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困难群众需要生活必需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8日11:01 温州都市报

  本报讯金雕工艺品、全自动麻将桌、银餐具……市区不少社区“爱心超市”正遭遇尴尬,爱心捐赠来的不少东西因为不适合困难户的需要,成了压箱底存货。有关人士昨天建议,“爱心超市”可以参考定向捐赠的模式,把供和需对上号。

  家住市区下吕浦的残疾人阿萍,曾从社区的“爱心超市”得到盼望已久的新棉被,但最近她发现已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困难群众最需要的还是油、米、肥皂等生活必需品。”鹿城区南浦街道柳园社区主任徐爱芬说,但是这些东西,捐赠的人不多。

  2004年,柳园社区开出了市区首家“爱心超市”。记者昨天看到,这个占地约10余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暖水壶、录音机、消毒柜、电热器等数十种捐赠物资。“这些爱心物资捐过来有很长时间了,根本无人问津。”徐爱芬介绍,“数量最多的是旧衣物,在社区地下室都堆成山了,前段时间处理了一部分,现在还有好几包,都大半年了。”

  柳园社区共有住户6000余人,各类困难群众的比例达10%左右,其中残疾人95人、低保对象60人、老人477人。低保户黄先生说,每月低保金为300元,孩子正在读书,加上自己身体不好经常要吃药,常常买米买油的钱都没有了。“衣服、家具什么的,旧的老的翻出来重新搭配一下,都可以凑合,但缺少生活必需品就没法过日子了。”

  “爱心超市”遇到的尴尬并非个例。在鹿城区江滨、五马等街道的社区“爱心超市”,类似现象也普遍存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鹿城区共有近13家“爱心超市”。民政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捐助者的爱心。至于捐赠的物资与困难家庭的需要不对口,和两者的信息沟通不通畅有关,建议“爱心超市”可以参考定向捐赠的模式,这样既能满足困难群众的需求,又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本报记者 叶慧媛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