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周末》给了我一个支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10:29 周末

  -高 剑

  1996-2002年在周末报工作

  2002年,上海《外滩画报》,编辑

  2003年,《求是》子刊《小康》,执行副主编

  2005年,《都市文化报》,现任该报副总编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这是阿基米德的想法,不是我的。

  1996年的夏天,当我以《周末》为支点,开始新闻职业生涯时,支点那一头等待我撬动的并非是做“一个优秀的新闻人”之类的宏图伟志。我的“地球”非常现实,就是保住饭碗。

  记得刚进报社,时任《周末》主编的龚惠民总编就说过,《周末》有自己的用人标准。标准有数条,核心内容就一个:《周末》不养闲人,想留下来,凭实力说话。当时的《周末》人才济济,想在这样的团队里讲“实力”,谈何容易!何况,我又是理工科出身,新闻业务的底子“干净”得跟白纸一样。

  好在《周末》有传统,只要你肯干肯吃苦肯学习,报社就给机会。

  于是,白天采访,晚上学习,狂补充电。除了补充新闻基础知识而外,龚总还开了张书单,都是经典作品,囊括了新闻、历史、文学等很多学科。这张书单我一直保存着,只可惜,里面的书我至今仍未读完。

  现在回头想,在《周末》做编辑、记者真的很辛苦。在报社配电脑之前,稿子全靠手写,一篇稿子8000字,连改带眷清,一个晚上搞定;第二天还不能休息,盯版、校对,直到出清样付印。如果遇上大事件,出专刊,那就跟打仗似的,只要是为了抢稿子,天大的事情也先放到一边。

  那时候的《周末》就像一辆战车。当这辆战车狂奔起来的时候,不管是新人还是老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随着战车一同奋进。

  阿基米德最终没能撬动起地球,而我却保住了饭碗。在经过了三年的磨练之后,我甚至开始考虑,除了饭碗,支点的那一头是不是该加点什么!

  《问綦江,腐败究竟多深?》是我做的第一篇“大特写”报道。“大特写”一直是《周末》的王牌栏目,别说做编辑,就是给“大特写”做专职记者也是有门槛的。如果把《周末》看作是一支部队,那么“大特写”就是特种兵。能进“大特写”就是一种荣誉,它意味着自己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

  而我能进“大特写”,恰恰是个意外。

  1999年初,重庆綦江发生了彩虹桥坍塌事件,伤亡惨重。消息出来的时候,我和袁亦(后来她去了《现代快报》,任编委)正在姜雷(现任《江苏商报》总编辑)的办公室聊天。姜雷当时是“大特写”的编辑,一听到綦江的消息,很关注,当即要派人去现场。但他手上没人,“大特写”的记者都在外面,谁也脱不开身。当时我刚二十出头,正是气壮胆肥的年纪,想也没想,脱口就毛遂自荐:“我去!”姜雷当时有点犹豫,毕竟我没有做这种长篇报道的经验。袁亦在一旁也帮我说话,猛敲边鼓。不过事后,她有点后悔,因为她当时负责《周末》南京版的“调查”,手下也就我一个记者。我一走,她就得一个人扛起两个整版的报道。

  一个星期之后,稿子刊登了。标题是速泰春(现为周末报社调研员)和姜雷给起的(即便现在看,这也是个很棒的标题);原先的文章结构被大卸八块后,又来了个乾坤大挪移。尽管文章下面署着我的名字,但我清楚,这篇后来获得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的《问綦江,腐败究竟多深?》,我所贡献的只是奔赴现场的那一份苦劳。

  重庆綦江之行,最终成为了我进“大特写”的敲门砖;也正是因为加入了“大特写”,我才有机会去撬动新的“地球”!

  作客左元:

  从《周末》(上一轮)改版开始,我一直都关注着《周末》版面的变化。几个月下来,包括我身边的同事,都说《周末》变了,不是变得没有品位,而是在提高了品位的同时也失去了《周末》原有的休闲、娱乐、恬静、大众的味道,总之让人感觉《周末》离普通的读者越来越远。

  《深度》、《人间》、《西窗烛》等版面上的问题我在这里不想细说,我只想重点说说《原声》改版后给我的感受。

  左元,也许是我对《原声》的情有独钟,或许是我曾为《原声》付出过自己的心血,总之,我对《原声》由情感倾诉改为做“回望八十年代”后非常失望。或许编者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让该版面在全国多家报纸纷纷采写情感文章时独辟蹊径闯出一条适合本报特色的路来,从几个月的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是失败的。说实话,“回望八十年代”上的这些文章不错,可是左元你忽略了一个最浅显的道理,那就是,这样的文章不适合登在《周末》上,因为它离普通老百姓太远了,而《原声》的成功恰恰在于它的大众化。

  看到10月14日《原声》回头做情感访谈,从心里感到高兴。 小萍儿

  《周末》上一轮改版,我们自己本以为还行,以为我们的报纸有一定深度、有一定厚度了,也听到了一些叫好声。真的没想到会让小萍儿他们“感觉《周末》离普通的读者越来越远”。所以,大家需要多交流,才能让《周末》成为大家的《周末》。 编 者

  我订《周末》,从1998年到今天未断。1998年前是我老伴一直订的,旧报还存留着。老伴于1998年去世后,我接着订阅。《周末》的确是我的精神食粮,让我受益多多。我读报像学生读书一样认认真真地读,从头到尾都要读。《原声》8年我期期都看过,“回望80年代”的故事我最爱看,因为我一家是过来人。对《原声》以前我没有什么大的感觉,可现在不同了,感觉和思维进步了,你们帮助人功劳很大。

  10月14日那天,我接到邮局送来的10月11日的《周末》,先从头到尾粗看了一遍。当看到《周末》这期起新增《家庭》版,感觉挺新鲜,马上一口气读完。后又反复读了几遍,我真开心——“我和你”,我和《周末》是一家人了。编者记者的文章写得真好,我非常爱读。

  我没有给报纸投过稿,今天高兴地给《周末》寄上《周末》和我的合影一张。感谢《周末》给我一个好机会!

  安徽歙县上丰退休教师 方明珠

  《周末》在这里

  《周末》在上丰

  上丰是徽梨的盛产地。徽梨能治病,闻名全国。除了雪梨,这里还盛产柿、桃、李、桔等,上丰花果山是徽州的一处旅游点。我的家就在这里。

  我家的房子是二十多年前拆掉了老屋新建的,占地3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院子里种有一棵石榴,到了秋天,客人来,都能尝着鲜美的石榴味。还有桂花树、桔子树……可以说,我家院子里一年四季都有花,还有盆养奇松怪石,还有水井、鱼池。新房子东西两面都有大门,西边门前有小溪,清清的溪水经过我家门口流向大河。

  我是在上丰中心学校教了40年书退休的。儿孙们多数在本县工作,节假日都有人回老家帮我做事。

  我很幸福。

  10月20日,星期天,孙子回家给我和《周末》合拍了这张照片。 方明珠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