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追寻陕西发展的音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07:00 三秦都市报

  时至隆冬时节,举目三秦大地,工地上、车间里机器隆隆,田野里随处可见农民荷锄,麦苗长势喜人,一片火热的景象。党的十七大闭幕后,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在乡间,新农村建设生机勃勃,黄土高原正在由黄变绿;在城镇,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处处可见全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人气正旺。

  当前,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发展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我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三秦大地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积累了又好又快发展的丰富经验,人民群众从中看到了陕西的活力与希望。面对新的发展目标,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新发展,努力把陕西建成西部强省。

  跳动的数字

  2006年底,全省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到377万,有2万多农民工参加了医疗保险,10.5万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

  目前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91万人,连续6年实现养老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

  2006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521.8万人,劳务收入达到227亿元。

  2006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6万多人,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1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3%,低于4.6%的控制指标。

  劳动保障 构筑城乡和谐生活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这些以前只有“公家人”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如今离老百姓越来越近了,只要你有劳动岗位,就可以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福利。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为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目前我省正在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非公经济从业人员为重点,稳步把养老保险扩大到民办医院、学校和机关事业单位临时人员、劳务派遣人员。与此同时,宝鸡、延安、榆林等地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在努力实现人人都能享有社会保障的同时,我省劳动保障部门还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和再就业渠道。

  城镇“零就业家庭”援助计划是陕西省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每出现一户“零就业”家庭,我省相关部门就会在一个月内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目前我省已经有17484户“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有一人就业,今年年底以前将全部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通过为城镇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减免税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开发公益岗位、举办各类招聘洽谈会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充分就业。

  跳动的数字

  目前,我省境内的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3473公里。2006年,西安铁路局内所管线的我省各车站共发送旅客量4286万人次,相当于每个陕西人一年至少乘坐火车出行一次。

  2006年,全省铁路建设共完成投资75亿元,意味着我省基础设施投资每100元中就有22块钱投向了铁路建设。

  挺起铁脊梁

  陕西铁路建设惠及三秦百姓

  过去提到乘坐火车,很多人可能都会有“挤”火车的难忘经历,如今随着陕西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享受到了“铁路大提速”带来的便利。

  世界第一铁路长桥———渭南渭河大桥已在全面铺架。渭河大桥的提前铺架使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大大提速。郑西铁路客运专线东起河南省郑州市,西到我省的宝鸡市,全长近460公里,是国家规划的高速铁路专网,最高时速比被誉为“风速时代”的西宝动车组还要快160公里。为了尽早让陕西人在家门口体验和欧洲列车同步的时代快车,设计人员几次修整方案,多项铁路建设新技术被引用到施工中。

  其实在实施铁路大提速的同时,我省铁路建设也以从未有过的规模在大幅提速,包西大通道、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铁路建设等十大工程相继开工,连通陕北、陕南的西康西延铁路纵贯南北,挺起了三秦大地的脊梁,陇海线上的动车组飞速行驶在西安到宝鸡之间,老百姓在感受“风速时代”的同时,享受着温馨的旅途服务。 现在每天从西安站开往北京、上海的朝发夕至、夕发朝至列车有十对以上,始发列车几乎连接了全国各大主要城市,西安作为全国重要铁路枢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延安开行通往北京、上海的直达列车,商洛结束不通火车的历史,铁路已经覆盖三秦大地的大部分县区。

  2007年4月18日,西部第一高速列车和谐号动车组开行,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使西安到宝鸡之间的运行时间缩短到70多分钟。

  跳动的数字

  陕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总数已经达到47个县区,覆盖农业人口1228万,占全省农业人口的44.5%。农民自愿参合积极性高,参合率达到87.2%,居全国第三位。

  今年全省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5.2亿多元,其中,省市县三级政府配套2.09亿元,农民自缴1.05亿元。新农合住院患者23.5万人,共享有补助1.79亿元,人均补助788元,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0元。人均补偿金额占住院总费用的35.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8.7%,居全国第三位。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为农民撑起保护伞

