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刘志贤:辗转三千公里还债5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12:35 燕赵都市报
刘志贤 5元钱的债务,53年的良心账,辗转3000公里找到债主儿子的经历,构成了一则温暖世道人心的传奇。他感动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道德,都应该这样诚信地做人。 -人物回访 9月27日,本报“传奇”栏目以《还债》为题报道了华北油田退休职工刘志贤,辗转3000公里,送还53年前借的5元钱的故事,两个月后,记者再次来到任丘,看望刘志贤。 老人家看起来气色很好。他说,自从把53年前借的5元钱还了后,他和老伴是一身轻松,现在每天写字、画画、打拳,过得很愉快。过去每想起这5元钱来,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现在好了,回想自己的大半生,无论是当干部,做人,都没有让自己良心亏欠的事了。 “我做的这件事根本就不值得宣扬。”刘志贤非常真诚地对记者说,欠了人家的债一定要还嘛,自古就是这个理儿,搁谁身上都应该这样,自己这笔债拖了53年才还上,借给他钱的万秘书早就去世了,他的妻子带着儿子生活不下去就改了嫁,想到这些,他很愧疚,没有在人家最困难的时候把账还了,也没有在人家最困难的时候帮一把,现在才还钱。 本报的报道刊出后,中央电视台以专题形式报道了这个故事,当地媒体也跟进报道,甚至就刘志贤还债这个故事展开了一场有关诚信的大讨论。 华北油田管理局宣传部的同志介绍,中央电视台来拍片,也是做了半天工作,老人才予以配合。 刘志贤一下子成了“名人”,这让他始料不及,许多人打电话给他,要去任丘看他,被他一一婉言谢绝。 当年借给他5元钱时,“债主”万秘书还没有成家,如今他的儿子万招财已是中年人,万招财如今在甘肃庄浪县开了一个煤厂,日子过得很红火。刘志贤不远千里还这笔他从小就没有听母亲说过的债务,让他大为感动,虽然拗不过刘志贤,把500元收下了,但没舍得花。母亲改嫁后又给他生了两个妹妹,他就用这500元买了3个可以永久保存的花瓶,一家一个,作为传家之宝,记住河北这个老汉来还账的故事和品德。 万招财一直挂念着刘志贤,他称老人为刘叔,其实在心里已经把他当成父亲看待,一有空儿就打电话问候一下。最近,他刚给老人打过电话,说非常想念刘叔,今年春节,想来河北看看他。 -事迹回放 1953年,刘志贤从甘肃天水地委党校毕业后分配到天水庄浪县新泰区政府工作。由于家中有事,他向同事万秘书借了5元钱的路费。返回机关后准备还钱时,万秘书却下乡了,因工作的突然变动,调到流动性很大的油田系统,他再也没有见过万秘书。 这5元的欠款成了刘志贤的一块心病,他曾多次去信或委托他人 打听万秘书的下落,但杳无音信,再后来,他听同乡说万秘书不幸去世,欠款成了“死账”,他很伤心,决心寻找万秘书的妻子或后人还这笔账。 1993年,他到西安,试图奔天水,但患了一场大病,未能成行。最近几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还上这笔债务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去年夏天,他和老伴辗转数千公里,花了两千多元路费,几经周折,找到了万秘书的儿子,还了对方500元钱,了却这桩让自己牵挂了半个多世纪的心愿。“债主”的儿子大受感动,与老人成了“亲戚”,那500元钱,成了他与妹妹们永久珍藏的花瓶。 -报道影响 本报报道刊发后,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反响,许多读者盛赞老人的行为,认为在诚信普遍缺失的今天,他唤醒了许多人的良知。许多读者写信或致电刘志贤,向他表示敬意。 中央电视台随后以专题形式采访播发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当地媒体也跟进采访,展开有关信用的讨论。最近,辽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联系本报记者,也想去任丘采访报道这个感人的故事。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