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推广海葬化解“死墓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08:30 东方网-文汇报

  入土为安,树碑立传,这些中国人最传统的丧葬理念,如今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统计数字表明,按现在的墓葬形式,上海80%的公墓,平均在7年内,将相继进入死墓阶段,不能再入葬新的骨灰。昨天上午,出席上海第三届国际殡葬论坛的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我国著名公墓研究专家、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呼吁:应严控墓地,大力推广海葬。

  上海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死亡人口”曲线预测,年死亡人数呈增长趋势,从2005年到2045年的40年内约有“亡口”600多万。如以单个墓穴耗地3平方米计,共需土地约3万亩以上。

  乔宽元2006年完成的《上海公墓业发展规划研究》表明,目前上海拥有的43座经营性公墓,按照80%采用传统葬式计算,平均7年内上海将陷入“死墓危机”。

  海葬人数逐年增加

  近年来上海墓地的面积已从传统的3平方米变成了1平方米。而在一些经营性公墓中,上海的各家公墓也千方百计,试图通过各种新型的葬式来缓解墓地用地紧张的矛盾,如通过室内葬、草坪葬、植树葬等。

  同时,上海自1991年3月推行海葬以来,这种不占地的葬式正逐步被市民接受,选择海葬的人数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加,截至昨天已有13638具骨灰撒向了大海。

  破除观念上的“死结”

  上海殡葬服务中心文化研究所所长诸华敏认为,要化解“死墓危机”,关键出路在于破除观念上墓穴越大越好、骨灰保存周期越长越好、单一保存骨灰、轻视人生文化的“死结”。如果我们广泛采用节地葬、花坛葬、壁葬、室内葬等,平均占地不到0.2平方米,那么,“死墓”之忧就可以得到缓解。

  专家介绍,海葬对土地的占用率为零,是最彻底的节地葬。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推广海葬,不仅体现移风易俗的先进殡葬文化,同时,也是对土地资源紧缺的积极回应。考虑到推广海葬可大大节约土地资源,上海市从今年起,每一份骨灰撒海给予了400元补贴。

  进入2007年,上海的公墓业已进入第二次殡葬习俗革命阶段,即提倡少占地或不占地的葬式。我国目前墓穴用地使用权期限最长为70年,据悉,正在修订的“殡葬条例”有望将墓穴用地使用权期限缩短为30年。如此,上海紧张的公墓用地将得到缓解。

  本报记者周其俊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