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民间工艺产业化手工艺人想些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2日02:15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本报记者王向华民族民间工艺能不能产业化,一直是个议论纷纷的话题。

  有专家认为,对民族民间文化更多的应抢救保护,谈产业化为时过早。但在成都举行的第九届西部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礼品博览会上,记者却听到了来自手工艺人的不同声音。

  [声音一]

  想扩大规模,苦于缺资金

  刘开君创作的苴却砚已颇有名气,不仅有名人收藏,一些海外华人也慕名前来购买。面对市场热,刘开君憧憬着扩大规模,却又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主要是缺资金。”刘开君坦言。购买原材料需要强大资金为后盾,扩大规模租赁场地,也需要大量资金。招收徒弟,不管徒弟出没出师,报酬也是要付的,因此也不敢贸然收徒。刘开君的研究所,便一直维持着原来的状况。

  据了解,各级政府每年都有一定资金用于扶持民间手工艺,但由于体系非常庞杂,又非常脆弱,有限的资金,往往成了“胡椒面”,很难在推动发展上真正发挥效力。于是,社会资金的注入就有了特别的意义。如成都棒棒娃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加盟蜀绣行业,成立四川天府蜀锦有限责任公司,吸纳了一批绣工,蜀绣在制作精度上、生产规模上都有所提升。

  [声音二]

  想拓展市场,苦于没通道

  小作坊生产,仍然是我省民间手工艺的基本状态。在展场上,蜀绣艺人冯玉英递给记者一张名片,地址一栏写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泉街道迎宾路社区4幢3单元5楼1号。一看便知是家庭住址。“没得法子,成都没有一个蜀绣的集中生产地,外面商铺收费太贵,绣花店只好开在家里。”店铺开在家里,客户自然只能通过朋友、熟人介绍,走市场的门路很有限。冯玉英也靠一些展会亮亮相,这成为她难得的对外展示、宣传的窗口。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靠熟人介绍做生意的手工艺人目前仍占大多数。刘开君亦如此,买主都是熟人介绍到攀枝花去的。在他看来,目前最苦闷的就是没有一个常规的销售通道。他认为,“仅仅靠抢救性保护,保护不了民间手工艺。民间手工艺的生命力,只有在不断走向市场中,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声音三]

  开发新产品,苦于品牌弱

  “搞产业化,品牌最重要。”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任瑞华在饱受盗版之苦后感叹。过去,他设计的产品多为较简单的花瓶、烟灰缸等“大路货”,往往一上市就被人仿造。在盗版的逼迫下,他开始走高端路线,生产繁复的陶瓷艺术品,并注册了商标。但相应的问题又出来了———产量上不去。没有一定的产量,产业化从何谈起?

  “景德镇陶瓷与日本陶瓷差距太远,问题出在观念上。”他从四川的谭木匠、美国的肯德基受到启发:一定要走进千家万户,在民间广泛流传,艺术品才有价值。于是,他萌生了开连锁店的想法,确立了走“两端”的思路,即高端和低端。

  如今,任瑞华注册了一家公司,以“任瓷”为品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和现代工艺美术相结合的日用工艺品。融合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运用现代和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手法批量生产,以实用为主,同时有一定的艺术含量和民族特色。任瑞华满怀希望,“任瓷”从此可以进入平常百姓家。而更大的梦想,则是把“任瓷”产品销到海外去。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