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对余虹自杀事件的悼念与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12:23 法制周报-e法网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心理学家在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各种自杀方式中,跳楼是最为惨烈的行为之一,对周边人群的心理冲击和伤害也非常强烈,也正因为这种惨烈,它在有自杀倾向的人当中有暗示作用。这些年来,北京很多高校频发跳楼自杀事件,与此不无关系。这位专家认为,作为大学老师,在顾及自己心理的同时,也一定要以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慎重对待自杀。“我们的职业不一样,这就决定我们必须牺牲一些个人利益。”

  作为一名在学生中很有号召力的优秀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少华原本对此事保持了沉默,但在一位网友的点题提问后,他被迫在自己的博客里表态说,“决不会肯定或赞颂一个人自杀”,但他也认为,在事件发生后,人大文学院的处置措施表现出值得肯定的价值观和分寸感。

  和师生的强烈反应以及文学院的积极做法相比,中国人民大学校方应对此事的态度显得消极,截至记者发稿时止,未见人大校方就此事有任何表态,人民大学的数位老师也表示,从未见校方对此事有什么内部传达或安抚。

  悼念与反思>>

  在人民大学校园的一个学生食堂里,《法制周报》记者随意访问了5名学生,其中3名回答说不知道有教授跳楼自杀的事件,一名学生表示,“那是人家文学院的事,和我没多大关系。”还有一位同学则认为,生与死都是个人的事情,其他人没必要给予太多关注,否则有“索隐的嫌疑”。

  与人大校内的平静相比,围绕余虹的自杀,网上反响异常强烈。百度搜索关键词“余虹”,能找到69万多个结果,其中大部分是有关他自杀的新闻或者评论。

  余虹自杀后,他生前所建的博客流量大增,尤其是他的那篇博文《一个人的百年》,点击率急速攀升。在博客的留言栏,很多曾经认识或者不认识余虹的人纷纷留言,表示哀思和同情。也有少数人对余虹的选择表示批评。

  也有人评论说,余虹之死,表面上看是他个人生活不顺后苦闷心情的结果,但实际上,却体现了很多知识分子内心彷徨、理想幻灭的境遇。

  “在心理辅导难以到位的时候,他们以其飞蛾扑火般的悲壮结束自己的生命,是社会的悲哀。”

  一位网名“素昧平生”的网友在余虹的博客中留言说:

  我不想像他们那样感慨你的事业,做一些可惜的评论。您有您的理由,您有您的选择。

  尊重您的选择。但我悲戚的同时,能不能冒昧地向另一个世界的你问一声:为什么?!!!!

  显然,余虹生前的悲怆,正是通过网络转化为一种社会性的悲凉。

  也有人直言,针对当前日益频繁的高校师生自杀事件,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不应消极处理,而是要从活跃高校气氛,宽松学术环境,加强心理辅导等多方面下大力气做工作。他说:“大学不是培养自杀精神的场所!”

  (34246)

  网友评论摘录

  惜哉!余虹教授

  人大博导余虹跳楼自杀,让我思考了很多。

  一个学识渊博,正值学术研究壮年的人就以死了却一生,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一个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一个人时刻怀有感恩的心,就会珍惜生命,因为生命不是我们自己得来的,而是由伟大的造物主计划安排好的。(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我们活着就要对得起提供阳光、水、空气的造物主,对得起生养我们的人,对得起曾经帮助我们的朋友。活着是要有意义的,人的生命不应该由自己随意主宰,我们不能决定生,但我们也不能随便选择死,这是对造物主极大的不尊重。余教授可以选择退出,或远离他不愿见到的污浊尘世,但是以死来划清与世界关系,太轻率,也不负责任。

  ——信爱望

  一个人活着,就要坚贞不屈,如果他(她)选择死去,我们也无可厚非,或许这更像是一个伦理学以外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余虹选择死去,对于他的死,世人多有惊叹和惋惜,然而作为他自己,也许只是意味着一种选择,在千千万万条路中选择了令世人最诧异的一条。

  我们可以不从海德格尔高深的“向死存在”中挖掘死亡对人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接受一个事实:死亡,伴随生命而来,它站在一个遥远的地方,看着你一步步走近它。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件事情是绝对公平的,便是死亡本身。无论贫穷与富贵,青春或年迈,死亡都绝对会以不二的方式存在。

  ——刹海

  从网上得知人大博导余虹教授在家中自杀身亡,心中为之一震,好半天才缓过气来。因前不久,我才在《新华文摘》上读到他的一篇文章,深为他深邃的思考、敏捷的才思所折服。

  余虹教授属于那种聪明的人,也十分勤勉,在学术界不断有佳作引起极大的反响。(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在20多年的时间里,余虹教授如袋鼠般在国内各大学间跳跃,先后去过四川大学、华中师大、海南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最后落脚在人大,期间也曾结婚、离婚,离婚、结婚,仿佛在不断地寻找和追求着什么,但没想到他会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才华横溢的生命,真是天妒英才。

  余虹教授的博客中的最后一篇文章《一个人的百年》,仿佛是他的绝命书,其中的哲理凡人很难参透,但他这种壮烈、尊严的死,无疑是他生命意义的一次升华,与王国维的死一样,成为活着的人对生命价值研究的重要实例。惜哉!余虹教授。

  ——叶子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