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走进商贸古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09:43 云南日报

  漫步丽江古城,记者欣喜地看到,熙攘的游客、林立的店铺、琳琅满目的旅游工艺品,构成了商贸古城的基本元素。浓浓的商业文化,成为丽江古城繁荣发展的巨大动力和重要标志之一。

  不少研究古城历史的专家学者认为,丽江古城在历史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居民点,而是包容了天下客商和商品的商业之城。当时,在丽江古城,只需要一天早上的时间,就可以购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商品。

  “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重镇”,这是已经被世人所公认的不争的事实。无论从现实来看还是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剖析,丽江古城都是一座“商贸古城”。如果古城里没有了商业味道,那么,丽江古城将变成一座没有生机的死城,这个世界文化遗产也将随之失去存在的意义。

  丽江古城之所以是一座商贸古城,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丽江位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横断山区,东接川蜀,南邻大理,北望藏区,是一个八面来风的地方。从丽江古城出发无论往北或往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有很大差距。这些都为丽江古城成为商贸重镇奠定了地理上的基础。因此,丽江古城是汇集东西南北客商和货物中转的集散地,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中说,丽江古城处于滇川藏要冲,茶马古道重镇,其历史文化与茶马经济息息相关。

  没有城墙的古城和城中心四通八达的“四方街”,为四面八方的客商进入古城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一些研究地方史学的专家认为,丽江古城不构筑城墙,这与其商业性质有着很大的关系。纳西语称丽江古城为“巩本之”,意思是“背来货物做生意的村镇”或“骡马云集的村镇”。由此可见,历史上的丽江古城,是一个人背马驮、不分昼夜的繁华集镇。

  顾彼得在《被遗忘的王国》中写道:“许多小工厂散布全城,用手工进行毛纺、织布和编织;漂亮的西式鞋袜和运动用品,都用本地原料制成,陈列在许多商店里。藏靴和鞍囊成千上万地生产出来,实际上真正好的藏靴不是西藏生产的,而是从丽江输送到那里的。除了这些,还有红铜器、黄铜器和精湛的手工镂刻黄铜挂锁。”这是20世纪40年代丽江古城繁华商贸的真实写照。据资料记载,当时每年来往于滇藏茶马古道的货物约有2.5万驮,其中到丽江古城的就有近1万驮。到1945年,古城里约有商户1200户、商号110多个。其中铜器经营户近300户、银器经营户30多户。

  保存古城原真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传承和弘扬由来已久的商业文化。然而,喧嚣的商贸和游客所期待的宁静,形成了一对难解的矛盾。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突出矛盾,丽江市明确规定在古城核心区范围内不批办新的商业店铺,对原有商业店铺的数量和规模逐步进行压缩。同时,分别取缔了古城内经营的音像、珠宝玉器、歌舞厅、网吧、现代服装店等与古城风貌和原真性不一致的经营项目,对经营商品实行归行划市,规定每个店铺只能有2个以内经营项目,在从业人员中,本地人员应占一定比例,店铺的装饰装潢应与古城风貌相协调。通过实行古城商业经营行为准入制度,有效控制店铺规模和数量的增长,规范商业行为,突出民族特色。目前,丽江古城有各类经营户1495家,与历史上最多时的1400多家商铺相比,规模大体相等。

  针对部分游客反映的“丽江古城商业味太浓”等情况,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专门就古城商业和旅游规划做了专题研究。同时,继续严格实施古城经营准入制度,引导核心区部分经营户迁入缓冲区经营,在减少核心区商业味的同时带动缓冲区,扩展古城游览空间,实现游客的有效分流。进一步调整经营类别和结构,引进扶持发展民族文化产品经营店铺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店铺。目前,已有“和志刚书斋”、“品正艺堂”等一批民族文化示范店铺入住古城,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商贸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原真性的重要组成内容。通过10年的努力和探索,丽江古城既保存了商贸古城这一原真性特点,又在积极应对和解决游客所反映的“商业味”问题,力求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

  李秀春 (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