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驻地记者在行动(八十一):他们把下岗当作创业的“第一桶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10:44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下岗给了他们发展机会

  曲沃县老中青鞋行的老板李俊生、王灵芝夫妇,在当地鞋业行当中小有名气,可谁能知道李、王夫妇是当年国营皮革厂的职工,在他们新婚不久却双双下岗。在生活无助之下,他们发奋努力,创下惊人的业绩。

  王灵芝说,1989年她与李俊生结婚,夫妻俩都在同一个厂上班。谁知好景不长,皮革厂改革,二人下岗,这让幸福的小两口感到苦恼和无助。为了生活,经过他们商量决定用原有的一点技术对外加工、定做皮鞋。当时的条件很差,都是手工处理,加上没有资金,没办法,只好向亲朋好友借点,再通过关系赊来一部分用料,就这样他们俩在家里办起了“加工厂”。手工作业很辛苦,白天忙得不能停一下,晚上还要加班到一两点,手上经常打满血泡,还结了厚厚的茧,这一干就是五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技术和手艺已跟不上时代,无法满足客户的更高需求了。怎么办?他俩决定去南方取经。从南方回来,他们不再加工鞋,而是想到给皮鞋生产商代卖。1992年,他们开起了一家不大不小的皮鞋专卖店,为了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就给小店取名老中青鞋行。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原来的小店有些紧张了。为了扩大市场,2002年,经过慎重考虑后,他们又开起了一家上规模的老中青鞋业超市,从不同档次,不同款式,不同价位来满足本地消费者。2004年,他们又开起了一家专卖店。

  王灵芝感慨地说:“下岗并不可怕,我认为,是下岗给了我发展壮大的机会。”

  从下岗女工到美容专家

  在运城,早就听说有个下岗职工杜红遐办的医学美容店很红火,11月16日下午,记者赶到这里对她进行了采访。

  杜红遐虽说已人到中年,但由于从事美容职业的缘故,她看上去依然青春靓丽,充满魅力。当了解了记者的来意之后,她讲起了自己的坎坷人生。

  她上世纪90年代初高中毕业后,被招聘到临猗县的一家银行从事金融工作,一直干到1997年。在7年多的时间里,她勤勤恳恳努力工作,盼望有一天能够得到转正。但是由于是合同制聘用职工和方方面面的原因,临时工的身份总是去不掉。在看到前途渺茫的情况下,1997年7月,她毅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人生。

  已经30岁的杜红遐下岗后该干什么呢?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美容店里做美容时,看到很多女孩子脸上都长满了青春痘,不惜花钱去掉它。但由于不是医学美容店,很多女孩子扫兴而去。看到这个情况后,杜红遐就萌发了一个想法:何不办一个医学美容店来创业呢?于是,她在反复考察之后,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先后在北京、西安等地的医学美容学校进行了学习,在已经完全掌握技术之后,于1999年在临猗县开办了一个医学美容店。两年多的时间里,她先后为2000多人进行了医学美容。

  在事业小有成就之后,杜红遐又有了更大的想法。“平时自己用的都是别人的产品,为什么不创出自己的牌子呢?”2006年6月,她果断地注册了自己的“好姜霖商茂有限公司”,求助北京、西安等医学科研单位,很快开发出了好姜霖系列美容产品,已经畅销到全国100多个美容店,年产值达到100多万元。杜红遐在自己初步发展起来之后,也注重为社会做公益事业。现在,她这里已经安排了80多名下岗工人上班,昔日创业者,今成带头人。

  下岗女做了产品总代理

  11月16日上午,记者在离石市“香港鞋博士擦鞋吧”采访了靠擦鞋为生的下岗工赵秀萍。赵秀萍的这个擦鞋店,有整齐干净的设备、多种多样的产品、衣着整洁的员工,每一处都昭示着经营者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

  赵秀萍的丈夫叫李月新,他们有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原先夫妻俩在临县电石厂上班,2003年由于厂里不景气,需要裁员,于是夫妻俩就双双下岗了。下岗后,夫妻俩买了辆车开始跑运输,但天有不测风云,在去年的一场车祸中,其丈夫李月新因车祸身亡,无奈之下,赵秀萍在马路边开始给过往的游客擦鞋。考虑到孩子在慢慢长大,靠在路边擦鞋是不可能维持生计的,她决定开一家像样的擦鞋店。经多次打听,她最后看中了“香港鞋博士擦鞋吧”,经过四处筹借,终于做了“香港鞋博士擦鞋吧”山西的总代理。

  赵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的社会,鞋是人人需要,开个擦鞋店,生意肯定可以。但是开店并不像她想的那么简单,每天只有100多元的收入,而一年的房费就一万七,加上工商,税务等,一天开支下来,赚头就不多了。“但是我不灰心,我下一步打算去总公司考察一下,把店面扩大。”她充满自信地对记者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相信我的生意一定会好的,在未来的市场一定很火爆!”

