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黑三角”何以成为“金三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04:34 三秦都市报

  “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如果时光倒退5年,用这句话形象表述晋陕蒙接壤区的环境污染状况一点不为过。仅我省榆林境内,300多家煤矿、500多家各类高耗能化工企业,整天吞云吐雾不算,时不时让生产废物在场地周围肆意排放。环保设施简陋、高耗能、高污染,是外界对榆林及周边资源富集区的直观印象,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媒体曝光率最高的也就是这里的环境污染,因此地地处晋陕蒙接壤区,被媒体戏称为“黑三角”。

  然而,仅仅几年,地处“黑三角”核心区域的榆林市,以科学发展观贯穿能源资源开发的产业结构布局,倡响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在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的同时,采取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和环保工程措施,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整治,300多处土炼焦、700多处土炼油被取缔,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炼铁、小电石、小水泥等“五小企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大型的现代化工厂。天空中尘埃雾色少了,地面上清亮绿色多了,那顶曾被外界嗤笑为“黑三角”的帽子也逐步被渴望山清水绿的榆林人民掀掉,取而代之的是,随着大工业、大项目的启动与腾飞,榆林这片资源富甲天下的地方,又被人们冠上了“金三角”的美誉。

  民企遍地开花与污染之痛

  榆林地处我省北部,是晋陕蒙接壤区曾被媒体贬为“黑三角”的核心区域。这里资源丰富,能源资源中的煤、油、气在这里都能找到,而且堪称资源富集,能源资源潜在价值远在40万亿人民币之外。上世纪80年代,得益于国家对神府东胜煤田的开发,当地经济也迅猛发展,90年代初依托当地丰富资源快速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在西北也是一枝独秀,这为之后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带了个好头。与我省其它地市不同的是,榆林北部的神、府两县,市场经济意识尤为超前,廉价便捷的能源资源以及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成为许多优秀民营企业家开矿、办厂创业的首先。到90年代来末,统计资料显示,仅神府两县就有大小煤矿300多家,另有300多家焦化厂、80多家电石厂、50多家铁合金厂、20多家火电厂、30多家金属镁厂、20多家水泥厂。与此同时定靖两县打出的8000多口油井,更壮大了当地的民营企业。

  这些大大小小依托能源资源进行初级加工、生产的厂矿,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与现代化化工企业相比,这些企业属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企业在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让当地生态环境付出沉重代价。

  有人曾用“家家点火,村村冒烟”来形容当时地方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景象。

  “经济是发展起来了,可环境是变糟了”,在府谷县曾经工作多年的一位市里老领导如此感慨。如今的府谷县城人居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如果时光倒退5年,那可是另一番景象,“一进县城,扑面而来的是刺鼻的焦油味,天空阴霾雾罩,出门看太阳都是个黄圪圪”,这位领导如是说。

  我省神府一带除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外,还有铁矿、高岭土、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利用当地现成的资源可直接上马小型铁厂、焦化厂、金属镁、水泥等企业。与大型企业不同的是,这些企业投资少、回报快、效益好的1年多就可收回投资。巨额的投资回报,诱发并加剧了榆林北部地区的“家家点火,村村冒烟”。与神府相似的是,我省定靖8000多口油井,大量破坏了地表植被的同时,井厂周围含油废水也是遍地横流。其实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违法的执法力度也很大。不过与诱人的企业经营回报相比,环境违法的底成本,根本挡不住“村村冒烟”。

  与神府相似的是,与我省榆林相邻的内蒙古、山西等市县也出现了大量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黄河几字湾内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电视、报纸争相报道,“黑三角”由此而生。

  500企业被关与“关小上大”

  2006年10月,我国西电东送北通道源头处国家特大型火电机组国华电厂上马运行,与之前上马大型项目不同的是,节能减排被这个国字号企业自行响当当地提出,当2×60万KW火电机组投入运行的同时,与之配套投资高达2亿多元的脱硫设施也同时投入运行,有人就此做过计算,按现有的发电量,仅此一项预计可使企业一年少向天空排放200多吨的SO2。当地一位领导评价此举时称“标志着榆林节能减排迈入新的实质性阶段”。

  客观点讲,陕北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环境污染容量极为有限,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当地政府一直重视山川绿化问题,“三北”防护林毛乌素南缘的绿化的成果至今都是榆林人引以自豪的骄傲。环保工作也是榆林人实现山川秀美的系统工程之一。面对民营企业的蓬勃崛起,环保违法案件四面出击,环境执法检查一度时期颇显四面楚歌。榆林市一名多年从事环保执法的工作人员感慨“那几年几乎天天围着案件转,不是定靖油井排污了,就是神府厂矿除尘设施偷停了,往往是这边报纸刚曝光,那边又有排污单位上了镜头”。

  在对待企业环境污染这一问题上,多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更多的是用大环保、绿色环保的理念去审视对待,他们更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绿色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更注重区域经济中各项产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短短几年,在引导民营企业走出低端、粗放、无序生产经营实现了企业自身“升级”、“换代”的同时,自然也实现了企业自身的绿色经营、环保经营。

