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一个诗人的诀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12:52 新民周刊
一个诗人的诀别
中国人民大学资料里已布置起余虹教授的纪念堂,花篮、花圈寄托哀思

一个诗人的诀别
北京寒冷的季节,中国人民大学资料楼

  余虹之死让他在上海出版界的朋友倍感意外和哀恸,这位朋友说,他眼神有着深深的忧郁。

  撰稿/贺莉丹(记者) 张益清(实习生)

  余虹在上海出版界的朋友叶辛胤(化名)在得知余虹的离去后倍感意外与哀恸,“现在回想,他走得很从容,对尘世已没有留恋,他对生死也已参透”。

  余虹从广州来上海读博士后,再由上海赴海南任教,两次都是叶辛胤一人接送,在叶辛胤看来,余虹人缘很好,但他在上海期间的朋友并不太多,“他还是比较喜欢广州跟北京。他是喜欢热闹的人”。

  在

复旦读博士后期间,叶辛胤一到复旦附近就会去找余虹,两人常有机会连床夜话。他认为,余虹就像探究哲学本源问题的诗人,“他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非常浓。有哲学气质的诗人,哪个不是忧郁的?哪个不是容易走极端的?海子不是很典型吗?”

  在外人眼中,余虹表现得非常机智、

幽默、乐观,“他总是笑笑的,看上去很快乐的感觉;但交往多了,发现他的眼神中有着深深的忧郁”,叶辛胤说。

  在叶辛胤看来,余虹并不会找人主动倾诉自己在情感上的问题,朋友们也比较回避谈及此,但在余虹第二次结婚时,朋友们都跟余虹开玩笑说他“抱得佳人归”,但事实上,余虹“两次失败的婚姻给了他更大的打击”。

  “他的家庭生活一直不顺,他总是处在一个单身状态,在日常世俗生活中,他没有归宿,是一个流浪者;作为一个诗人,他非常敏感,在精神生活中,他也没有归宿,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这样敏感的诗人是很不幸的,社会不能给他正面的东西;而探究生、死课题的哲学家也是失败居多,因为对生、死的探究永远不可能有答案”,叶辛胤说。

  叶辛胤回忆,3年前,余虹告诉他,自己已在北京买了房子;2年前的冬天,叶辛胤去北京,余虹赶来跟他一起相聚,当时叶辛胤还很诧异,因为“余虹居然会自己开车”。

  叶辛胤猜测,余虹采取这样极端的诀别方式有“一个偶然”,“可能是由于他本人的身体状况或抑郁症问题,身体状况不好常会伴随着抑郁症,但当事人当时未必能意识到。”

  “我们非常尊重他,也尊重他的选择”,叶辛胤最后说。

  余虹教授在遗书中表示,要将自己的藏书捐给文学院图书馆,他也对朋友表示,“如果有来世,愿一起工作。”依然可见他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余虹教授曾对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过后人们对死难者与凶手同时悼念表示惊讶与感悟,他说,既为受害者也为凶手悲伤,它的信念是一切生命都有同样的价值。

  余虹先生的诀别,许是他对世间所有善与恶的爱的表达与诠释。-

[上一页] [1] [2] [3]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