剧本在原著基础上做了诸多“拆解、重组、延伸、填充”的工作,但始终在小说文本和小说作者上打转。剧本创作的技术性无可挑剔,但未能跳脱开来。相比之下,同样改编自小说的《断背山》电影视野似乎比原著更丰富。 看到《色·戒》结束前那个瞬间的闪回时,一句响亮的“王佳芝,你上来”的话语忽然出现,真有种往事历历在目的百感交集。这百感里面,倒是有一种是小说里原先没有的,那就是对青春的怀恋和慨叹。 精彩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