  疏堵结合体现在职能部门的具体管理实践中,更多的是体现在由发改委、环保局等部门共同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压小上大”以及企业上马的除尘、脱硫等一系列减排设施。

  2004年开始,榆林市环保局集中用了3年时间,重点强行推行环保工程措施。首先对全市煤炭、采油等行业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推行煤矿、油井、焦化厂清洁文明生产,不同行业制订不同的清洁生产环境要求标准,3年下来全市所有厂矿企业基本达到了清洁文明企业的标准。二是对电石、铁合金等排放粉尘严重的企业,强行要求安装除尘设备,到2006年全市所有电石、铁合金、金属镁、水泥厂等企业,每家投资300多万元,更换了高效除尘设施。与此同时,全市30多家火电厂、已有17家建成脱硫设施,每年消减SO21.2万吨。

  早在2000年年初,榆林市政府便提出“压小上大”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为引导企业实现绿色环保经营,适时推出锦界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培育孵化出府谷恒源集团、神木龙华集团等10多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示范企业。如今,在神府一带,新上马企业全部被安排进载能工业园区,企业生产基本形成产业链条,一个企业的废气、废渣也成了另一个企业的生产原料,传统眼中的污染废弃物品,也成了新型企业的眼中宝。许多集团企业自身形成了完整的循环生产的产业链。如今,在榆林境内产煤不见煤、产油不见油、产气不见气,早已不是新鲜事儿。

  到目前152家土炼焦炉,46家泡花碱厂、28家小铁厂、11家白灰厂、12家耐火砖厂、180家小煤窑、12家碳化硅、10家小水泥厂、55家焦化厂全部被关闭,尽管许多企业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企业经营业也经历了长时间的“阵痛”,但取而代之的是,载能工业园区内清洁型、循环型、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不断兴起,被誉为区域经济中流砥柱的地方载能特色工业的兰炭、煤焦油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政绩考核与全民环保

  2007年4月,“榆林环保执法有了监察督查”一时成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原来目前我国环境违法案件中普遍存在违法成本相对较低的现状,即执法部门的最高处罚罚款相对于企业偷排偷放所产生的效益相比往往是九牛一毛,少数财大气粗的企业老板根本不把经济处罚放在眼里。针对这一现状,榆林市环保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与市纪检委的监察局联手互动,即每当环境违法事件发生时,纪检部门与环保部门联手行动,做到既查事又查人,纪检部门根据相关法规直接查处企业管理人员的行政管理方面的失职、督职行为。此举一出效果极为明显,许多企业负责人顾及名誉声望,主动积极配合环保执法,绿色环保的经营管理理念之弦时时紧绷。

  其实,这只是榆林市环保局管理方面迈出的一小步。早在2003年,榆林市委、市政府便将环保管理上升到各区县领导行政管理的高度,市政府每年与各区县签订环保责任书。2007年5月,榆林市委又将环保责任书考核上升到县区领导一把手高度,即将环保考核列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畴,实行重奖重罚,直接影响干部的继任与升迁,从根本上调动了县区领导重视环保的积极性。

  管理制度上创新,使得榆林实现了“全民环保”的目的,领导高度重视、群众积极参与、部门相互配合协同作战。近几年来,榆林市发改委,严把项目准入关,将高耗能、高污染引资企业拒之门外,尽管少数企业是从西洽会上引进来的,但环保准入门槛把关极严,先后将投资4000多万的福建闽光轧钢厂、山西晨辉焦化厂等20多家不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污染企业拒之门外。引导本地企业“关小上大”,计划到2008年将300多家兰炭企业全部关闭,新建10个年产100多万吨的大型焦化厂,仅此一项的节能,就相当于新建一个年产600多万吨标准煤矿的产能,而废气废渣又全部综合利用,真正做到即节能又减排。

  供电部门配合环保部门利用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建设脱硫设施,以每度电优惠2.5分的优惠条件引导企业建设脱硫设施。而对严重违法的企业则实行断电停产整顿,几年下来有100多家企业被进行了断电强制整改。

  纪检监察部门每年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环保专项活动,先后挂牌督办了30多家企业,有30多名负责人被追究行政责任,其中府谷县田寨乡党委书记被免职,府谷县县长白万荣被追究刑事责任。

  环保部门积极履行职责,用足法律法规,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给政府提供关停方案,对没有达标排放的企业进行限期整改,对污染严重的实行停产整顿,通过明察暗访对偷停环保设施的企业进行重处重罚,对石油开发区开展清洁文明井场建设,目前全区有70%的井场达到清洁文明井场标准。

  经过三年多的集中整改,几年前被媒体冠上的“黑三角”帽子被彻底甩掉,“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的现状已不复存在,与之相应的是,一大批大电厂、大化工、大煤矿相继建成,配套的环保设施运行稳定,防污除尘效率大大提高。大化工、大企业的上马也大力推动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短短几年,榆林已成为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今年财政收入预计可达150多亿,过去有名的“黑三角”变成了名符其实的“金三角”。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