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新词汇 身边原生态》(十六):城市依赖症:只为城市那诱人的霓虹(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10:09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中国新词汇身边原生态》(十六):城市依赖症:只为城市那诱人的霓虹(图)

  【城市依赖症】

  光听名称,就能想象出它的“症状”:宁近城一寸,不下乡一丈;宁在城里苦熬,不去乡下领薪;宁在城里漂泊混生,也不到乡村干点实事;宁在城里做“黑人”(无房子、无工作、无户口),也不回原籍寻找出路……这种“病症”早已有之,近几年则集中表现为在城市就不了业就转去考研,或者低工资、零工资就业也不肯转向较小城镇,在城市把自己当文盲跟农民工竞岗等等,都是“城市依赖症”的具体表现。

  11月3日,又是一个周末。省人才市场。

  刘平安前脚刚刚踏进门口,就有些后悔了。人真多,放眼看去,如蚁攒动。

  他已经记不清自己这是第几十次踏进这个门槛。对于这个人才市场,他熟悉到了即使闭着眼也能找到门口的地步,但工作还是没有着落。

  刘平安2005年毕业于省城某高校。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他一方面辗转于各个招聘现场、各家招聘公司,一方面准备考研。他自己笑称这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这样做的惟一目的,就是要留在这个满眼都是霓虹灯的城市。

  漂在省城,刘平安的日子并不好过。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他打过许多临时工,干过超市导购,做过勤杂工,当过业务员……最为困窘的时候,他一天只有不足10元的饭钱。他租住在许西村一村民自盖楼里,“单间,原来每月150元,现在涨了,每个月得200多元。”困苦与执著并没有为刘平安换来应有的回报。第一年考研,他差了分数线8分。第二年,差了12分。“今年估计更不行,时间与精力都没上去,大部分时间都在打工,只能晚上回去看会书,总得先生存吧!”

  刘平安并不是找不到工作。他找工作有一个最起码的原则,那就是不是太原的公司他根本就不会考虑,“就因为这,确实也失去了不少好的机会。”而省城一些公司要求又高,应聘的也多。从选择到被选择,刘平安的就业之路越走越窄。

  对于生他养他的忻州市的小县城,刘平安有着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不是我忘恩负义,当你在城市里呆久了,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后,再回到县城,你也会感觉很不适应。”2005年大学毕业后,他曾经回到家里住了三个月的时间,他用“憋屈”来形容那段生活:“每天晚上不到九点街上就没有人了,饭店关门了,甚至连网吧也关门了。你想吃饭却找不到饭店,想上网却找不见网吧,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一点娱乐生活也没有,差点把我憋疯了。”除了上述理由,刘平安还有一个更为冠冕堂皇的理由:“城市越大,机会就越多,如果我回了小县城,或许能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但一辈子也就那么完蛋了。”

  虽然生活清苦,但也自得其乐。刘平安常常这样安慰着自己:“最起码我过的是我想过的生活,最起码在凌晨的大街上,我还能看到闪烁的霓虹灯。虽然现在我的日子苦了点,但我有的是机会。”他说,其实他有时候也很孤独,很想安安稳稳地做件事,不再去在乎什么地方,但他已离不开城市。四年的大学生活让他对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有种深恶痛绝的感觉。“再回头,不可能了!”

  一位教育人士用“馒头”来形容刘平安之类的大学毕业生:“考进大学的时候,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城市、有农村、有富裕、有贫穷,当他们毕业的时候,他们就都成了城市人,众多的大学生就像一个个白白的馒头,把城市当成了笼屉,挤在一起发酵。在他们的眼中,好像城市就意味着机会、意味着享受。”他说,究其根本,大学生这种对城市的依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不力、学业管理过于宽松、社会实践课程太少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席记者 黄泽雨插图:王素霞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