  吉安明从小打小闹走来

  下岗多年的吉安明,和记者不愿多谈他原来单位的情况,甚至连当初单位的名称都不让记者写。只是说,今天能有自己的公司、有自己的事业,并在长治市的建筑装潢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一靠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二靠自己做事的诚实厚道。

  11月17日下午,经一个朋友介绍,记者在长治紫金东路路边一家饭店的装潢工地,见到了长治市馨雅装潢公司经理吉安明。他用手一指说:“你看,这个工程装下来也就是四十多万元!看似不起眼的小活,但这是基石。我开始在这个行业里干,可不是这样,小打小闹的活儿根本就看不起,也可能是自己年轻,做什么事都想一口吃个饱,我做的第一个工程,就栽进去40万元。”

  他说:“这头一脚我就赔进去这么多,那个时候我真的是连死的念头都有。后来,在亲戚、朋友的开导和支持下,我开始专做家庭装潢。慢慢地自己认识到,万丈高楼平地起是有道理的,只有从小打小闹开始,才有可能成大事。也就是从那时起,几千元、几万元起的小工程,我也开始接了,一路走来感觉自己踏实多了,我的公司也开起来了,并且从一个‘三级’资质的小装潢公司到现今年扩张为‘二级’资质的大公司。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装潢工程,咱也能保质保量拿下来,因为我公司有一支专业精、素质好的管理人员和70多人的施工队伍。”

  做馒头的和总理握过手

  贺明福,晋中“一家子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全国再就业优秀个人”。11月17日下午,记者在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找到了他。

  老贺今年44岁,当过兵,退伍后在榆次电缆厂工作。2002年,他和妻子双双下岗,那段日子对老贺来说是痛苦的,他甚至觉得这个家就要完了。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老贺毅然走上了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做什么好呢?稍微大些的事情吧,自己既没有资金,更没有经验,根本无法入手;摆弄个地摊,虽然投资少,但回报极不稳定。经过多次市场调查,老贺看准了与人们餐餐相关的馒头。贺明福骑着自行车到处跑,办理了营业执照,卖掉了家里的电器,还向亲戚朋友借了钱,买来蒸笼,盘起炉灶,发上面粉。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请教,他终于掌握了馒头的生产技术。这时,老贺又把竹蒸笼、泥炉灶换成了铝合金蒸笼和小锅炉,手工和面换成了机器和面,单一的馒头品种变为花样繁多的各色面食,家庭作坊变成了小型厂房,一天十几公斤的面粉用量,一下子增至二百多公斤。很快,老贺又为自己的产品注册了“一家子”专用商标,并得到了质量认证和食品标签认可。“一家子”食品不仅占领了榆次市场,还销售到太原、和顺、寿阳、左权等地,深受消费者好评。

  今年,老贺投资100万元新建了厂房和面积400多平方米的全封闭、全透明的馒头无菌车间及传统糕点车间,生产用机器也全部为不锈钢机械设备。由于产品质量好,品种多,现在每天的面粉用量已达到2500公斤。企业发展了,老贺依然没有忘记那些有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公司现有的32名职工中,有27名是下岗工人。公司被榆次区妇联评为“巾帼文明岗”,消费者协会授予其“放心品牌及文明商家”,还率先在晋中民营小企业中第一家成立了党支部。

  最后,他告诉了记者让他今生难忘的一件事。2004年9月,他以“全国再就业优秀个人”的身份光荣地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再就业表彰大会。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接见了他们,还和他握了手。老贺对记者说:“直到现在,每当想起那天的场景,我总是激动万分!”

  创业历经苦难终见彩虹

  今年45岁的荣狗栓原是盂县汽运二公司的修理工,上世纪90年代单位倒闭后,他先是出来四处为人打工,经过几年的拼搏,他现在终于有了一间自己的修理部。11月18日上午,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荣狗栓说,汽运公司原来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单位,因为县城以前车辆很少,谁家拉煤或运送东西都得去求他们,所以公司的职工很风光。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就不行了,效益越来越差,后来连工资也领不到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只好出来为人打工。由于他在单位的修车技术并不全面,所以人家给的工资也很低。为了能多开一点工资,也为了能多学一点技术,他到很多修理厂工作过,几年下来,工资虽然比原来多挣了几个,更使他信心倍增的是他的技术比原来全面了。

  2003年8月的一天,他在盂县的二级公路旁开设了自己的修理部――“狗栓汽修部”。开设了自己的修理部以后,他几乎把时间都放在修理部里,为了方便过往的车辆,他晚上也不回家,吃住在摊子上。由于他肯吃苦,待人又和气,他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

  最后,他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他每月最少能挣三四千元,他原来汽修厂的一些同事对他称羡不已,很多人还和他联系想跟他一起干呢!

