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根除戒毒复吸顽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8日09:12 云南日报

  禁毒人民战争中,昆明市公安局探索建立了集“预教、打击、戒吸、康复、社区矫助”五位一体社会化禁毒长效机制,将原来各自分离、互补性不强的禁毒工作整合起来,形成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社区矫助夯实戒毒康复社会化的根基

  两年前,走出昆明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的女学员蒋莉很茫然,父母因为她6进戒毒所、两进劳教所而不愿接纳她。想过正常人生活的蒋莉找到了户口所在地的昆明市景星社区,社区禁毒专干诸强帮助她在热闹的景星街设了一个擦鞋摊,并将她托付给已成功戒断毒瘾5年的江洪,请他在精神上给予她鼓励。

  3个月后,在景星社区的帮助下,公安机关免费为她提供摊位,蒋莉和会做调糕藕粉的江洪合作,摆起了云南风味小吃摊。两年下来,她们越干越有信心,已有了上万元积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过去,戒毒期满人员出所后无人加强后续照管工作。这一点大家都认同,就是很难做到,难就难在戒毒所不知该把这些人交给谁。”昆明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支队长顾克非说,针对这个难题,昆明市出台了“预教、打击、戒吸、康复、社区矫助”五位一体禁毒长效机制,对吸毒人员从发现、收戒到帮助其最终回归社会的各个环节逐一进行了规定和落实。

  据介绍,去年以来,昆明市禁毒委总结戒毒的成功范例,找到了复吸率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于今年3月将社区矫助工作领导小组设到各县(市)乡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将原有的社区“矫正点”改为社区“矫助点”。社区矫助人员由各级禁毒委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分管负责人及禁毒办专干、社区村(居)委会、社区民警、社区干部、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初级保健医生及社区矫助志愿者等组成。目前,昆明市已建立社区矫助点106个,戒毒脱瘾达到3年以上和5年以上的人数正不断增加。同时,还建立了青年志愿者队伍和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配合街道、乡镇参与对辖区戒毒人员的矫助工作。

  无缝管控搭建戒毒康复社会化的桥梁

  为使社区矫助工作与强制戒毒所的前期工作有机对接,最大限度减少戒毒出所人员的失控现象,昆明市在“五位一体”禁毒模式中,设立了“无缝隙管控吸毒人员工作机制”,使之成为戒毒人员出所后顺利融入社会的桥梁。

  “我从戒毒所出来,到社区才五分钟就找到地方住了。”57岁的戒毒孤寡老人老卓如是说。

  老卓是昆明市龙翔社区的矫助对象。办事处工作人员蒋自洁告诉记者:“无缝隙管控吸毒人员工作机制”就是对吸毒人员从被发现、送强制戒毒(或劳教戒毒)到戒毒期满后交由辖区派出所、街道办事处纳入社区矫助等工作环节,实行无缝隙对接的全程帮助管理,严防漏管失控。这项长效机制规定,戒毒学员入所时,派出所要将其个人情况报戒毒所,戒毒期满后,戒毒所提前10天将情况通知派出所和其户口所在社区,将其列入社区矫助范围。在老卓出所前,蒋自洁就得知老卓已无家可归的情况,提前在居委会的老房子中腾出了一间,使老卓回到社区后有了一个“家”。为解决老卓的生存问题,避免他重回以前的毒友圈子,龙翔办事处还为老卓申请办理了每月200元的紧急救助金,使老卓顺利渡过了出所后前几个月这个复吸的危险期。

  和谐家园建造戒毒康复社会化的驿站

  对强制戒毒或劳教戒毒期满,暂时不具备直接融入社会条件,尤其是那些屡戒屡吸、难以自拔、无家可归、可能很快复吸的戒毒出所人员,昆明市公安局给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过渡性地安置生活就业、康复巩固、回归社区的场所——和谐家园,并引进基层组织管理办法,使和谐家园成为一个戒毒学员的温馨社区。

  今年5月7日,在欢腾的锣鼓和鞭炮声中,昆明市150名自愿留所就业人员兴高采烈地入住和谐家园,实现了留所边工作边巩固戒毒的愿望。在这个家园里,宿舍楼、食堂、餐厅、诊疗所、心理咨询室、技术培训室、日用品小超市、网吧、歌舞厅、电教室、图书室、健身室各项设施一应俱全,此外还有一个占地达2000多亩的康复劳动生产基地。

  为培养戒毒康复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戒毒康复人员采用不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管委会成员、生活服务委员会、计划生育委员会、民事调解委员会、文体委员会、互助防艾委员会等11个委员会。戒毒所还对参与康复劳动的学员实行了每月休假制度,不仅发工资,表现好的人还能拿到奖金。戒毒学员尚建昆在领到第一笔200元工资后说:“我10来岁就开始吸毒,在我35年的生命中,这是第一次凭自己的劳动挣到了钱,那一刻,我找到了生命的价值。”

  通讯员施晓焰杨树华

  李燕清马丽娟(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