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女子苦寻两月引出骗子追踪:征婚骗子缘何屡屡得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05:53 广西新闻网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经小飞

  连日来,本报关于婚骗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一些征婚骗子屡屡得逞等问题,不少读者来电发表意见和看法。有人指出,目前婚介市场鱼龙混杂,网络、电视、报纸对此类广告审核不够严格,再加上一些应征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以及有关部门在打击婚骗面临举证难等诸多问题,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

   信息真实性无法保障

  从连日来被骗者反映的情况来看,他们获知征婚信息的来源主要是从报纸、电视及网络上得知。由于征婚信息的真实性无法求证,一些应征者经不起诱惑,掉进了骗子设好的陷阱。

  据了解,许多媒体将征婚、交友等分类信息承包给广告公司经营。因利益驱使,广告公司在审核过程中,因把关不严,或者还不具备辨别证件真假的能力,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一曾刊登征婚广告的读者向记者透露,有几次他去刊登广告时,只带了身份证复印件,但公司没有核实就给他刊登了。

  另一名曾在婚介所工作过的女士反映说,一些不法婚介专门骗介绍费和见面费,只要你愿意掏钱,身份证、离婚证什么的,根本不用出示。

  一读者认为,发布在网络上的征婚交友信息更没保障了。所有的信息和情况只需自己任意填写,根本不需要任何身份认证,其中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完全要靠应征者去把握和判断。

   多数被骗者选择沉默

  绝大部分遭遇婚骗的人,虽然精神和物质上受到损害,但碍于面子,往往选择沉默,去报警求助的人占少数。

  去年6月,黄女士通过上网认识的甘某,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就骗走了她1万多元。对每月只有800元工资的黄女士来说,这1万多元是她积攒了3年才存下来的。黄女士说,她对报警追回被骗的钱不抱希望,干脆选择不报警,一方面是觉得麻烦,一方面担心身边的亲戚朋友知道此事后,用异样的眼光看她。直到看到本报有关婚骗的报道后,黄女士才鼓起勇气向记者说起此事。

  据了解,那些被骗1000多元或几百元的应征者,往往都是自认倒霉,去报警的人就更少了。

  市民陈先生谈到,正是绝大部分被骗者不愿报警,不去揭穿这些骗子的把戏,才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比如,骗子骗了第一个人后,改一下姓名,换一个号码,又继续骗下一个。如此恶性循环,上当受骗的人会越来越多。

   揭穿骗子面临举证难

  据介绍,一些被骗的应征者因不甘心而选择报警,但在报警过程中,也时常面临举证难的尴尬。

  今年5月,邓女士经过三个多月的跟踪,最终把骗了她3000元的黄某送进了派出所。可狡猾的黄某却坚持说不是骗她的钱,而是暂时借用。邓女士虽然有对方的借条,但民警也只能以经济纠纷来处理。黄某把钱还给她后,警方因证据不足,只得放人。

  韦女士也有类似的经历。她去报警时,民警告知骗子构成诈骗的证据不足,除非她能找到几个被对方以同样手段“借”钱的人同时出来作证。

  方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她被苏某骗走了3万多元后,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她找到了另两名被苏某骗的女子。可去派出所报案时,由于证据不足,至今她们还在为如何追回被骗的钱而苦恼。

  南宁市一律师事物所的蒋文灿律师谈到,如果指控婚骗者诈骗,必须要多人指证对方多次使用同样的手段“借钱”,而且金额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以诈骗起诉对方。

  有关人士指出,目前婚介市场鱼龙混杂,一些黑婚介到处做广告,而正规讲信誉的婚介所却屈指可数。再加上信息传递不对称,许多征婚者根本不知道哪些婚介所是正规的,哪些婚介所是骗人的。在真伪难辨的情况下,应征者往往容易掉进黑婚介设下的骗局。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