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镜头中的“动物世界”———访秦岭野生动物观察记录者关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07:32 三秦都市报

  在汉江边捕捉朱鹮的倩影,在佛坪观察大熊猫的生活规律,在周至追踪金丝猴的踪迹,在牛背梁拍摄羚牛矫健的身姿———秦岭野生动物是他镜头中永远的风景。与羚牛遭遇,躲过一劫;与毒蛇零距离接触,险象环生。一个崇敬自然热爱自然,一个秦岭野生动植物观察和记录者,一个纯粹的自然保护者,一个动物保护的“自然之子”,他就是关克。

  开篇从朱鹮说起

  “朱鹮的鹮字很特别,鸟字左边是‘四面楚歌’的四字和悲哀的‘哀’字少了上面一点,让人很容易记住这个很生僻的汉字。从有限的图片资料上看,朱鹮的外表有些愚蠢,不像传统意义上的鸟。那张向内弯曲的大嘴巴像是从面部垂下来的长长的大鼻子,它羽毛收拢时白的发乌,很难把它和传说中的‘东方宝石’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朱鹮给关克留下的第一印象,和他心目中想象的神鸟相去甚远。但当他第一次在洋县草坝巢区见到归巢的朱鹮时,7只朱鹮排成一个优美的纵队,披戴着橘红色的阳光缓缓飞来,梦幻般地掠过他眼前的天空,那场面真是美极了。从此,他和朱鹮结下了不解之缘。朱鹮这个东方神鸟不时出现在他的镜头中。为此他跋山涉水,观察拍摄,乐此不疲。

  “1981年,陕西洋县第一次发现朱鹮。朱鹮为一夫一妻制,夫妻相随四季不离,一方死亡才能另配。朱鹮在水田里取食泥鳅、黄蟮、蝌蚪、鱼虾、田螺、甲虫、半翅目昆虫和水生软体动物。朱鹮的巢,高约29厘米、巢深24厘米,巢的外径最大可到66厘米,3—4月产卵2—4枚。卵大小如鸭蛋,表面成浅褐绿色,带黑褐色斑点……现在洋县野生朱鹮由最初的7只增长到400多只,加上人工饲养的已超过了800只,但并没有完全摆脱种群灭绝的危险。”关克说起朱鹮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从朱鹮开始,关克探询的目光又投向了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

  秦岭寻“宝”有苦有乐

  寻找观察拍摄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不像拍朱鹮那么随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每年三月,大熊猫发情期,群雄逐雌,是观察和拍照的最佳时机,轻易不能错过。

  2005年3月的一天,在佛坪国家自然保护区海拔1700米的高山密林里,关克在向导的带领下终于看到了野生大熊猫的“庐山真面目”。当时一只雌性大熊猫懒懒地卧在一棵冷杉树的树杈上,而树下的竹林丛中5只大熊猫正在为争夺树上的“美女”而大打出手。尽管竹林中到处都是熊猫的身影,但竹子太密了,无法拍摄,他只能扛着照相机耐心的等待。过了一会儿,树上的雌性大熊猫下到地面和获胜的大熊猫走到一起。等交配活动一结束,眼前的大熊猫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没有拍到大熊猫的理想画面,但关克并不失望。因为他观察到了大熊猫的繁殖交配习性,他感到非常兴奋。这时,恰好有几只红腹锦鸡闯入他的视野,他扛起照相机拍了个不亦乐乎。关克说:“我每次进山既有目的,又无目的,因为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警觉性非常高,不是想拍就能拍得到的,而我是为了记录自然观察自然,大自然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充满了诱惑力,所有自然界的万物生灵对我而言都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月转眼就过去了,冰雪消融后,秦岭高海拔地区又迎来了夏暖花开的季节。6月是羚牛交配群居的季节。每年这个时候关克都要去深山,记录羚牛的“恋爱和婚配”。一大早,他们就从宿营地出发,历经千辛万苦赶到羚牛活动的区域,已是中午时分。拍不了多长时间,天就黑了。有时候他们不得不搭帐篷在山中过夜。蚊叮虫咬是避免不了的,偶尔还会有不期而至的毒蛇贸然造访,令人心有余悸。拍羚牛时,特别怕那些离群的羚牛,它们下山后性情凶猛异常,稍不留神就会对人造成生命威胁。今年6月的一天,关克的一位同行在半山上突然遭遇从树丛中窜出的一只羚牛,身后的向导见状迎上前去,结果被羚牛顶到山坡下。事后,关克回忆说要不是那向导舍身相救,后果不堪设想。

