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上海3科学家当选中科院院士(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8日03:01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俞立严 孙翔

  

上海3科学家当选中科院院士(图)

  段树民

  

上海3科学家当选中科院院士(图)

  张经

  

上海3科学家当选中科院院士(图)

  赵东元

  3位上海科学家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昨天上午,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在中科院院士增选发布会上宣布,29位中国科学家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5位外国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29位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中,有3位上海科学家,他们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段树民研究员、复旦大学赵东元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张经教授。

  而第四次申报中科院院士的上海女科学家李爱珍再次落选。

  53.7岁,平均年龄最小

  中科院院士是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每两年一次增选院士,每次增选名额不超过60位。李静海说,经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各省市推荐,2007年共产生有效中科院院士候选人287位,经层层筛选,最终选举产生29位新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达到710位。

  在29位新院士中,有数学物理学部6位、化学部6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7位、地学部4位、信息技术科学部1位、技术科学部5位。

  此次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为53.7岁,其中最大年龄为69岁,最小的只有41岁,60岁(含)以下的有20人,平均年龄是1991年院士增选工作制度化以来最年轻的一次。

  29人,当选人数最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院士当选人数较往年大幅减少,是1990年增选以来人数最少的一次。

  早报记者获悉,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原因是《中科院院士章程》在去年作了修改。根据原章程,院士候选人入围第二轮评审后,对于有一半以上院士赞成的候选者,按各学部应选名额,根据得票数依次当选,满额为止。而新章程把“赞成票超过1/2”改成“赞成票数不少于投票人数的2/3”,致使院士的当选门槛大大提高。

  在此背景下,今年8月底公布的上海19位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最终大部分落选。

  71岁,李爱珍再次落选

  而作为中科院信息科学技术部的候选人之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71岁的女科学家李爱珍,第五次参与两院院士评选、第四次参选中科院院士后再一次落选。

  今年5月1日,李爱珍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继华罗庚、袁隆平等之后第11位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大陆科学家,也是11人中惟一没有国内院士头衔的科学家。

  当时,李爱珍四次参选两院院士均落选和她一次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之间的反差,引发了媒体对中国两院院士评审制度的诸多讨论。

  当选者

  “我就是一个造孔之人”

  姓名:赵东元

  年龄:44岁

  所属单位:复旦大学

  推荐学部:化学部

  重点研究方向:介孔分子筛合成与结构研究

  “我就是一个造孔之人。”44岁的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笑着说,他从事的介孔材料研究,在生物化学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自1998年在复旦任职以来,赵东元教授共发表SCI论文190余篇,国际ISIWebofScience公司将他列为近10100名论文引用率最高的化学家之一,他的研究结果曾被《自然》、《材料化学》等国际权威杂志进行了封面报道。

  “搞科研挺累,脑子没有休息的时候,可我就喜欢这个。”在赵东元看来,任何物体都是试验原料,“不管看到什么,我都会去考虑如何在上面打孔,去制造新型多孔材料。”当选院士,赵东元显得很淡然:“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意味着我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科研方面做出进一步创新。”孙翔俞立严

  “科学研究要得到国际承认”

  姓名:张经

  年龄:49岁

  所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推荐学部:地学部

  重点研究方向:海洋痕量元素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和青岛海洋大学教授、博导张经昨天当选中科院院士。张经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有42篇论文被SCI收录。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痕量元素在河口和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成为研究热点。上世纪90年代初留学回国之后,张经创造性地发展了渤海、黄海、东海生源要素的收支模式。

  张经表示,中国科学家要用国际化的眼光和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所做的科学研究一定要瞄准国际前沿水准,要得到国际承认,要让外国人更多地看到我们中国人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这样我们的科学研究才更有意义。”孙翔俞立严 从普通医学院走出的院士

  姓名:段树民

  年龄:49岁

  所属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推荐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重点研究方向:神经生物学研究

  神经生物学家段树民1957年10月生于安徽省蒙城县,1982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1985年在南通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1年在日本九州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突触发育和可塑性实验室主任、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Glia》、《Hippocampus》、《Neurobiol-ogyDisease》等国际杂志的编委,在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突触发育和功能等研究领域作出了系统的创新工作。孙翔俞立严

  落选者

  “我从不记得人家没给我什么”

  姓名:李爱珍

  年龄:71岁

  所属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推荐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

  重点研究方向:分子束外延合成技术研究

  根据昨日公布的当选院士名单,李爱珍依然未能入选中科院院士。今年5月,这位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爱珍是我国第一代化合物半导体女科学家,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她研究的分子束外延属于极其重要的高新技术和前沿学科领域。

  2004年,李爱珍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此奖项。今年5月,她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

  迄今为止,中国共有11人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爱珍是其中惟一没有国内院士头衔的科学家。

  此前,李爱珍先后参加1999年、2001年、2005年的科学院院士增选和2003年的工程院院士增选,但均未当选。

  由于两院院士评选向年轻化倾斜,此次当选的国内院士中,平均年龄仅53岁,其中年龄最大的为69岁。李爱珍此次以71岁高龄落选,意味着两年之后获选的机会更加渺茫。不过李爱珍对此看得很淡然:“我总是记得人家给了我什么,却不记得人家没给我什么。”孙翔俞立严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