  随着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陕西省的实施,农民的医疗负担一下子减轻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患者不仅享受到比较高的基金补偿,缓解了住院费用带来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享受到比较满意的医疗服务。对于新农合患者,全省所有定点医院都开通了住院“绿色通道”,先住院后办手续或由医务人员代办,县区内转院不用办理转院手续。在新农合试点县统一制定有相应的《诊疗规范》、《用药目录》和《患者入出院判定标准》等规范文件,做到药费增长不超过住院总费用的45%,自费药品不超过10%,新农合患者住院费用低于非农合患者。特别是住院补偿直通车制度,使新农合患者出院立即能享受到基金补助,不让患者多跑路。

  目前,为了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我省试点县普遍建立了由人大、政协牵头,审计、财政、纪检部门参加的监委会,对新农合工作决策进行全程监督,并设立了举报箱、举报电话和乡村定期公示制度,对医疗服务和补助进行社会监督;建立医疗技术专家组,对试点工作质量、医疗服务质量进行定期评估,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进行现场指导,限期整改;在资金的使用上,实行了资金封闭运行,使用时经中心、卫生局、财政局三家会审,确保资金的安全。

  跳动的数字

  2006年,我省入境国际游客达到10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1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6950万人次,旅游收入378亿元人民币,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6.1%和19.6%;全省旅游业总收入41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6%。旅游业收入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9.6%。

  我省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物遗存让陕西享有旅游资源大省的美誉。近年来,陕西旅游一直保持着较快的速度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入境旅游首次突破百万大关;中心城市西安向周边地市的辐射作用已经显现;一大批旅游新项目不断涌现,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陕西旅游与文物外展、陕西旅游与经贸活动、陕西旅游与招商引资活动以及与大型文化活动的联合逐年大幅增加,借势营销成了陕西旅游拓展海外市场的鲜明特色,陕西旅游的独特魅力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得到全面释放。2006年,一系列的文化旅游活动使陕西旅游亮点不断,保持了对旅游客源市场持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我省围绕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这三个支撑点,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带动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整,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旅游产品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省确立了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汉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汉阳陵地下博物馆、法门寺文化旅游区等20个项目为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华山、太白山、翠华山、玉华宫、金丝峡、壶口瀑布、红碱淖等自然生态旅游产品加快了建设步伐。这些旅游产品的开发,有效地改善了我省的旅游产品结构,为“十一五”我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跳动的数字

  我省513万农村娃免费上学、一网两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200多万人次、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科研经费过百亿、民办教育保持全国领先……五年来,陕西百姓越来越多地享受着教育快速发展的实惠。

  享受教育快速发展带来的实惠

  “现在咱农村娃娃上学不交钱了,这是国家对农民最大的关心!”一位蓝田农民在说起“两免一补”(免除学费、杂费,对贫困生实行生活补助)政策时满脸的喜悦。从2006年春季开始,我省513万农村学生全部实行了免费上学,全年各级财政共投资21.82亿元。五年来,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已经覆盖了11个市区91个县的22000所农村中小学,覆盖率达到80%。

  我省先后筹措资金3亿多元建成县级职教中心80所、新设高职学院31所,在全省42个县实施了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服务网络、职教强县富民工程和职教促进劳动力转移工程,完成实用技术培训204.8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185.6万人次,初步形成了“米脂家政”、“蓝田厨师”、“渭北技工”、“杨凌农科”、“秦巴茶艺”等劳务输出品牌。

  与2000年相比,陕西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由24.77万人提高到64.62万人,增长了160.8%;在学研究生由1.84万人增加到5.84万人,增长了217.4%;普通高校教职工数由5.22万人增加到8.23万人,增长了57.6%;2005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2.2%提高到2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5个百分点,进入到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全省高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5万项,其中国家和省上重大科研任务3000项;科研经费达到100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3倍;取得授权专利479项。高校与科研院所结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开发区和企业结合取得积极进展,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组建成立了“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大学技术研究院”等。高新科技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创办科技型企业100余家,从业人员1.2万人,实现总收入30多亿元。

  截至2006年底,全省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学校共有4722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达到111.3万人,比上年增长了9.14%。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继续保持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本报记者 赵丽莉 高峰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