  摸爬滚打艰苦创建事业

  在运城开过眼镜店,在大同卖过衣服,在朔州开过炸鸡店的李先生,现在又在朔州和朋友合开了一家烟酒副食店,这就是下岗职工李先生的创业经历。

  17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朔州市马邑路上李先生的店中,记者见到,该店门面装潢考究,占地100多平方米,店面显得很大,内部烟酒摆放整齐,看上去都很上档次。李老板说:“我们这个店共投资30多万元,光装潢费就花了7万多,不过每年利润还好,年纯收入10万多元,而且一张下岗证就为我省了很多钱。”

  他告诉记者,他原来在一家煤运公司当会计,由于单位效益不好便下岗了。下岗后他做过很多生意,先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去运城开了一家专治近视眼的眼镜店,半年后,他看着生意不错,便去大同又开了一家分店,没多久,由于该类眼镜竞争不过新产品,生意便冷淡下来,最后实在撑不下去了,只好关门。眼镜店关门后,李先生又在大同租了个店面卖起了衣服,不承想,由于他经验不足,又被人骗了,损失了好几万,几年辛辛苦苦赚的钱都赔进去了。灰心丧气的李先生带着失落的心情又回到了朔州,回家后几乎一蹶不振。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低价盘下了一个炸鸡店。开这种店的人少,投资小,风险也小,所以他顺顺利利地干了两年,也积攒了不少资金,去年,便和朋友开了现在的这家烟酒店。

  说起他的创业经历,李先生感慨道:“做生意有赚有赔很正常,重要的是积累了很多社会经验,这才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是永远不会失去的。”

  丢人的是没有骨气的人

  “下岗职工不丢人,丢人的是没有骨气的人,勤劳诚实动脑筋,照样活得人上人。”这是18日中午记者采访下岗老工人徐根虎时,他反复念叨的两句话。

  徐根虎今年58岁,原忻州市(现忻府区)搬运公司工人,1989年3月,公司效益不紧气,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干了20多年的工作单位,回到了农村的家里。看到3个尚在上小学的儿女,看到满脸愁容的妻子,他一筹莫展,夜不能寐,劣质纸烟抽了好几包。“当时我也怨过政府,更怨过自己,甚至埋怨父母生不逢时,头发掉了一大把。过了几天,又想,比咱有文化的工友不也一起下岗了吗?后来,我就骑着自行车四处转悠考察,黑夜回家琢磨。记得当时是正月底,一位卖肉的人说,现在生肉好卖,下水没人加工。我心里忽然一亮,就定下了加工下水的主意,经过与妻子商量,第二天就买了两副猪下水,开始了我的创业生涯。”

  刚开始,两口子十分认真地褪毛、清洗,精心配料,严格把关,香喷喷的猪下水出锅了。第一天,他们驮着下水跑饭店,让老板和厨师先尝后买,到了天近傍晚时终于卖完,晚上一算,除去成本两副下水竟然挣了15元,细算一下一月就是两百多元,相当于当时一个县长的工资!

  老徐说,刚开始时,人们看不起咱,这行业有些低三下四,到每年年底腊月要账,冰天雪地的,滑倒在路上碰得头破血流是经常的事,咱不在乎。后来,技术熟练了,又凭着色香味美干净卫生,在周围也出了名,有了一大批固定的客户,买卖也日渐好了起来。

  老徐现在3个孩子,念完书也成了家,原来的三间土坯房也变成了二层楼房。“生活富裕了,我十分感谢党和政府对下岗职工的关心和照顾。”

  政府帮下岗职工再就业

  11月17日,记者来到晋城市北大街原永进开的副食调味门市部采访,原永进高兴地说:“如果不是泽州县劳动保障局帮俺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就没有我今天的生意。”原永进原是泽州县清华商场的一名下岗职工,从一个国有企业职工到下岗工人,他经历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下岗那年,原永进刚刚而立,下岗后几年,他一直在求职的路途上摸爬滚打。有一次,他偶尔在书中看到一句话:“中国绝大多数年轻人不满足现状,但又不去努力拼闯,最后很多人就在怀才不遇的感叹中怨天尤人地度过了一生。”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他,他开始想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经过一番市场调查,他在晋城市区北大街开了一家副食调味门市部。同时在泽州县劳动保障局的帮助下,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在创业期间,不仅可以减免工商和税收,还可以拿到2万元的小额贷款。

  原永进说:“正在我创业最艰难的关键时刻,政府就把再就业小额贷款送来了。我向来觉得到政府办事特别麻烦,可申请小额贷款的过程让我彻底改变了这一印象,从提出申请到拿到贷款,前后没超过一个星期。”在劳动部门的帮助下,原永进所开的门市部一帆风顺,他还被评为“省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再就业先进个人”。

  执行:特派记者 黄江 常永銮 贾彦卿 马占富 马茂虎 薛完虎 特约记者 王海利 程亮 马累平 渠升飞 王怀兵 马云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