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保护性耕作掀起农业耕作技术革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04:37 三秦都市报

  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严重破坏,土壤养分大量流失,尤其在黄土高原地区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由陕西省支持的旱地农业与土壤侵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过多年试验,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效应研究取得初步成效。陕西省农机局已着手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悄然掀起一场农耕技术的革新,初步形成了“一松、两盖、三沟种”的不同节水农业区旱作机械化作业模式,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陕西省地处我国东西结合部,属黄土高原中部,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总土地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其中高原、平原、山地分别占土地面积的45%、19%、36%。全省拥有耕地4241.84千公顷,其中旱地占60%以上,秦岭以北4/5的耕地,仅占有全省1/3的水资源。由于水资源的贫缺和时空的分布不均,决定了陕西省旱作节水农业的基本特征。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采用免少耕播种技术,达到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实现节本增效增收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2003年,经陕西省政府同意,省农业厅向各市、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陕西省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目标和措施,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保护性耕作保护生态、维护耕地和节本增效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改革传统耕作方式,发展保护性耕作”,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推广免耕播种和深松技术。

  治理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环境

  保护性耕作在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的同时,采用机械免耕播种,最大程度地减少土壤耕作,并以机械措施或农化技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地抑制耕地扬尘扬沙、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具有很好的节本增收效果。

  以前由于不适当的垦荒和传统的耕作技术,导致全省水土流失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近50%。其中渭北旱原区水土流失面积2万多亩。全省荒漠化土地36万多公顷,年输入黄河、长江的泥沙量9亿多吨,占到全国江河输沙总量的五分之一。全省70%的人口和80%的耕地处在水土流失区。全省约有50%的天然草场严重退化、沙化或碱化。近年来,陕西已成为沙尘暴的重灾区,给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陕西往往夏秋多雨,在旱作农业区,传统耕作的农田极易形成地表径流,将耕地表层土壤冲刷带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以农作物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大大地减少降雨对土地的冲击,增强土壤的入渗能力,减少甚至于消除地表径流,遏制水土流失。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通过实施玉米留高茬(不低于30厘米)覆盖,作物根茬起到固土作用,高茬起到降低风速作用,明显减少了土地扬尘扬沙。国内外的经验证明,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减少扬尘扬沙和减少地表径流作用,极大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陕西省的旱地主要分布在渭北旱原区、陕北丘陵沟壑区、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陕南秦巴山区。渭北黄土高原区海拔800-1300米,年降雨量500-700毫米。该区地域广阔,土地较为平坦,是陕西主要粮食产区;陕北丘陵沟壑区在渭北旱原区以北,海拔800-1200米,年降雨量380-600毫米,该区最大的特征是沟壑纵横,是陕西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主要指榆林市北六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海拔900-1400米,年降雨量300-400毫米。这三个区域共同的特点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以传统犁耕作业为主。自然降雨的利用率仅为25-35%,灌溉水利用率亦不足40%。通过实施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大大增强土壤蓄水、贮水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蒸发,增强保墒能力,是解决干旱增加土地产出的有效途径,也是保证旱作农业区群众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

  经过近几年来在不同区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在执行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的基础上,总结和形成了具有陕西特色的分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模式:在渭北小麦一年一熟区,小麦高留茬残茬覆盖———深松(第一年必须进行)———浅旋(播前进行,深度严格控制在3-5cm)———播种,表现出较好的节本增效效果。

  在合阳县坊镇项目区,一路之隔,保护性耕作技术田里的玉米亩产比路对面的传统耕作高出120多斤。铜川市农机推广站在项目实施中,试验了间隔深松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间隔深松与全面深松效果相似,亩可节约作业成本5元左右。实施保护性耕作,农民亩增加收益可达40元以上,仅此一项,通过耕作方式的变革,按户均5亩计算,项目区每户可增加收入200元以上。按50万亩实施规模计算,可为农民增收2000万元以上,保护性耕作技术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

  有机户成为农业科技示范致富带头人

  在给种植农户带来效益的同时,项目实施也给广大有机户带来了更好的收益。蒲城县在项目实施中,积极扶持保护性耕作农机大户,三河乡杨庄村三组柳德虎就是他们重点扶持的对象。2003年项目实施中,柳德虎购置上海500型拖拉机1台,单价48390元,部省补助10646元(含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资金),购置深松机1台,单价4600元,部省补助2300元,当年作业950亩,亩作业费10元,收入9500元;购置秸秆还田机4600元,部省补助2300元,当年作业300亩,亩作业费10元,收入3000元;购置山西新绛9行小麦免耕播种机6000元,部省补助3000元,当年作业560亩,亩作业费8元,收入4480元,当年油料费及杂费共6000元。2003年机具净投入为45344元,收入为16980元,净收入为10980元,即每年仅作业费家庭净收入达11000元,4年即可收回成本。在项目实施区保护性耕作有机户已成为当地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通过项目实施,还促进了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进步。目前,陕西省农机生产企业已形成了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深松机、浅松机、秸秆还田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的系列化、规模化生产能力。复式作业机械也有一定的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制的小麦粉碎覆盖免耕播种机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户县双永机械厂研制的小麦免耕播种机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陕西省农机生产企业和基层农机推广单位形成了实践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创新的热潮。

  增强土地肥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的实施增强了土地肥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于地表,腐烂后转化为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增强了土地的持续发展能力,是对土地资源的良性维护。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国,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量位于世界前列,秸秆残茬覆盖还田是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有效措施。试验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可提高0.017%以上。据渭南市农机推广站在一年两熟区小麦玉米轮作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5年后的田块测量,每平方米蚯蚓数量达到25条以上,比传统耕作多出近20条。深松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环节,在旱区应用深松技术,据当地农民讲,改革开放以后,包田到户,小型拖拉机是农田作业的主要机型,常年的犁耕、旋耕,造成了耕地20厘米以下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影响了农作物根系的生长,直接影响了作物的产量。深松打破了犁底层,实现了对耕地的改良,使农作物根能扎得下去,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增强,生长旺盛,增产是必然的。

  项目实施实现了粮食增产,保障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围绕农业产业的调整,各地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稳粮、兴牧”、“稳粮、兴果”等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但无论什么思路,前提都是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要保障粮食的区域安全。试验已经表明,无论在渭北旱原区还是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关中平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均可以取得8-12%的增产率。

  保护性耕作实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正当其时,是以实际行动实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广大旱作农业区,改造传统的耕作制度,推行保护性耕作,更好地发挥保护性耕作技术遏制扬尘扬沙、培肥地力、节本增收作用,是提升旱作农业区生产水平的重要措施。加快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应用,是旱作农业区的希望所在。

  本报记者王哲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