  在秦岭“四大国宝”朱鹮、金丝猴、大熊猫和羚牛中,金丝猴生性胆小怕人。十几年的追踪拍摄,关克只在野外见到过有限的几次野生金丝猴群,它们在树林中跳跃的速度极快,一旦发现动静,猴群一瞬间便会跑得无踪无影。好在西北大学教授李保国的金丝猴研究小组和一群野生金丝猴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关系,关克在这个观察点上终于如愿以偿地拍摄到精彩的金丝猴照片,弥补了他心中的缺憾。

  从1996年至今,关克用相机和文字记录秦岭山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可爱的动物世界。他所拍下的精美图片,成为陕西对外宣传的名片,被报刊杂志广泛刊用,更多的做成了大型宣传画,树立在通往秦岭的公路旁和各个景区,成为秦岭山中独特的风景。在刚出版的迎奥运《全景中国系列丛书·陕西卷》中,选用了关克的30多幅野生动物和自然风光照片,烘托出一个全新的“绿色陕西”新形象。

  从“动物迷”升华到动物观察者

  长期从事林业宣传工作的关克,如今任陕西省林业信息宣传中心主任、中国绿色时报陕西记者站站长、《陕西林业》杂志主编等职务,曾荣获全国大森林奖、陕西生态环境保护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然而他似乎更在意的是“自然观察者”这个称谓。他的自然情缘,其实早在童年时期就已萌发。1973年,当9岁的关克随父母回到老家勉县时,故乡的田园风光,小桥流水,蛙鼓鸡鸣,让自幼生活在大城市的天真少年耳目一新。下河捉鱼虾,上树掏鸟窝,成了少年关克最大的乐趣。那年,他放弃了到四川省自贡市上学的机会,留到了勉县。

  仿佛冥冥之中一个奇巧的安排,1981年,关克考上大学后,他报的志愿全部是理工科,却偏偏被录取到了西北林业学院,成为该院森林资源保护系的一名学生。那时有一个流行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选学林业,是他无奈的选择。可是随着《植物学》和《动物学》等一系列自然科目展现在他眼前,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在所有的专业科目中,《动物学》《昆虫学》是他最喜欢最着迷的。课堂学习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学校阅览室所有和动物、植物有关的书几乎都被他借遍了。大学第一年,他成为全年级惟一保持所有功课“全优”的学生。暑假期间,他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到自贡、勉县等地采集鸟类和昆虫标本。对于制作蝴蝶和鸟类标本,他有一套绝活,许多经他制作的栩栩如生的标本至今收藏在学校标本馆里。

  大学毕业后,关克留校任教。1992年调陕西省林业厅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使他有更多的时间走进自然了解自然观察自然。职业和爱好的高度统一,使他充满了热情和激情。所以,当他在榆林考察三北防护林时,也不忘观察并通过影像记录从西伯利亚迁徙此地的大天鹅,拍下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

  “自然之子”的绿色话题

  在关克的办公桌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法布尔的《昆虫记》,另一本是《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记者没有看到关于秦岭的书籍,猜测他对秦岭早已熟记于心。关克说,除了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这秦岭“四宝”以外,在秦岭的高山密林中,还藏匿着鬣羚、斑羚、毛冠鹿、野猪、黑熊、林麝、小麂、刺猬、竹鼠、鼯鼠、松鼠等哺乳动物,现已查明有豹、云豹、豺、黄喉貂、豹猫等多种食肉动物,以及堪称世上最为丰富的雉鸡类组群。在地理学家眼里,秦岭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黄河长江的分水岭;在动物学家眼里,秦岭将动物分为古北界和东洋界,两类截然不同的动物在这里交会、融合;在气候学家眼里,秦岭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在文学家眼里,秦岭和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母亲河,还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

  如今仍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关克,关心的是秦岭植被的保护,动物栖息地的还原。他认为周至老县城“大熊猫走廊带”的恢复,绿色的植被将人类的破坏自然的创伤掩盖,这对于“秦岭保护区群”有着非凡的意义。

  “走进自然,记录自然,做大自然的观察家,是我今生不变的追求!”关克一再强调,似乎已经下了很大的决心。据说,在欧、美等地,自然观察是一种很古老也很流行的活动,它是为那些献身自然的人所独有的。

  本报记者杨立孙涛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