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无影灯下点亮生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1日06:24 深圳商报
深夜电话铃响起,南山医院的外科主任王利边穿衣服边直奔手术室 无影灯下点亮生命 当人们已经入睡,甜甜地进入梦乡,他们依然在治疗室里、在无影灯下、在病人身边,履行自己救死扶伤的使命。深夜12时30分,当记者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看到每人布满血丝的双眼,深深感受到他们的尽职尽责。他们身上闪耀的光芒,如星星点亮了生命的夜空。 11月9日深夜12时30分,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手足显微外科,灯火通明。 “急诊!又是一台急诊手术!”40多分钟前,刚刚躺下的南山医院手外科主任王利,接到了值班医生的电话。他从床上爬起来,边扣衣服边直奔医院。 倒车撞门柱保安脚被砸 这次是一名右脚受伤的保安员。送院之前,谁也没想到他会伤得那么重,重到被门柱一砸竟然要截肢。而截肢平面,必须要科主任深夜赶来亲自定方案。 36岁的小杨是南山某材料仓库保安员。当晚11时许,他在仓库门口指挥倒车卸货。岂料司机打偏了方向盘。货车屁股一下别挤到了门侧边。门柱轰然倒塌。小杨躲闪不及……随着一声惨叫,鲜血从右边的鞋子里一下涌了出来。工友们扒下小杨的鞋子,发现他的右脚像裂了大口的饺子:肌腱、血管、神经、骨头,全部从皮里翻出来,惨不忍睹。大家慌了神,抬着他飞奔至附近的南山医院。 急诊科医务人员对小杨的伤口做了清创和临时包扎止血处理,随后转往手足显微外科进一步治疗。 “你放心,我们会尽力的” 不知处理过多少伤手伤脚的手外科值班医生张鹏,看到小杨的伤势也有点吃惊:“砸成这样!右足面2/3严重畸形,失去了正常组织结构,伤口内不仅被黑色异物污染、肌腱断裂、多处骨折外露,需要截肢。”他立即拨通了科主任王利的电话。张鹏说:“今晚这台手术不管做一个小时还是七八个小时,医生们明天还要照常查房或者出门诊、做排期手术、讨论病例……” 王利已经习惯了一次次夜里被叫醒,在月光下、在寒风中……赶到医院组织、主刀抢救。手脚是人身上最灵活的部位,也是最易受伤的地方,包括工人加班、喝醉斗殴,或者夫妻打架中。手足显微外科约有30%的手术需在夜间进行,具有修复组织多、手术时间长、病情急、病人多等特点。因此,南山医院手足显微外科7名病房医生曾留下了连续手术20小时的工作记录。 12时30分,手术已经开始了。病人腿部覆盖着绿色的方巾。尽管做了腰下麻醉后神志是清醒的,他非常安静。小杨记得手术开始前,王利俯下身在他耳边说了一句:“你放心,我们会尽力的。”医生坚定的信心带给病人莫大的安慰和鼓励,这比任何镇静剂都管用。 缝上最后一针,王利舒了口气 手足显微外科是一个要求医生既能吃苦耐劳,又具有爱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的专业。手和脚有着丰富的组织结构。就拿夫妻俩吵架时最常见的割腕伤来说吧,一刀切下去,人死不了,但2名医生要搭台忙四五个小时,依次吻合缝衣线般粗细的2条血管、2条神经和12条肌腱。神经就像电缆一样,要一股股的吻合,哪条没缝上或者缝合质量不高,都会影响手部功能的重建,导致手指无法屈伸了,这就要求医生必须高质量地把每道手术程序做完。如果遇到截肢(指),要慎之又慎,尽可能人性化地给病人多保留一些平面。 “今天的手术,确定截除面在脚踝。”王利接过助手刘志海递过来的笔,在病人的脚上划了个圈。他们熟练地对病人创面的黑色污染物进行清洁,对残端进行修整:磨平骨头断端;从残端处找出神经予以切断,使其回缩于软组织中;输血…… 手术一直持续了5个小时。在敷料包扎前缝上最后一针时,王利才舒了一口气,轻轻晃了晃脖子。缝合用的针线比头发丝还细,稍稍喘气就会吹飞,要求医生盯着显微镜一气呵成。手术下来,脖子僵直,眼泪直流并不是稀奇事。20多年来,保持一个姿势长时间做手术,给不少医生的颈椎、腰椎都留下了行医的印记。可是,他们知道,病人保存一条腿、一根手指,最大限度恢复器官功能更重要。 午夜,“绿色通道”紧急启动 宝安妇幼保健院生死线上救回新生儿 午夜12时30分,宝安城区一片寂静。宝安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儿监护中心,气氛依旧紧张。医护人员的心,如心电监护仪上的波线,被一名刚出生的危重患儿紧紧牵着。 “医生,救救我儿子!”一小时前,宝安妇幼保健院的急诊科匆匆地跑进一对男女。女的怀里抱着婴儿,男的脸上挂着泪水。两人的手上和身上全是鲜血。蜷缩在小毛毯里的婴儿脸色苍白,鲜血不断地从口腔鼻腔内涌出…… 原来,这个婴儿是在家中出生。男的是婴儿父亲,女的是婴儿的姑姑。为了省钱,他们请了一个湖南老乡过来接生。没想到孩子倒是顺利生下来了,情况却不妙。 “立即送新生儿监护中心!”急诊科启用了“绿色通道”。由科副主任叶贞志及住院总值班医生袁毅、二线值班医生陈朝红等组成的抢救小组,等在病房。 “心跳,微弱;血压,测不出;出血,越来越大。”陈朝红初步判断:窒息合并肺出血,而且病情已相当凶险,出现了危重患儿临终前的表现。“找家属谈话,同时向院领导报告!” 抢救室外,婴儿的父亲拿着《病危通知书》的手在发抖,嘴里不停地说:“没想到事情变成这样。”抢救室内,叶贞志向副院长兼科主任卢光进汇报了病情,卢光进在电话中指令:“尽全力抢救!”很快,卢光进、叶贞志等专家也赶到病房。气管插管、吸痰、呼吸机通气、抗休克、监测生命体征、保温……几乎所有的抢救措施都压上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患儿的肤色开始慢慢转红,血压开始慢慢回升,气管里的血液明显减少了。“抢救措施是准确有效的!”所有在场的人都舒了一口气。 可是,工作没有结束。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病房里暂时的宁静:总值班医生袁毅拿起电话的同时,看了看墙上的钟:时针分针刚摆过12时30分。“请新生儿科医师马上到产房监产,胎儿情况很不好。”袁毅快步跑向产房;“我是观澜医院产科,有一位刚出生的小孩发生重度窒息,请你院紧急会诊。”电话里又传来求救声,值二线班的陈朝红提着出诊箱,急匆匆地登上救护车,赶往60公里外的观澜人民医院参加抢救…… 公明人民医院受伤病人接踵而至 断指再植手术一直做到凌晨 11月9日晚12时30分,光明新区公明人民医院手术室,几名身着绿色手术服的医护人员匆匆跑到医生休息区,从墙角的纸箱里掏出方便面,就着开水一冲,心急火燎地吃起来。 一台手术做了8个小时 一名断了4根手指的工人当天下午4时被推进来,手术一直做到现在才结束。而急诊科已经通知,几分钟后,一名在施工中从高处坠落重伤的工人,马上又要推进来。医护人员必须争分夺秒,在连台的空隙补上还没吃的“晚饭”。 手术室对患者来说是相对神秘的科室;对医生来说却责任重大。今年前8个月,公明医院住院手术为6507例,剖宫产手术为695例。相当于一月要完成900台手术,一天就是30台手术。加上基层医院处在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线,70%的手术是急诊。病人多在深夜送入院。21名医护人员连轴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可想而知。 手术室主任李国宏告诉记者:“上了班,绿色的衣服一穿,两道门一关,围着病人从天亮忙到天黑。这是手术室医护人员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病人在手术台上睡着了,家属在门外等着,很难明白医护人员怎样为他们付出的。” 当天下午约3时,公明街道某厂工人被切割机切断右手4根手指。工友用纱布包住4根断指,把他送进医院。病人还不满20岁,没有了右手的4个指头,对他以后的人生会造成很大影响。 病人下午4时推进手术室。两名手外科医生和一名麻醉师搭档,加上护士。手术从中午一直持续到晚上:一进手术室,即开始清创,在显微镜下一点点地把伤口仔细清理干净后,再对上骨头,把血管、神经、肌腱一点点地缝合。当手术进入最关键阶段时,夜幕也完全笼罩了鹏城。 手术空隙方便面充饥 将近8个小时的手术中,光找出血管就花了2小时。医护人员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4根手指上。谁也没有想起是否过了饭堂开饭时间,或者叫个外卖,直到手术结束才听到肚子饿得咕咕叫。可是,又一个急诊病人要推进来了。于是,趁着换台的空当,手术室里的人赶紧冲碗泡面顶顶。而方便面也成了手术室之外,全院其他科室独一无二的消耗品。一个月得消耗好几箱。 公明医院手术室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人人都很忙,没人能顶替你,忙完了择期手术有急诊还得自己上。李丽明好几次早上来交班,看到他们一晚连做8台手术下来,面色苍白的坐在凳子上喘气,非常心痛。 这几年公明医院一直保持手术零事故。科主任李国宏说,这恐怕是手术室医护人员付出那么多辛劳之后最感欣慰的事。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秦兴梅通讯员周健鹏郑虹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陈锡明秦兴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